如果杜拉

第14章



第一卷 第五章 南旨在发挥人员的作用
    17
    当南拜托文乃协助加地制定训练计划时,她先是吃了一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我可以么?」,接着,就害怕起来。
    ——我能行么?从高中起才开始担任经理,对棒球的了解也不够多,我能担此重任么?
    与此同时,她感到一种特别的感情从身体的深处喷涌而出。
    ——把那么重要的任务交托给我……
    文乃忍不住从内心感到喜悦。南把这么重大的责任交托给自己,真的是很开心。文乃期待着能够通过这项工作成为大家的助力。
    所以,文乃很快便同加地一起专心的投入到制定新训练计划的工作中。
    要将棒球部的训练变成生产性的活动,要其产生价值。要让训练富有吸引力,使队员们能够自愿的投入其中——这就是南留给文乃的课题。
    为了解决这一课题,文乃思考着应该制定怎样的训练计划。
    那时候,秋季大会比赛前南的一句话成为了文乃的启发。
    「浅野不会连比赛都翘掉吧」
    秋季大会之前,球队的王牌投手庆一郎是经常逃避训练的,不过比赛的时候却会理所当然似的准时出现。不只是他一个人,其它的队员们也从来没有谁会错过比赛。这是因为,比赛的魅力不可阻挡吧。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可不可以把比赛的魅力带入平日训练中呢?能否让训练也像比赛一样充满吸引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乃首先考虑的是「比赛的魅力究竟是什么?」于是,文乃与加地二人就「比赛中所具备的日常训练中没有的东西」是什么进行了讨论。
    然后,几个重点被指了出来。二人以此为基础反复讨论,并且向南和夕纪以及其它队员们征求了意见。最终,他们总结出了以下三个要素:
    一、竞争。
    比赛的魅力在于与他人的竞争。比赛本身即是一场角逐。进攻、防守、跑垒都是在与他人的竞争。那种紧张感和兴奋只有在比赛中才能体会。
    二、结果
    比赛的魅力在于「出现结果」。一轮一轮的打席,无论是否击中,结果立刻显现。比赛本身也是凭胜负论结果的。虽然有时候,结果是残酷的,但这种黑白分明的残酷本身正是比赛的魅力所在。
    与此相对,训练时很难出现结果。比如说,一个人跑步的时候就无所谓胜负。由此,也无法分辨出自己是否尽了全力。这正是训练让人失望的地方。
    三、责任
    比赛中,每名选手身上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这一点,文乃看到庆一郎后,感受尤为深刻。
    比赛时庆一郎之所以理所当然似的出现,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肩负着参加比赛的重任「没有自己比赛无法进行」。然而,在训练的时候这种责任感却无法被感受到。大家都认为「没有我训练也可以进行」,这种想法导致了大家逃避训练的行为发生。
    这些就是文乃与加地一起分析出的训练中无法体现的令比赛充满魅力的要素。
    以这些为基础,文乃与加地开始继续研究具体的训练方法。而重点则是要使训练吸收以上三个要素。让训练更加富有竞争性、能够立刻见到结果,且能使大家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文乃提出了一项建议。将「分组制」引用到训练中。
    目前的棒球部,除掉经理以外共有二十名队员。把这些人分成三个小组,使其互相竞争。
    比如跑步练习,在跑步的同时计量时间,大家来比一比。也就是说引入竞争。这样一来,结果立刻分明,按成绩排位。不仅是个人成绩,三个小组也按总成绩来排序。个人的成绩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排名。这样一来,每个人身上也肩负起了责任。
    文乃以「分组制」为核心,制定出了一些列新训练计划的框架。
    完成之后,文乃将方案交给南审阅,南心悦诚服。文乃制定出的新训练计划好的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
    她特别佩服「分组制」这个主意。通过分组制,他们把使比赛充满魅力的三要素——「竞争、结果、责任」完美的糅合到了训练当中。
    而且,计划中还加入了加地的提议。分组时把队里的两名投手——浅野庆一郎和新见大辅排除在外。
    关于这一点,加地是这么解释的
    「对于棒球来说,投手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俗话说『棒球比赛胜负有七分要看投手』。所以,与其让他们同其它队员一起训练,不如针对他们制定出特别的训练内容比较好。」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一方面,投手的训练方法原本就与其它队员有很大不同,单独特训的话会进展会更加顺利。
    而另一方面,这样子可以使庆一郎和大辅肩负起比别人更重的责任。通过单独特训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投手的责任重大。
    就这样,除庆一郎和大辅外,训练开始实行分组制。剩余的十八名队员每六人为一组被分成三组展开训练。
    18
    这种新的训练方式刚开始进展的并不顺利,出现了许多问题。参加训练的队员们有许多困惑,而负责组织管理的南她们也有些手忙脚乱,出现了预料之外的状况。
    不过,队员们没有谁提出反对。秋季大会的战败使大家意识到,一定要寻求改变。所有人都干劲满满。
    也就是说,全队上下都做好了准备。正是借着这一股干劲,南开始实行新的训练项目。最初的进程虽然颇为不顺,但大家都很积极的,或者说出于一番好意的接受了。
    其中浅野庆一郎的表现特别明显。第一次发表新训练项目的那一天——那还是九月下旬,教练加地宣布「两个投手不参加分组,进行特别训练」时,庆一郎因为自尊心得到了满足神情微妙的变化没有逃过南的眼睛。
    从那一天开始,庆一郎的目光明显不同了。随着新训练方式的引入,他的态度越发认真起来。
    庆一郎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前,就算他来参加训练,也只是跟关系要好的几个人说话聊天的,而现在的他几乎不跟任何人闲聊,只是自己默默地专注于训练当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彻底改变了。
    庆一郎的转变让南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解队员的现实、欲求以及需求价值的意义重大、而作为经理满足队员们的欲求是多么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南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继续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训练项目。
    这个过程中,『管理学』起到了很大的参考作用。『管理学』中详细的阐述了使工作富于生产性的方法。
    使工作富于生产性要求四种不同的活动。
    第一,它要求分析。我们必须了解工作所需的各项特殊操作,其程序和要求。
    第二,我们还需要综合。必须把各项操作结合成为一个生产程序。
    第三,我们需要管理。必须在生产程序中建立起有关方向、数量和质量、标准、例外情况的控制。
    第四,必须提供合适的工具。(六十二页)
    根据这些内容,南和文乃还有加地一起着手改进分组制训练体系。
    这时候,『管理学』已经成为了加地和文乃管理团队的基本教材。首先,大家一起仔细阅读『管理学』的内容,然后一边逐条分析解释,一边落实为具体的执行方案。
    三个人第一步是对现行的训练方法进行了彻底的分析。
    每天练习结束后,大家一起总结出今天训练中不足的地方和冗赘之处。定期举行练习比赛,以便进一步分析改进训练方式。比赛的结果作为测试球队成长的数据来有效利用。以此为界,程高的练习比赛次数明显的大幅增加。
    根据每日的分析总结,立刻修改训练方案,在第二天的分组练习中试行。如此一来,每日的训练都在不停的变化,至此,训练方案与刚开始施行分组制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第二步是,将「管理」手段运用到训练当中。首先,由管理团队来制定每周的训练目标,传达给队员们。然后,根据目标让队员们自己决定适合大家的训练内容。这样一来,队员们便可以进行自我管理。
    这便是遵从了德鲁克提倡的「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理论。『管理学』一书是这样写的:
    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也许是它使得人员能控制自己的成就。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的激励:一种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目标管理即使不一定能使企业的管理集团在方向和努力上获得一致,但一定能做到通过自我控制来管理。(一四零页)
    这种「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效果十分明显。队员们通过由自己决定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激发出了以往无可比拟的斗志,都尽全力做到最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