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

第52章


    
  胸前戴着小白花前往告别的老同学、老战友、邻居、难友、新老弟子等等,将近千余人。    
  1994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葛佩琦回忆录》。上海《报刊文摘》以《“我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大右派”葛佩琦平反记》为题,对《回忆录》中的有关章节作了极其精要的摘录。在出版前,葛佩琦还在世时,已是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的他的老同学罗竹风,以《出生入死,艰苦卓绝》为题,写了一篇《读〈葛佩琦回忆录〉感怀》。罗竹风回顾了这位老同学的一生后感叹道:    
  像葛佩琦这样一位苦出身、根子正、忠心耿耿,一贯为党为人民正义事业奋斗的好同志,却以莫须有的罪名,罗织成“罪”,含冤受屈长达几十年,这只能说在劫难逃或者时代的悲剧!    
  是的,这“劫”从何来,“悲”从何生,是值得今天和后世一切心存良善的人们好生思索的!
  延续二十八年的“伊玛尼党”大冤案的彻底平复革命节骨眼儿的一封“检举信”
  伊玛尼(IMAN),阿拉伯语,意为“信仰”、“信德”,即崇奉伊斯兰教的人,对“先知穆罕默德从安拉那里传来的一切”诚心承认、确信无疑。其具体信条是: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末日,等等。    
  1951年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突破三八线直指汉城,国内正加紧镇压反革命、搜索暗藏敌对分子。公安部收到了一封检举信,说有人于抗日战争期间,在天津以南沧州为中心的冀鲁边区,秘密组织了一个“回民执行委员会”,又称“伊玛尼党”,借助在共产党的力量发展党徒,组织回民武装。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反革命集团”仍在继续活动。    
  这个被揭发的人是谁?据“揭发”人说,他叫丁溪野,他还组织过“伊玛尼委员会”、“和平党”、“回教青年反共同盟”、“保卫伊斯兰教委员会”、“伊斯兰同盟党”等反革命组织。他就是“伊玛尼党”的“党魁”。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哈尔滨市建设局工程处处长;抗美援朝开始,他又担任了抗美援朝一一二工程队政委,正率领这个工程队在朝鲜前线抢修肃川飞机场。他的三弟丁铁石,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支队司令马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介绍人;抗战胜利后在东北,参与组建了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坦克部队;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解放军装甲兵党委委员、技术部副部长,由于技术部还没有正部长,丁铁石就是这个部的最高领导,而他就是“伊玛尼党”的军事负责人。他的四弟丁坚,正在担任哈尔滨市财政局副局长,是“伊玛尼党”的首要骨干分子和财政负责人,……    
  写这封检举信的人,名叫韩道仁。抗日战争中,他在冀鲁边区担任过《正道报》总编辑,与丁溪野在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共过事。写了“检举信”以后,他竟然混了个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副厅长。尽管在1942年的一次战斗中,他被汉奸队俘虏过,并有过变节行为,但在写这封检举信时,他当然不会自己与自己过不去,而只能以攻为守,转移视线,就不会有人再注意他的“往事”了。    
  公安部接到这封检举信,立即把这个立为“族字三号”大案,展开深入细致的广泛侦查。首先想到把丁溪野从朝鲜前线“调回”,予以秘密逮捕,同时对丁铁石、丁坚也予以审查或拘留。于是侦查网撒到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黑龙江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三百余人尽收网底。“案情”弄得越来越玄。其中“入网”人数最多的,就是被检举信称做“伊玛尼党核心”的、“混进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丁氏大家庭。    
  延续二十八年的“伊玛尼党”大冤案的彻底平复不是“伊玛尼党核心”,而是一个崇尚正义的回民大家庭
  这个家庭确实相当大。    
  “九・一八”事变后,全家老少三代二十余人,就由辽宁本溪市流浪到北平,多人参加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事隔十六年――即1951年被韩道仁称做“伊玛尼党党魁”的丁溪野,“一二・九”运动时已经三十又二岁。他幼年读过私塾,由于家境贫穷而辍学,小小年纪就去本溪湖煤铁公司当了个勤杂工,尔后才上了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当了几年穷酸的小学教师。其时日寇的魔爪几乎伸到东三省的每一个角落。抗日爱国的热血,把他推进了东北讲武堂第十期工兵科,毕业后被分到东北军第七旅当少尉排长。“九・一八”事变,第七旅等部队正随着少帅张学良驻在关内。丧权辱国的不抵抗主义,使丁溪野怒火填膺。第二年,他就毅然脱离东北军,拟筹建《清真日报》,召唤回族同胞参加抗日;筹建未获成功,遂去北平安河桥小学教书。    
  “七・七”事变,他率领学校的孩子们上街宣传、募捐、慰问伤兵,卷入抗日救亡的洪流。    
  丁溪野的三弟丁铁石,是后来被韩道仁称做“伊玛尼党军事负责人”的,这时还是一位不足二十岁的小青年。“九・一八”事变举家逃到北平后,他与四弟丁坚,都在张学良专为东北流亡学生举办的“东北学院”中学部学习。    
  1935年7月,国民党政府完全屈膝于日本强盗,与其签订了《何梅协定》,出卖了华北五省大部主权,日寇不允许北平存在任何抗日团体。抗日情绪极为强烈的“东北学院”大学部后改称为东北大学,大部被迁往西安;中学部改称为东北中学,迁至河南、湖北交界的鸡公山。不管走到哪儿,丁铁石、丁坚兄弟的抗日决心,都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坚如铁石。“一二・九”的风暴推到了鸡公山、武胜关,他们和全体同学涌上街头,走向农村,成了抗日救亡的一股生力军。丁铁石为全校学生会游行示威总纠察队负责人。    
  1936年夏天,丁铁石在全校最早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出任“民先”区队长。他不断地“滚雪球”,使高中、初中总共只有八百多位同学的学校,就有一百五十多人成了民先队员,其中包括读高中一年级的他的四弟丁坚。    
  卢沟桥烽火起,正值高中毕业的丁铁石,率领三十多位同学去山西太原参加抗战,其中大部分加入了东北籍共产党人刘澜波成立的东北救亡总会。当年9月,由东北救亡总会举荐,去五台山朱德总司令直接指导的八路军随营学校学军事。当年12月,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抗日义勇军第三军分区,历任政治教员和副连长。1938年2月1日,在河北曲阳县孙家庄与敌寇的生死搏战中“火线参加中国共产党”,没有候补期,随即担任连队政治指导员和营的政治教导员。    
  这时,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回族军官马本斋,率领回民义勇军参加了冀中游击队的回民教导大队,1938年6月,又与人民自卫军的回民干部教导大队合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8年8月,丁铁石遵从党组织的委派,到这个回民教导总队担任政治部主任,做马本斋的政治引路人,并从政治上根本改造这支部队。同年10月,根据党的指示和工作需要,丁铁石和政治部特派员刘世昌,介绍马本斋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    
  这时,已在民族解放先锋队做过小组长、小队长和东北“民先”执委会委员的丁坚,也坚加了冀中回民教导总队,被任命为宣传干事。不久,由于他具有出色的组织才干,被冀中军区任命为定县、无极、藁城、新乐县的扩军工作团团长和新兵第一团团长。    
  11月,丁氏大家庭留在北平回民集居地牛街的男女老少,也全都由冀中党组织派人接到冀中抗日根据地。老大丁溪野参加了回民教导总队,担任政治部的民运干事;年仅十一岁的侄儿丁天真,也参加了总队的宣传队。    
  1939年7月,丁铁石建议,经冀中军区领导机关批准,“回民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以后“回民支队”威名广扬并永驻史册。    
  1939年年底,冀中区党委决定在天津以南津浦路东开辟新的根据地。由于日寇和充当汉奸的国民党部队的严密封锁,冀中区党委对那一带的情况十分生疏。他们决定从回民支队抽调一名有独立活动能力的回族干部,去那儿运用许多回民集居点的有利条件打开局面。回民支队领导当即推荐丁溪野作为最合适的人选。当时他虽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有文化,懂军事,社会经验丰富,且仪表堂堂,又留有回民群众所崇敬的阿訇式的大胡子,肯定会完成这个艰巨任务。    
  这一推荐,立即被冀中区党委所接受。区党委书记黄敬,行政公署主任李耕涛,联名正式任命丁溪野为沧县县长,并颁发了委任状。    
  1940年春节过后,丁溪野得到青县地区爱国阿訇田学深、刘凤祥的鼎力相助,通过沿途清真寺和回民中的可靠朋友,顺利而不无惊险地过了敌伪一道道封锁线和大大小小的据点,抵达了沧州地区。这会儿,丁溪野才知道,这里已经建立了隶属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冀鲁边区。他从夹衣层中取出了冀中区党委和行政公署的委任状,受到了冀鲁边区党委代理书记李启华和军区政委周贯五的热情欢迎,边区的《烽火》报也刊登了一条新闻:回族爱国志士丁溪野莅临沧州地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