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中国

第35章


譬如,长辈要用敬语,下辈直呼其名。
  面子在调节个人行为,贯彻关系体制中的首要机制是担当影子法官,消化关系社会中的内部矛盾和纠纷。
  一个社会共同体总有人违规,一旦违规,须有办法抑制和惩戒。而关系社会属于非团体性结构,秉承不成文法和惯例制度,靠众人博弈而非强权维持秩序,没有法院,没有仲裁所,甚至没有长老前辈,唯一的仲裁机制只是面子——别人让你没面子,或自己觉得没面子……以此手段制造伦理禁忌,从而减少或杜绝违规,维护关系社会的秩序。面子是私人关系的要害,兼具监督和修复机制。
  面子运作最基本的机制,是一对同步使用的评价范畴——“有面子”和“没面子”,背后的依据关涉关系社会的基本准则,尤其是核心价值。符合价值观,就有面子;不符合,就没面子。
  面子准则
  欠钱不还,很没面子 做人不得赖账占便宜
  衣冠不整,没面子衣冠楚楚乃君子本色
  开破车,没面子 没钱没本事
  公司门面破旧,没面子公司应该有实力
  孩子没规矩,父母没面子 养不教,父之过
  办喜事,场面冷清没面子 提倡人缘好,办事热闹
  捉奸拿双,没面子男女之事务必基于名分,不得苟且
  寡妇改嫁,没面子从一而终做节妇
  判断面子的关键是价值观,价值是面子的主宰,而讲面子直接服务于价值。强化价值体系下的社会秩序,无形中达到共同体自治的目的,而无须借助强制力或专门机构,譬如法院和仲裁所。因而爱面子的人以及爱面子的群体,至少在某些方面严于自律,清规戒律繁多。
  价值观是面子的核心,对面子的判断,随价值观演变而不同。价值观一旦变迁,面子标准也随之改变。曾几何时,“未婚先孕”在过去属于丑事,甚至是家丑,是因为在家族主义价值框架下,薪火相传、根正苗纯的血缘论是头等大事,所有社会价值都须在这一基本价值下重估。譬如,热闹的新婚仪典,实质性的潜语言是给新娘肚皮贴上种姓符号,生儿育女,其血缘才名正言顺。一旦未婚先孕,即代表了一种性生活随意态度,最大的祸害是给家族血缘掺进杂种,怀上别人的骨血,奇耻大辱。而今,时代变迁了,现代制度转型已然发生,家族主义本位过渡为个人主义本位,生育事务逐渐回归人类生物本色,薪火相传、根正苗纯退去神圣光环,繁衍使命渐渐让位于爱情幸福。故而,人们对“未婚先孕”逐渐持宽容态度。这是价值变迁导致面子变迁的例子,学者汪丁丁称之“意义的漂移”。
  面子内涵之一是充作江湖角色载体,建构规矩、制度的秩序,是一种约束机制。不怕人违规,一旦违规,通常只一句“没面子”即能使其收手,无须兴师动众诉诸法庭,浪费大量程序成本。当今法庭开庭一日,法官、助理、书记员、律师的薪酬,再加庭租、水电,运作费用不止数千元。在江湖体制中,譬如关系网或者帮会,只一句“没面子”便胜过这一切,真正四两拨千斤。
  面子可比一位节俭“法官”,协调人际关系几乎不花钱。然而,它平日的“保养”成本却很高,讲排场和耍派头也很浪费,应酬也不容易。养面子千日,用在一时,临了,一句“没面子”可抵千金。面子维持民间江湖社会的秩序,似春雨润物细无声。平日里,大量潜在冲突在爆发前都被面子消解。因而,它是一个协调员,能够避免大冲突爆发出来。而一旦爆发,它亦无用了。
  依托面子,关系社会变成融会儒家礼俗和道家“无为而治”的自治体系,与西方现代政治的自由秩序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经济方面的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或者政治方面的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若以中国的儒、道学术看,市场和自由秩序都属于“无为而治”,即不通过外力,由自身机制自发生成秩序。   
面子术语
  中国面子,特色有三:
  (1)复杂、完整的功能,既包含人生目的,又属于牟利工具;
  (2)拥有系统化的行为规矩,并依惯例方式加以传承;
  (3)独特的面子俗话概括独特的惯例。
  这三项属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体制——面子制度,其中,尤以面子俗话最富特色,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认真地说,世界各国文化或多或少都有面子或类面子现象,但仅中国拥有完整的面子制度——面子价值观、面子工具和面子语汇,三者构建了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
  面子术语是运作面子的符号,一切涉及面子的生活语境——包括内在面子追求和外在舆论评价。这些术语承载和规范了中国人的面子生活,特别是江湖化的面子生活,使它们依照中国特有方式运行。
  作者搜集了五十八条涉及面子的常用传统术语,其蔚然成俗,上至先秦、下至现代,既涵盖清朝以前封建时期,也囊括“五四”乃至“文革”以后。从中读者可见出面子生命力之坚韧,与中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命运,纵使社会制度改变它也不变,换了名词术语又冒出来,换了招牌重新崛起。中国人习惯了,就说:“换汤不换药”。何以鲁迅之后,阿Q百骂而不倒,此中藏有秘密,读者不妨细忖之。骂阿Q,其实等于骂汤不骂药。药为何物?背后面子惯例制度是也——面子价值、面子方法以及面子术语,三位一体结成制度。
  第一类属基本术语或综合术语,每条包含“面子”二字,描述基本手法或效果,共二十二条:
  爱面子、要面子、讲面子、顾面子、做面子、撑面子、光面子、有面子、没面子、丢面子、面子大、给面子、留面子、卖面子、看面子、靠面子、扫面子、碍于面子、迫于面子、拂面子、拉下面子、抹不开
  面子;
  再细分,此二十二条包含:
  十六种手法:爱、要、讲、顾、做、撑、光、给、留、靠、看、卖、扫、拂、拉、抹;
  四种效果:有、没、丢、大;
  二种状态:迫于、碍于。
  先看爱、要、讲、顾,这四种手法大同小异,属于行为态度。爱即爱护,讲即讲究,要即要求,顾即顾及、顾全。四种手法都表明了一种面子价值观,之间有微妙差别,但以爱面子最具代表性。
  爱面子,是中性词。在爱面子的人心中是褒义词,在不爱面子的人心中是贬义词,因人而异。
  要面子和顾面子,带有善意的贬义,指面子已经与里子脱节,仍装模作样地维持。多用于自嘲或熟人相互揶揄。更进一步,若说“死要面子”,甚而“死要面子,活受罪”,口气开始变硬,贬义趋强,多用于批评或谴责。
  讲面子,除了涵盖类似爱、要的含义,另包括两层新意。一,讲面子不仅要自己的面子,还要注意保全别人的面子。二,在特定语境下与做面子相通。
  做、光、撑,是手段。其手法极具“泡沫经济”特征,一面明知自己面子与里子脱节,一面仍要“制造”(表演)虚假面子,以满足虚荣心,或者达到蒙骗他人的目的。这个表演,就叫做面子;做得漂亮,脸上有光,就叫光面子;做得吃力,气喘吁吁,就叫撑面子。光面子这个词,现在用得少,不过在清末、民初评话里用得极多,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习惯和时尚。
  给即给予、奉送。送面子不同于送财物。给面子,并非将自己面子奉送别人,而是替别人做面子,是做面子的互动状态。面子不同于物质,不遵守物质守恒定律,面子会越做越多,产生“泡沫经济现象”,就像房价或股市。结果在世俗生活中产生面子膨胀,一眼望去,满街招牌尽是“豪华”、“王宫”、“皇家”、“总汇”、“金奖”、“金牌”、“样板”、“形象工程”……其中大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闹至物极必反,大家都开始反感面子。
  留、卖与给之间,大体上是同一个用法,都涉及面子运作中蕴含的人情交换。其中,留面子完全是给面子的同义词,因语境或习惯而异。从字面上看,汉语中“留”与“给”是反义词,但在面子术语体系中,它们给定的动作向度恰好相反,数学上所谓“负负得正”。给,是我给别人;留,是替别人留,受体都是别人,所以意思相同。
  至于卖,是从一般社会交换的观点看面子,具体对中国人来说,是从人情交换观点来看面子,带有商业习气。因为有人给,所以有人还。给、还之间,形成(人情观念上的)对等价值交换,形同买卖生意。
  靠和看,则涉及第三人,是三人参与的面子游戏,是人情交换的三维博弈均衡。譬如甲请求乙办事,乙不允,遂请来丙说情;乙“看”在丙的面子上,即“靠”了丙的面子,乙才答应了。透过此两种术语,可见面子游戏的多人互动关系,逻辑上不排除三四种……乃至N种,完全依赖当事人的社交、智慧和经验。靠和看,提供了多人参与的可能性,如此,使面子游戏变作一个开放博弈。
  接下来是“碍于”和“迫于”。这两个词几乎同义,只是承受压力大小不同,或语言习惯不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