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教父李靖

第37章


薛孤儿因食牛肉过量,已动弹不得。
    岭南天气,夏季异常闷热,汗濡衣衫。酒席过后,冯盎携了李靖的手,一起出了府中,径往山上走去。李靖猜想他有话要说,便不带虎、薛二人,随冯盎步行上山。
    进了山间林中,有月光射下,凉风习习,李靖顿觉身体舒爽了许多。
    “药师,你我同庚,咱们就不必讲官场上那些客套,互相直呼其名吧。”
    冯盎字明远,李靖当即道:“明远兄,你生在三月,我生在九月,你当为兄。”
    冯盎执了他的手,道:“药师,今日你前来,所为何事,我心如明镜。但你也看到了,我的族人不想归顺朝廷,我这个家当得也难啊。”
    “兄弟深知明远兄的难处。”李靖转身面对他,叹了口气,“然而仁兄想过没有?冼太夫人在世时,深明大义,为促国家统一呕心沥血。太夫人之所以受人景仰,非因她的文治武功,而是她忠君爱民之精神。今大唐皇帝欲一统天下,还百姓清平,若岭南拒不归服,皇上必集四方之军征讨。诚然,仁兄御军有道,南越军民皆听仁兄号令,但战事一起,无论胜败,还不是百姓受苦?如此一来,仁兄有悖太夫人遗志,成了不忠不孝之人,还请三思!”
    冯盎甩脱了握李靖的手,顿足道:“这其中关节,我岂能不知?然而南越之民,深厌朝代更替。每换一朝,必然税赋加重,将百姓置于水火之中。非是我不降,实出无奈!”
    李靖抱拳向北,肃然道:“皇上授我临机专断之权,若明远兄信得过李靖,还请听我一言。”
    “药师请讲!”
    李靖道:“明远兄所虑,百姓生计耳。我观李唐之所以得天下,非凭武力,实赖人心。隋末久乱,人心思定。今皇上励精图治,其宫中用度,远不及前隋;所辖境地,均轻徭薄赋。若明远兄率南越诸州归附,我当表请皇上封你为越国公,管领所辖之地,三年免交赋税、不征劳役,如何?”
    冯盎目光闪动,心想:国公与郡王均为从一品,与我自己当南越王并无二致,只是少了个“王”的虚名而已,但南越之民毫发无损,还可免去干戈,实在是件好事。他本不是野心家,又身负祖母家训,于是再次握住李靖的手,道:“靖公,此言当真?”
    “李靖愿以性命担保!”
    “靖公,若真如此,冯盎愿投书岭南部族首领率州县来降。不过,皇上曾杀了投降的萧铣,会不会变卦?”
    李靖见他已动心,不疾不徐说道:“大将军,你与萧铣不同。你是世家,居南越已有五世,深孚民望;而萧铣先前只是县令,隋末大乱时借后梁之名而起,民心不稳,是故兵败赵郡王。若是萧铣有大将军之根基,以我区区几万人马,岂能使其亡国?皇上杀萧铣,一来因萧铣是后梁子孙,不杀仍会起兵作乱,危及大唐基业;二来因其忤逆犯上,其女又刺杀了皇上的同窗挚友安陆公,于公于私,萧铣必死。而大将军在南越多年,一直都没有称王,足见你没有野心。说真的,换了别人来守南越,皇上还不放心。有你在,南越安定,皇上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变卦?”
    这一席话说得冯盎心结尽解,不由大悦。他跪倒在地:“冯盎代南越百姓感谢抚慰使大人大恩!今后如有差遣,千里万里,莫有不从!”
    李靖一把扶起他:“大将军深明大义,李靖铭于肺腑!有大将军襄助,岭南和平在望,请受李靖一拜!”说着,展衣下拜。
    冯盎感动得双手微微颤抖。正在这时,林中有一个声音说:“李大人,爹爹,你们相互这样客气,月亮都被感动了。”
    月光下,冯智戴闪了出来。
    “智戴,你都听到了?”冯盎问。
    “孩儿担心爹爹喝多了酒,所以一路跟来。”冯智戴向李靖赔礼,“还望李大人原谅。”
    李靖知道冯智戴在越人中的地位仅次于父亲,当即道:“二公子,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不要客气。”
    计议已定,当下三人往回走。路上,冯盎问起薛孤儿之事,李靖照实讲了,并将如何发现薛宗胜、感化虎京的事大致说了。冯盎叹道:“人道靖公是将兵奇才,我看,靖公是识人英杰,为我辈楷模。”
    冯智戴见父亲与李靖片言议定大事,心中高兴。为轻松气氛,他道:“薛孤儿兄弟吃了四斤半牛肉,现在还躺在地上哼哼,起不来了。”
    李靖和冯盎大笑。笑声中,几只夜鸟被惊,扑棱棱乱飞。
    大唐武德五年七月,冯盎以南越二十州归降唐朝。李靖上表,封冯盎为越国公(后因其忠耿,改封耿国公),实领高州总管,管辖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免三年税赋、劳役,赐绢一千段。李渊下诏照准。
    诏书到达高州的那一天,万民涌动。男男女女,盛装椎髻,聚于高州校场之上,手执斧头和葫芦笙,且歌且舞,一直闹了三天三夜,才尽欢而散。
    冯盎兑现了他的诺言,派人游说其他部族首领,李靖按制授予官爵。是年十月,林士弘兵败病逝,余众皆散。自此,岭南再无障碍。李靖共招抚岭南九十六州,得户六十余万,岭南地区全部平定。其时因隋末混战,人口骤减,大唐疆域共有二百四十万户。李靖安抚之地,其人口约占全国四分之一。
    之后,李靖不辞辛劳,深入桂、交、广、泉等州,考察民情,开通商路,如实上表朝廷,为大唐武德七年初步制定均田制与租、庸、调的办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部 南平半壁 第四十五章 辅公祏称帝,李药师挂帅
    就在李靖兵不血刃平定岭南之时,江南豪强、吴王杜伏威带着他最得力的手下阚稜,轻装从简,赶赴长安。
    原来,秦王李世民上书李渊,认为江南之地系大唐钱粮命脉,必须稳定,才有对抗突厥人的资本。杜伏威虽然降唐,但恐有变数,不如召其入京,明里重用,暗为人质,以制江南。李渊听从了李世民的谏言,下诏杜伏威入朝觐见。
    淮南道行台左仆射杜辅公祏得知这个消息,连夜找到杜伏威,劝说道:“吴王,这是李渊的诡计。你到了长安,恐怕会被扣作人质,再也回不了江南了。”
    杜伏威道:“不然。皇上待我有如亲生。再说,有天下闻名的江淮兵在,皇上如对我有异心,兄弟们会为我报仇。现今李靖已平岭南,天下大定,若我不奉诏,皇上会疑心我造反。”于是带义子阚稜入京。
    辅公祏与杜伏威同为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从小一起长大,十分要好。辅公祏比杜伏威年长两岁。小时候,有别的孩子欺侮杜伏威,辅公祏就去帮忙,常被打得鼻青脸肿。杜伏威十六岁那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与辅公祏上山挖野菜充饥。杜伏威哀叹:“唉,要是有顿肉吃,死了也甘愿!”辅公祏没有作声。当晚,辅公祏冒险偷了财主家的一只羊,送给杜伏威。二人饱餐之后,生怕事泄,干脆投了义军。杜伏威作战勇猛,从不怕死,很快被推举为首领,成为江淮军中的杰出将领。辅公祏一直与杜伏威并肩战斗,及至杜伏威被封王,辅公祏一直处于江淮军中第二把交椅的位置。由于他比杜伏威年长,杜伏威又像亲兄长一样待他,辅公祏因此被将士们尊为“辅伯”。
    然而权位是友情的毒药,一山难容二虎。江南平定之后,杜伏威占据丹阳(今江苏南京),任用官吏,江淮地区平心归附。不过,辅公祏总是不自觉地以为,杜伏威虽作战勇猛,但智谋不足;杜伏威也因辅公祏在军中威信日隆,心中十分忌惮,就让自己的两名养子阚稜、王雄诞为左、右将军,暗中削夺了辅公祏的兵权。辅公祏是一个心机深沉之人,若与杜伏威明里争夺,势必使军心震动,于是乐得清闲,干脆去找好朋友左游仙学道。
    左游仙半路出家,从小以算卦为生。杜伏威对他那一套甚为鄙夷,认为是邪道,见辅公祏跟着左游仙学那些旁门左道,不理军政,心中暗喜。
    阚稜、王雄诞是杜伏威的心腹,均有万夫不当之勇。杜伏威入朝,担心遭遇不测,就把阚稜带上,命王雄诞掌军。明里,杜伏威委任辅公祏为丹阳留守、王雄诞为副,暗地里,杜伏威对王雄诞道:“我观辅公祏有异心,你要留心。我到长安之后,若没有失去官爵,你要防止辅公祏造反,免得他莽撞的行为害了为父。”王雄诞领命。
    杜伏威到了长安,果如他所料,李渊对他十分客气,当着众朝臣的面,请他登上御榻,坐在他的龙椅旁边,拜为太子太保,仍领吴王爵位及行台尚书令,使其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仅次于李建成、李世民;又赐王府一座,选数十美女相伴,使之常住长安。李渊得知阚稜是杜伏威义子,封为左领军将军,令其守岭南越州(今广西合浦县)。唐朝立国以来,还没有哪位外番降王有此恩荣。杜伏威在过去九年时间里东征西讨,从未有过休养生息的日子,现在得享荣华、位极人臣,甚是得意。不料正是因他贪图富贵,以致江南又起刀兵。
    闻知杜伏威滞留在长安,辅公祏觉得机会来了,赶紧找左游仙商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