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简史:黑暗时代

第16章


德军在广阔的战线上一直处于防守状态。在北部前线,德军被迫从拉多加湖南岸的季赫温撤退,于是列宁格勒获得了一条通往外界的狭窄通道。
  随着严寒冬季的来临,德军的处境越来越糟糕。苏联原有的铁路系统陈旧破败,运行效率十分低下。施迈瑟冲锋枪的润滑油也结成了冰。因为运输能力有限,德军的冬装还滞留在身后的波兰。12月20日,戈培尔[181]请求德国民众为士兵寄送保暖衣物。前一天,希特勒刚刚解除了陆军元帅瓦尔特·冯·布劳希奇[182]的陆军总司令一职,指责他未能攻下莫斯科。从此以后,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将在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下指挥德军与苏军作战,而这个命令作战的最高统帅部位于柏林外的佐森(Zossen)地区。此前,德军几乎打到了高加索山脉,也攻入了克里米亚半岛。现在,通往北高加索地区的入口和克里米亚半岛东北海岸的大部仍然掌握在德军手中。但是在冬季,以这里为终点的补给线运转十分艰难。而且,苏联海军控制着黑海,所以即便是从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出发,经由海路实施补给,效果依然很差。此时,苏军在敖德萨[183]进行了一场敦刻尔克式的大撤退,撤到了克里米亚半岛西南部的塞瓦斯托波尔。仅仅从攻占的地域来说,德军的优势十分显著,然而实际上,他们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一些将领甚至建议将德军部队尽数撤回波兰。但这并不符合希特勒的做事习惯。或许他认为,一旦撤退开始,撤退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困难,甚至比拿破仑当年所面对的困难还要严重,毕竟,拿破仑军队早在10月份就开始撤退了;除此之外,撤退还会使部队陷入恐慌。希特勒命令德军守住现在的战线,加强防御,并从空中获得补给。苏军对德军的防御工事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然而,除了局部有所胜利之外,从整体来看,还是显示出了希特勒的正确——德军的包围圈仍然牢不可破,而苏军却损失巨大。到1942年春天,德军依旧占领着苏联的大片国土。北边,德军依旧在围困列宁格勒。中间,德军从勒热夫威胁莫斯科,二者仅相距160公里。南边,德军大致占据第聂伯河一线,并且占领了东部的广大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的一部分。接下来,双方将展开一场世界级的大战。
  珍珠港与北非战场
  1941年12月,新西兰军队在北非西部沙漠。
  [126] 此处指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在“二战”中发起的对苏联入侵的行动。
  [127] 现为法国阿尔萨斯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1871年法国于普法战争后将该地区割让给德国,1919年“一战”后,该地区归还法国。1940年被德国兼并。
  [128] 也称《布列斯特条约》,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订和约,成功退出“一战”。随后,德国战败,该条约被废除。
  [129] 1923年啤酒馆暴动后,希特勒在狱中写下了这本书。全书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马克思主义、犹太人的仇恨,宣扬集权主义。
  [130]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1898—1948),苏联导演,电影理论家,蒙太奇理论奠基人之一。
  [131]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在德国歌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32] 玛格丽特·布伯–诺伊曼(Margarete Buber-Neumann,1901—1989),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共产党员。1937年,其夫在苏联大清洗中被捕。第二年,她也作为“人民敌人的妻子”被捕,被关进苏联集中营。1940年,她被移交给纳粹德国,随后被关进德国集中营,直到1945年4月获释。
  [133] 西班牙东北部的一个自治大区,下辖4个省,首府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1939年,佛朗哥在西班牙内战后取消了加泰罗尼亚的自治权。后来,加泰罗尼亚根据1978年的《西班牙宪法》重新组建了自治政府。
  [134] 路易·孔帕尼斯(Lluís Companys,1882—1940),加泰罗尼亚领导人,西班牙内战后被流放,后被纳粹秘密警察机构盖世太保引渡回西班牙,1940年10月15日被独裁者佛朗哥杀害。
  [135]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1918—1970),埃及第二任总统(1956—1970)。
  [136] 加莱亚佐·齐亚诺(Galeazzo Ciano,1903—1944),意大利政坛的风云人物,1939年5月22日代表意大利与德国外交部部长里宾特洛甫签订德意《钢铁盟约》。
  [137] 理查德·奥康纳(Richard O"Connor,1889—1981),英国陆军中将,被俘前任驻埃及英军司令。
  [138] 安德鲁·坎宁安(Andrew Cunningham,1883—1963),英国海军将领,1938年任海军副参谋长,随后任地中海舰队司令,1940年指挥塔兰托战役,1942年任北非盟国远征军海军总司令,1943年晋升海军元帅。
  [139]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1890—1986),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26—1957),斯大林领导班子的二号人物。
  [140]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Tsar Alexander I,1777—1825),击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一世,他复兴了欧洲各国王室,被欧洲各国和俄国民众尊称为“神圣王”和“欧洲的救世主”。
  [141] 即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22—1190),德意志国王(1152—119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1190)。
  [142] 指1800—1949年间由荷兰人所统治的印度尼西亚。在“二战”当中,荷兰被德国占领,随后荷兰宣布终止与日本的贸易,导致日本侵略印度尼西亚。
  [143] 即签订于1940年9月27日的《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144] 即签订于1941年4月13日的《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苏日中立条约》。
  [145] 斯塔福德·克里普斯(Stafford Cripps,1889—1952),英国工党政治家,1940—1942年任英国驻苏联大使。
  [146]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Rokossovsky,1896—1968),苏军将领,1944年晋升为元帅,在“二战”时期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屡建奇功,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
  [147]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之子,曾受教于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一生未尝败绩,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统帅之一。
  [148] 苏联西北部港口城市。
  [149] 即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南部半岛,位于黑海与亚速海之间。
  [150]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1918—2008),俄罗斯作家,“二战”时任苏联炮兵连长,因作战勇敢获得2枚勋章,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151] 列夫·托洛茨基(Lev Trotsky,1879—1940),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红军最高统帅,1927年因反对斯大林独裁被开除党籍,流放他国,1940年在墨西哥城被苏联特务暗杀。
  [152] 维尔纳·冯·舒伦堡(Werner von Schulenburg,1875—1944),纳粹早期支持者,在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前任德国驻苏联大使。
  [153] 费多尔·冯·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纳粹德国将领。在“二战”中,博克于1939年在入侵波兰的行动中指挥北方集团军群,1940年在西线攻势中指挥B集团军群,1941年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中指挥中央集团军群。
  [154] 埃里希·冯·法金汉(Erich von Falkenhayn,1861—1922),德国军事家,步兵上将,1914—1916年间任德军总参谋长,为博克的舅舅。
  [155] 欧洲第3长河,发源于莫斯科西部,流经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注入黑海。
  [156] 又名道加瓦河,是拉脱维亚和白俄罗斯北部的主要河流,发源于莫斯科西部,流经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注入波罗的海。
  [157] 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位于俄罗斯西部第聂伯河畔,距离莫斯科360公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