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简史:黑暗时代

第7章


所有的这一切,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希特勒已经让这个世界失去了理智。在大范围的破坏之中,德国人的心声、屈辱,以及希特勒身后这个民族的巨大才能都完美无遗地显露了出来,至少看起来是这样。在当时的人看来,与德国的战争在那个夏天已经打响,各种借口无处不在。必须阻止希特勒。
  看到自己已经激起了这么多反对的声音,希特勒或许会停止对波兰下手。但是,他的直觉再一次为他提供了坚定的指引,因为与过去的很多次一样,危机中再一次出现了转机,而这一转机震动了整个世界。为了与苏联合力抗击德国,英法两国向莫斯科派出了代表团。经过讨论,苏联人提出,在必要的时候,苏联军队需要在波兰的领土上行动。对此,波兰人坚决反对。最后,双方争取结盟的努力没有获得任何结果。随后,斯大林却非常突然地与他的死敌希特勒达成了一份协议。8月22日,德国外交部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65]飞赴莫斯科,并在24日凌晨签署了这份协议。这反映出各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另一个表现——远离现实,既危险又堕落的惺惺作态。1917年,共产主义者夺取了沙皇俄国的权力。他们用工人阶级的兄弟之情,打赢了内战,并开始改变以农民为主的俄国。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苏联实施了5年计划,而做出主要贡献的偏偏是德国的实业家。接着,苏联又迎来了10万名美国人[66],大部分是失业的技术工人。随后,苏联突然爆发了所有国家中都未曾出现过的混乱。3/4的高级军官和2/3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遭到逮捕、审判和杀害。与此同时,大量无辜民众也惨遭屠杀,令人匪夷所思。多年后,他们的坟墓才被发现。这个所谓的应该捍卫工人阶级的领头羊同时也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主要敌手。没人能理解当时到底是什么情况,时至今日,历史学家也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当时,西方的评论者大多不看好斯大林的国家,反倒认为波兰更强一些(英国首相张伯伦把波兰称作“富有男子气概的伟大国家”)。毕竟,波兰人曾经在1920年打败苏联红军,捍卫了自己的国土。考虑到这一胜利,以及苏联内部的大清洗,他们已经很难再对苏联的军力抱有信心。
  希特勒向斯大林提议签订协议[67]瓜分波兰,这份协议也规定双方将瓜分欧洲的其他地方。斯大林怪罪英国把苏联当作布哈拉汗国[68]一类的小国来看待,非常生气,于是接受了希特勒的提议。波兰将被苏德两国瓜分,而且苏联人在其他方面也将发挥重要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德国将帮助苏联重整军备,而苏联将为德国提供原材料,帮助德国摆脱封锁,它甚至能为德国提供橡胶、汽油、锰、钨等一系列重要物资。当然,如果在一个理性的时代,就不会发生像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事儿。如果苏联和德国一心想瓜分波兰,那么法国是没有办法阻止的,英国就更加无力阻止了。英国陆军数量不多,空军还在建设当中。遗憾的是,当时不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希特勒已经让所有的人失去了理智。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命令坦克部队跨越波兰边境。英国首相试图进行调解,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法国担心如果自己不出面,英国可能会牺牲法国的利益而与德国签订协议,于是也加入了调解。9月3日上午9点左右,英国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里面还附加了一条说明,大意是,法国政府很快也将发出最后通牒(最后在当天下午5点发出)。
  希特勒正坐在书房的办公桌前,这里是新落成的总理府。书房长近30米,宽近15米,墙上有6扇俯瞰花园的法式大窗。书房里摆放着一张巨大的地图桌,它是由稀有的维罗纳大理石制成的。书房里还挂着希特勒所仰慕的英雄画像,其中有腓特烈大帝[69]和俾斯麦[70],他们炯炯有神的目光从墙壁上投下来。这是一个为世界的统治者准备的房间。实际上,阿尔贝特·施佩尔就是按照这一初衷完成了整个总理府的建造。9月3日,英国大使以一身笔挺的外交制服拜访德国外交部,递交了英国的最后通牒,实际上也是宣战书。希特勒的外交部部长冯·里宾特洛甫曾经向希特勒保证,这种事情不会发生,而他此时正站在希特勒的办公桌旁,不得不面对希特勒的质问。希特勒静静地坐了一两分钟,然后生气地喊道:“现在怎么办?”里宾特洛甫此前估计,英国不会为了但泽而宣战,可目前的问题并不在但泽。希特勒已经把人逼到了墙角,他们能做的唯有反击。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一场荣誉之战。虽然这一观念在当时已经显得颇为老套,但是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内维尔·张伯伦并不是一个充满了幽默感和想象力的人,然而他真切地见到了日后形势的走向。美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71](未来美国总统的父亲)曾经把张伯伦对自己说的话记在了日记里,“所有的努力徒劳无功,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毕竟,我们救不了波兰人。我们只能进行一场复仇之战,它意味着毁掉整个欧洲。”不久后,张伯伦的位置被温斯顿·丘吉尔所取代。与张伯伦不同的是,丘吉尔深受维多利亚时代战争思维的影响,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回击了纳粹的挑战。这是希特勒第一次遭遇真正的敌手。凡尔赛、国际联盟、金本位、小协约国[72]都不是问题,唯独丘吉尔不同。
  德军突进
  1940年6月,德国士兵经过凯旋门。
  [9]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德国纳粹党党魁,1933年任德国总理,后任德国元首,1945年4月于柏林自杀身亡。
  [10] 金马克是德意志帝国在1873年到1914年期间发行的货币,以取代各邦国自己发行的货币,实行金本位制。1320亿金马克相当于4.7万吨黄金。
  [11] 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28任总统(1913—1921),属民主党。
  [12] 乌尔里希·冯·布罗克多夫–兰曹(Ulrich von Brockdorff-Rantzau,1869—1928),德国外长,后任德国驻苏联大使。
  [13] 总统山,又称拉什莫尔山,坐落于美国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内有4座美国前总统头像,他们分别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
  [14] 1英亩约等于4 000平方米,6市亩。
  [15] 泛指亚非拉三大洲,相对哥伦布发现的美洲新世界而言。
  [16] 参议院是国会的一部分,又称上院。与之相对的是众议院,又称下院。国会享有立法权。
  [17] 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1859—1941),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1888—1918年在位。
  [18] 沃伦·哈丁(Warren Harding,1865—1923),美国第29任总统(1921—1923),属共和党,1923年因心脏病突发于任内病逝。
  [19] 1920年,沃伦·哈丁竞选时提出“回归常态”口号,主张采取一战前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21] 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1874—1936),奥地利作家,记者。
  [22] 弗朗茨·韦费尔(Franz Werfel,1890—1945),奥地利作家,诗人。
  [23]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作家。
  [24] 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意大利法西斯党魁,独裁者。
  [25] 1919—1933年的德国,其宪法是在小城魏玛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
  [26] 有纳税义务的等级,区别于不需纳税、享有特权的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一般包括农民、手工业者、资产阶级等。
  [27] 斯大林(Stalin,1879—1953),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
  [28] 赫尔曼·戈林(Hermann Goering,1893—1946),“一战”中的“王牌飞行员”,纳粹德国空军元帅,国会议长,纳粹党二号人物。
  [29] 国家秘密警察缩写“Gestapo”的中文音译,由党卫军控制。
  [30] 英文简称SS,德国纳粹党用来执行治安勤务的编制。
  [31] 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1900—1945),纳粹德国内政部长,纳粹党重要头目,党卫军首领。
  [32] 非洲东部国家埃塞俄比亚的旧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33]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892—1975),西班牙法西斯独裁者,长枪党党魁。
  [34] 西班牙第2大城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