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眼看史记

第44章


他一度卫冕南方流行乐坛霸主之位,而且他是第一个搞"个创"的。屈原的诗歌具有南方特色,又优美动听,所以在民间相当的流行。这也为我们南北文化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都说屈原被放是不幸。这样看来,倒未必如是说。要没有下放,他哪来灵感写诗歌;要没有灵感,他哪有空做游吟诗人。屈原真是太有才了,政治上不能为万民谋福利,却能在文学界音乐界,大展拳脚。屈原先生写诗写歌,边走边唱,像个虔诚的教父,四处去挥洒他对万民的关爱。
有一天,他来到一条河边,像往常一样走着唱着。有位渔父认出了他,对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会在这里?还这般模样。"此时的屈原,好像很久没有休息了一样,不但满脸愁容,还憔悴的很。屈原以前可是出了名的爱干净,仕途受挫后,似乎对一些东西看的淡多了。屈原感叹道:"惭愧啊!三闾大夫都是过去的事了,世上再也没有屈原这个人了,老先生以后就叫我灵均吧,这是唯一可以令我存在的称呼。这个世界太混浊了,每个人都还是沉睡不醒的,只有我清清白白、清清醒醒的。所以,我被世人放逐了。"渔父说:"你何苦这般死脑筋啊,一般圣人都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不受束缚,而随世界的变化而变通自己的想法。既然这个世界是那副模样,这个世界上的人都那副德行,你为什么不顺应这种潮流呢?"屈原说:"你刚洗过头会戴一顶沾满灰尘的帽子吗?你洗完澡会穿脏了的衣服吗?我怎么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蒙受那样的污辱啊!我宁可自己跳到河里去喂鱼。"
其实,屈原是有机会选择流亡异地的,以他的才智去哪里不要被重用呢?可是屈原没有这么做,他把所有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化成一首首深情的诗。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楚人之中有多少读懂了屈原对于楚国的一片深情呢?
令尹子兰和靳尚把屈原的诗诬蔑成反诗,送到顷襄王手里。《离骚》被说成是屈原对顷襄王政权发出的一大堆牢骚;天问被当成了对天子的质问。真是荒谬至极,莫非楚人都是文盲,只有屈原才读书。
司马迁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读了《鹏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司马迁十分敬重屈原的人格,说自己在读到屈原的作品时,就想到了屈原的品格。司马迁在惨遭腐刑后,在极度的羞辱和痛苦中,就是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事迹为榜样,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完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其精神和屈原一脉相承。
第四部分 第93节: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1)
"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平辞赋悬日月",是非功过,今人自有论断,屈大夫终于可以瞑目了!
第十六章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
汉代朝堂上芸芸众生,且人才济济。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打天下,谁都知道,他自己没屁大本事,但是刘邦同学肯定扑克牌玩得不错,手握几张J,Q,K,就把当时最厉害的项羽先生给打得倾家荡产。韩信就是他手里的王牌之一,我们就叫他老K梅花。(为什么叫梅花,因为这厮最后比较倒霉咯!)老K梅花韩信,本是市井痞子(以后我们不能歧视痞子,说不定人家在乱世就是个将军),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般天才,却被老K黑桃萧何识得,介绍给刘邦,让刘邦捡了个便宜。千里马终于等到了伯乐的慧眼,韩信大展身手,夺汉中地,征服魏、赵、燕国等,后在垓下逼得楚霸王自刎。韩信不愧为一代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copy。可是最终的结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他的死至今还是一个迷藏。
第一节英雄莫问出处
都说韩信是个打仗奇才,不过奇才一般都会有缺陷。比如韩信,打仗厉害,在其他方面就不尽如人意。在没有遇上伯乐前,鬼都不知道他会打仗,他唯一出名的就是他的无赖本性。
韩信,男,汉朝著名军事家,江苏淮阴县人,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196年。自幼父母双亡,自认为应该去吃百家饭,于是从小就在相邻间到处流浪,遇到哪里有饭,哪里就成了他临时的窝。韩信蹭饭的本领高强,简直是吃霸王餐的高手。在他的家乡广为传颂。他有超强的嗅觉,知道谁家里什么时候饭摆在桌子上了,然后便溜进去,作可怜状。村里人心善,加上又不好意思在吃饭的时候把他撵出门,于是经常就有人给他一点东西填填肚皮。可是,这蹭饭也有蹭饭的道德,韩信却不讲这个道德。他是"再一再二,不行就再三再四",这样次数多了,谁都不高兴了。后来村里人都不跟他说话,见到他就躲开走,生怕他再跟着回去蹭饭。
韩信家贫却一点不节省,挣钱没有一套,花钱却有一套。他老娘死的时候,家里已经穷的叮当响,没有一分钱来办丧事,但是他还要寻找一片又高又宽敞的坟地来安葬老娘,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众乡亲见了,都说韩信是一个"败家子"。
老娘去世後,韩信曾经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几个月后,亭长老婆极为不满,心想:"好你个臭小子,长得人高马大的,竟然把我这里当成你自己的家了,在这里吃闲饭,真是岂有此理。"于是,这个女人第二天提前一大早就烧好饭,趁韩信未起直接端到内屋吃了。等到吃饭时间韩信去了,看到他们全家都坐在炕上,也不准备吃饭。韩信就去厨房,见厨房的锅还是热乎的,但是已经洗刷干净了。很明摆的,人家就是要撵他。韩信想:TNND,离开你们我还能饿死啊!再也不要吃你们的可怜饭了。韩信就生气地走了,后来再也没有去过亭长家。
韩信离开亭长家,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肚子不一会儿就咕咕作响,没办法,只有自己制作个鱼竿河边钓鱼去——估计是饿得发慌想到了姜子牙老爷。人不可怜韩信,连鱼都欺负他,钓了许久,也不见有鱼上钩。韩信钓着钓着就饿晕了。那会正是春天,有许多老妇在河边冲洗丝絮。有个老妇见韩信饿得不行了,就给他饭吃。韩信就每天都蹲在河边等老妇来给东西他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老妇们漂洗完毕。韩信非常感激这位老妇,说:"大娘啊,我以后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妇听了韩信的话之后很生气,斥责韩信说:"你堂堂一个男子汉,还衣食不能自足,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还指望你报答呢?"大娘的话终于伤到这七尺男儿的自尊心,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再不做丐帮的喽罗了。
韩信开始好好过日子。他盘算道:自己又不能耕,又不会商,唯一有的就是几斤蛮力。不过这乱世里有几斤力气还是好的。那就好好攒着自己的力气等时机吧。不定将来还要做上将军封上侯呢。哪个血气男儿没有几分大志的?
第四部分 第94节: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2)
有一天,韩信去买肉,正好碰上镇上一痞子。痞子知道韩信过得很窝囊,就嘲讽道:"哎哟,长得这么人高马大,其实胆小如鼠,佩剑出门,是给自己壮胆的吧!"韩信不理他,毕竟曾经也是在道上混的,根据他以往经验,知道这样的痞子惹不得,惹了引火上身。自己虽然自我感觉有点武功,但是他没有一点的势力。于是,他买了肉,掉头就走。那痞子看到韩信不作声,以为他理屈,就更加肆无忌惮,当众侮辱他说:"你要是有能耐,就用你的刀剑来刺我,你要是不敢啊,那就从我的胯下走过去吧。"说完,就站在那里了,胯张得大大的,还特地摆了个圆拱门的pose。韩信心中大怒:"妈的,他以为这是凯旋门啊!老子当然可以一剑杀了他,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大丈夫能忍一时之辱,何必跟这家伙一般见识。"于是,他慢慢低下身来,从屠户的胯裆下爬过去。这时早围观了一群看热闹的人了,都叹息说,可惜一条汉子,竟然是这么的懦弱啊。
后来,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衣锦还乡,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情,是找到了当年给他饭吃的那个漂母,那个拍絮的大娘,送给她千金。也找到了他曾经混饭吃的那个南昌亭长,给了他一百钱,说:"你真是个小人,当年做好事有始无终啊。"第三件事情,就是找到了当年羞辱他的市井无赖,让他蒙受胯下之辱的那个流氓地痞,韩信封他为中尉,大出人的意料之外。于是韩信就解释说:"他本来就是一位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没有和他计较,但是他让我忍辱负重。所以我今天才有这么大的成就啊!"
韩信所作的这些全部是报恩。对于漂母,掷以千金是报恩。对南昌亭长给他百钱,那也是报恩。现在让这个市井无赖做了中尉,那也只能理解为报恩。既然是报恩,就说明当年这个人与韩信无仇。这个人当年与韩信无仇,就说明韩信没受侮辱,等于给自己平反,所以这一招,高明、阴险。
第二节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天下局势就像六月天,说变就变。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看大家都有事情可做,自己在家里天天晒太阳,还受乡人歧视。他思忖道:老子好歹是条汉子,自己现在一事无成,愧对祖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