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中国

第32章


  但是,并非尊严越多则面子越多,“有面子”不与“有尊严”呈正比。最有尊严,不一定最有面子;最有面子,不一定最有尊严。譬如,某文人不愿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当然不会飞黄腾达,于是在众人眼里没什么“面子”;但反过来,做人却很有尊严。因为不仰人鼻息,活得自由自在。有一则德国的故事说,歌德与贝多芬一同在花园散步,恰逢公爵路过,歌德立刻停下,伫立路边——脱帽弯腰、鞠躬;而贝多芬却不屑一顾,顾自继续谈笑风生,成鲜明对照。这个故事,若置于中国语境来诠释,便是:歌德有面子而无尊严,贝多芬面子小而尊严大。后来,这个故事还有一个西方化、令中国人意外的结尾:当贝多芬旁若无人时,公爵居然退向路边伫立,向贝多芬脱帽致敬。这也许令中国读者不免吃惊,其实这是西方人借故宣扬人格独立的精神。《艾子》说:鬼,专欺负怕鬼的;同样的道理,奴隶主奴役甘愿做奴隶的。中国古代有不少贝多芬式的人物。譬如,道家宗师庄子,一世不愿为官,自甘清贫,浪迹江湖。在庄子眼里,自由就是逍遥,做官就是奴役。然而,社会主流与之不同,捐官买官晋爵,对下耀武扬威,自忖“很有面子”;对上却低三下四,人看“面子全无”。此时,讲尊严是一种奢望。此处是面子来尊严去,二者分离的。古代所谓“官痞”、“衙棍”,即有面子无尊严之人。
  再说,百姓当中也有家境贫寒者,执意套取“份子”大张旗鼓地办喜事,学着富人讲排场。一番心机下,终于得以大操大办,面子固然有了,别人不定真看你高一筹。毕竟排场是别人给的,龙虾鲍鱼是大家凑钱买的,彩电冰箱是某人送的……不是你有本事。就算有面子,也是表面的,与自己的尊严无关。甚至是对尊严的揶揄。
  面子这东西总是以一种假冒的“尊严”陶醉自己,自己跟自己做秀,明知道一切是假的,但是却很满足。这种“掩耳盗铃”的症状,经常导致面子与尊严决裂。死要面子,放弃尊严。那些极端爱面子者不免带“白日梦”症状,游离于精神分裂患者和常人之间。
  观中国人日常生活,特别是那些高度江湖化的日常生活。譬如,应酬、做人情、走过场和逢场作戏,假面子多于真面子。即便真面子,通常也掺和些许水分,变作几分真几分假。中国人但凡说面子,无形之中都有水分。而不掺水分的人,是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实在人”、“老实人”。
  《红楼梦》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中国文化有特点,它不透明,就像伦敦雾。雾里行走,须有导盲系统,做人须有拨云见日的功夫。譬如面子这东西,假戏真做,飘如浮云,真假莫辨。读者不妨自忖每次面临“面子”的语境,是否能做到“世事洞明”,是否每说“面子”都体悟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里子”内藏。“面子”的复杂,就是一直与“里子”纠缠不清。
  “里子”即利益,银子、欲望、权力、地位。面子在外,里子在内。面子可说得天花乱坠,而里子说不得,戳破就不好了。面子与里子相对存在,面子在嘴边,里子在心底。所谓拨云见日,就是拨开面子看里子,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当中包含双重诉求:面子最大化和里子最大化,又涉及双方的均衡。一旦涉及面子,潜意识要谨慎自省:这只是面子不是里子,千万别上当啊!于是,就有了逢场作戏,大家相互恭维,虚的面子到处送,实的里子到处抢。
  “透过面子抓里子”,是中国人做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做中国人,不管其他方面多么成熟,如果这关过不去,肯定就不成熟,显得傻乎乎的,稚气未脱,听不懂别人逢场作戏的潜台词。不懂套话背后的双关语,不懂暗含的指令或威胁,不懂装疯卖傻,跟在别人后面傻笑。一晚上别人谈些什么,一字儿未听懂。面子上的逢场作戏,几乎相当于黑话,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明打暗帮忙,明捧暗贬,直至搅得天昏地暗。中国人若把面子当真,肯定遭人家嘲笑,昏头昏脑,幼稚可笑,被人骂作“白痴”、“十三点”、“木瓜”、“笨蛋”、缺心眼儿……与此截然相反,成熟的心智是跟着你们玩儿,俗语说:“茶壶煮饺子,心里有数”。场面如何玩法,空话怎么分辨,背地里怎么回事,一清二楚。透过面子抓里子,正是混世江湖之道。
  这就是面子的表面性、做秀性,它瞄准下面的“里子”,做大面子,为里子服务。
  自我形象
  在中国,“做面子”是树立自身形象的一种手段。譬如,青年人结婚时租借豪华轿车作排场,豪华轿车不属于自己,婚礼借来风光一下。它让结婚者暂时忘却了自己的真实角色和地位,在梦乡中进入向往的境界。此时,结婚者努力以豪华形象示人,俨然处在向往的那种富有状态,因而“很有面子”。时下流行的豪华婚仪,但凡以“一辈子只一次”名义满足新人的虚荣心。在这种语境下,面子即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即面子,二者同义。新人类们所谓“展现个人形象”,是古人“有面子”说辞的现代版。在受过一些现代教育的年轻人看来,说“面子”既传统又老土。
  另一种例子,初出茅庐的商人与新客户谈判,有些人会借一部豪华轿车赴约,希望新客户认为自己很有实力,以使谈判天平倾向自己。反之亦然,经同一文化熏陶的新客户也可能如法炮制,也借豪华轿车赴约。于是,二人演一出假凤虚凰“二人转”,直落得双方头次见面便云里雾里。江湖商人比普通人更狠之处,是他愿赌服输的性格,宁愿承受虚假交易的风险和竹篮打水的亏本,也要冒险争主动占先机,以求暴利。虚增个人形象,并非预谋诈骗。只有少数人真正从事诈骗,对多数好大喜功者来说,做面子只是一种默认的文化游戏,即“演戏”,也称逢场作戏。“演戏”是面子体制的派生物,当然也是礼教的派生物,它极力演出那种自己向往、以为别人也向往的样子,那种风度和气质,那种派头和实力,其逼真的程度,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不由得他人不信。至于对手,信不信则由己,这种逢场作戏的游戏,中国人习以为常。
  两人演对手戏,如此假凤虚凰,巫山云雨中还能从事商业合作,便是对游戏参与者的智慧考验。所以,成熟的中国人一般显得很聪明,比外国人聪明,尤其比发达国家的老百姓聪明。令人惊奇的是,去欧洲旅行的友人一概认为欧洲人很笨,中国人比较聪明,当然限于普通人,不说哲学家和科学家。但是,所有的友人都不明白,笨欧洲何以比聪明中国富裕,人均GDP高20~30倍。聪明人折腾半天,比笨人贫穷,这在逻辑上不好理解。普通中国人之所以显得聪明,是因为社会文化和制度语境比欧洲复杂,要应付的压力多,其中之一便是面子语境。复杂语境孕育了一批小聪明,毫无意义穷讲究。越穷越讲究,规矩则越多。
  不少男人随身揣两包烟,好烟请客,坏烟自用。形象固然“好”,但是消耗了面子制度的支付成本,使人不堪重负。“文革”期间,成年男子流行穿一种衬衣领子,只有领子没有衣袖,原因是省布料省钱。因为多数人很穷,喜爱干净衬衣的样子,买不起大量衬衣。自从发明了“衣领子”,就可以给人“天天换衬衣”的印象。
  什么是自我形象?乔治•米德互动论心理学认为,自己的主观评价和群体对自己的评价,经过互动交流被整合成一个感性意象,就是自己的形象。从根本上说,自我形象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也关注自我评价,是两种评价互动融会的产物。在江湖文化中,面子的属性之一就是这样一种自我形象。江湖人的形象就是面子。
  命根子
  爱面子与不爱面子的差别,在于是否把面子当生活目的。对爱面子的人,面子就是生活最终目的,不容挫伤、侵犯,更不许剥夺。所谓:“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生命的价值就在一张脸。脸不能弄脏,谁弄脏我的脸,我跟谁拼命。背后反映的是世俗人生的价值观,主要是江湖世界和家族社会的价值观。当然,中国也有许多不太爱面子的人,他们遇上爱面子的人,若有事相求,则只好逢场作戏,曲意逢迎。假装自己也爱面子,迎合对方,捧对方,让对方欢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说面子是生活目的,当然只限于爱面子的人,尤以江湖人为重。过去,家族主义者是爱面子的主角,不过当今,家族主义时代已然过去,面子文化的主要继承人是江湖。面子是江湖的生命价值,是混江湖的主要目标之一。让江湖人丢面子是一种禁忌,面子丢大了不亚于挖祖坟,他追到阴曹地府也跟你没完。
  “命根子”的含义,相当于现代逻辑的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意思?逻辑上,目的和手段是一对相对概念,可以相互转化。一个目的,在另一条件下可能变成另一个手段。譬如,就业的目的是挣钱,而挣钱的目的是生活,生存是就业的最终目的,这组成一个目的手段链。以此可以类推,存在一长条逻辑链,直至一个目的,它的背后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即这个目的不需要其他理由来解释,它自身就是最终和唯一的理由,那么它就是最终目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