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史综览

第67章


他联合众支派,设立一个有效的政府,组织祭司制度,并拥有一支绝少败北的军队。他继承的是一个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国土,但他逝世时,却留下一个完整的帝国。与前任君王对照之下,大卫不但是英君,更是以色列空前绝后最强的君王。他是诸王的准绳。成为如大卫般的君王,是一位继承者所能得的最高赞誉。
 
第一节  大卫在希伯仑
                    (撒下一1~五5)
 
    虽然扫罗已死,但数年内大卫仍未能统治所有十二支派。犹大欣然接纳他为王,但北都的众支派却无意附从,他们拥立扫罗仅存的儿子伊施波设。基于这种分歧的效忠态度,百姓之间就有了裂痕。这种情形较早时已可发现(注一),在所罗门后更趋明显。大卫统治犹大七年半,后来统治全以色列三十三年,因此他的统治时期达四十年零六个月之久(一○一○一九七○;撒下五5)。
一、大卫受封为犹大王(撒下二1~4)
    扫罗阵亡时,犹大百姓对大卫的认识是比其他支派要深得多。他的家乡在犹大的伯利恒,而他大部分的活动是在扫罗之京城基比亚以南,在大卫率领扫罗的兵丁对抗西南都的非利士人,和他逃亡的时期都是如此。因此,当他要返回自己的百姓中的时候(注二),理所当然的先往犹大的首要中心城邑希伯仑,并且城中的百姓也宣告他为王。历年来,大卫是他们的英雄,而且他的礼物和爱顾遍及各城,另一方面,他已显露领导的才能,特别是在战事上,与先前的政权迥然相反。大部分的百姓因着立他为王的机会终于来临而高兴,他们获得一位足以信赖的对象了。因此,大卫全家及六首随从的家眷抵达希伯仑后(撒下二3),犹大的百姓很快的集会,膏他作「犹大家的王」。
二、伊施波设受封为以色列王(撒下二一10)
    其他支派的立场不相同(注三),因为他们对大卫较陌生,当他仍然任扫罗的军事长时,可能大卫勇猛对抗非利士人的故事,流传在他们中间,但自从他逃离扫罗王后,便从他们的印象中消失了。结果,他们获知扫罗身亡后,自然首先考虑扫罗仅存的儿子伊施波设(注四)。三个儿子与扫罗同战死沙场,只有这儿子和两个女儿米拉(Merab)和米甲存活。押尼屯侥幸逃过基利波山的屠杀,协助立他为王,选择约但河外的玛哈念为京城(注五)。迁移京城因为自基利波的溃败后,非利士人占据以色列;在玛哈念,这位青年受封立为约但河两岸的君王。然而,西岸的百姓受益与杏,以及有无存责任感是值得怀疑的。他们最关心的是,非利士人仍然存在的威胁。
    非利士人对大卫和伊施波设各据一方有何反应呢?是否认为他们是危险的敌人,或有利可图的属国,或者漠不关心呢?至于以色列王,他们或许真的漠不关心。因为他的影响最多只达到约但河西边,而且对这块非利士人所感兴趣的地方影响很少。至于大卫,他们可能仍以他为属国。他会处身于他们中间,在亚吉的权下忠诚服务,而且,作为弱小之犹大的首领,也不难于管辖。他们必定因以色列的分裂而暗自高兴,而且胸有成竹地认为快要接管整个以色列国了。
三、大卫与伊施波设的争斗(撒下二12~四12)
    1.早期的冲突:犹大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从开始就难以避免,首次的小冲突发生于耶路撒冷东北六哩外,便雅悯地的基遍;(撒下二12~32)(注六)。押尼珥在基遍的池旁(注七)与大卫的元帅约押(Joab)(注八)相遇。起初只是双方各十二人搏斗,后来冲突加深而发展成为小型的战争。最后大卫的随从得胜。主要的争斗过后,约押的弟弟亚撒黑(Asahel)被押尼珥逃离战场时所杀,这事使约押深深怀恨在心。
    2.大卫势力日增:日复一日,大卫的统治继续不断的强大,伊施波设则日渐衰弱。押尼珥从开始就在玛哈念发号施令,后来终于与他的王意见不合,而投奔服侍大卫了(撒下三7~16)。此举表明押尼珥认为局势已无法转变了。从前大卫与押尼珥同时为扫罗的亲信时,他就已仰慕大卫的才华了,现在大卫的地位显然日渐巩固,押尼珥深知自己的前途在于大卫手中,因此押尼周边讯给大卫,同意将全以色列移交大卫,以换取已身的安全及尊荣。大卫首先要他同意交出大卫的前妻米甲。米甲自大卫成为逃亡者后,就与帕铁(Phaltiel)成亲,现在大卫欲将她接回来。显然他对她的爱丝毫不减,一方面这个婚姻关系将他与扫罗家连结起来,对赢取北都支派的恭顺有莫大的裨益。押尼珥同意,促成米甲的归回。此事令她现任的丈夫悲哀万分,沿途饮位尾随不舍,直至押尼珥命他回头。押尼珥与其他支派的长老洽商,规劝他们转移归顺大卫,显然也稍有成就,但在他实际促成这种改变以前,他却被约押所杀(撒下三17~27)。大卫的元帅这种任意妄为之举,事实上是为亚撒黑之死而采取的报复手段;可能约押对其他位之劲敌的恐惧也是导火线。大卫既然渴望取得北方众支派的支助,因此尽力否认与此享有关,并且为所发生的事显出真诚的悲哀(撒下三21~30)。
    3.伊施波设被杀:押尼珥的管制消失后,伊施波设属下两个次要的官员在官中刺杀他们的君王,将王的头呈献大卫,以图获得报酬(撒下四1~12)。但正如对待传递扫罗死亡之消息的使者一样,大卫再度有出人意料的决策,将二人当场处死。大卫的反应可能基于两个因素:(1)大卫尊重一位按礼被立为以色列王的人,特别他是扫罗的儿子;(2)大卫希望再次显明与此事毫不相干,因为此事足以导致北部众支派厌恶与反惑。一个藉计谋与杀害以达成目标的人是不可取的。他希望众人了解他真正的感受,而他个人实在厌恶这种行为。类似的观点先前使他感激基列雅比的居民,因为他们会给予扫罗与他众子光荣的葬礼(撒下二4~7)(注九)。
四、大卫受封为全以色列的王(撒下五1~五;代上十二23~40)
    当大卫正式受育为全以色列王的时候。他在希伯仑已统治了七年零六个月(撒下五5)(注十),那时百姓不约而同地期待着他。各支派的领袖在可观的队伍随同之下(注十一),抵达希伯仑,正式提出要求并设法达成协议。既然圣经的记载特别明说当时立了一个「约」,可见中间曾有过谈判。百姓请求大卫作王,但大术也要求对方有某些约束,以保证达成一种名符其实的中央政体。从扫罗的统治期间,他已观察到各方面的松弛状态,因而体会若要促成统一,势必要有规条、组织和课税。他也了解取得允诺的最佳时机,是在统治开始以前。对在场的犹大与北部众支派来说,谈判也是必须的(西缅也在其中,代上十二24~25)。犹大的百姓必须同意与众支派共同拥有他们的王,或许要求某种让步做为报赏。犹大也要接受大卫所要求其他支派的各种规条。众支派衡量这些要求的想法,是不难推测的。他们急需一位君王,且是一位英明之君,一位如大卫早期任扫罗军事长时所显露之才华的君王。若大卫能解救他们,脱离现今隶属非利士人的这种光景,任何条件,只要是合理的,就可以办到。结果协议达成了,条约被接受了(注十二),而大卫在他的生命中,第三次受膏(注十三)。
 
第二节  大卫建立以色列王国
                  (撒下五6~8;十1~19)
 
    大卫从起初就显出治国的天赋。他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非利士人,虽然北郡众支派拥立他为王,但非利士人仍然盘据那地。这种势力要完全剔除,大卫才能全权统治。大卫在这任务上有辉煌显赫的成就。
一、与非利士人的争斗(撒下五17~25)
    大卫无需过份费时思虑这个问题,事情便迎头而至了,因为非利士兵丁先发制人,进攻以色列。大卫身为犹大王的时候,他们不动声色,但王国统一后,他们的政策便改变了。大卫显然不再是一个附庸了,他再度的成为劲敌,需要按情形而处理。
    1.第一次战役:非利士人攻击耶路撒冷南部的利乏音谷(Valley of Rephain)。战略是一目了然的,他们早已设防在伯利恒(撒下廿三14),可能基利波山的胜利之后就建立了。他们企图增添军力,将以色列国二分,使大卫无法促成条约所应许的统一。大卫对他们的计谋了如指掌,因此在希伯仑东北的亚杜兰洞扎营(注十四)(撒下廿三13~14),这是大卫身为逃亡者时,召集随从的地方。他的队伍大都份仍是昔日聚集的忠实追随者,他们是忠诚不贰的一群,即使他们的领袖渴望从敌人后方的泉源取水喝,他们也甘愿冒生命的危险去取来(撒下廿三15~17)。神应许大卫必定获胜,大卫在巴力昆拉心(Baal-Perazin,位置不详)进攻,击败非利士人,虽然他的军力显然较薄弱,但却打了大胜仗,敌人甚至丢弃神像,恐慌而逃。大卫将这些神像付诸一炬(注十五)。
    2.第二次战役:然而非利士人并未死心,他们重组后,可能势力仍然强大,又卷土重来,进入利乏音谷,企图施展类似的战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