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春秋汪精卫

第152章


小矶接到报告,对于军方的行动颇为惊异,但亦无可奈何;因为他这个内阁总理大臣,地位远不及东条,对于军部毫无约束的力量。
    缪斌单身到了东京,在见小矶时,率直提出要求,晋见日皇。他的理由是,倘非日皇有所表示,蒋委员长是不会作任何考虑的。
    几经折冲,才决定由日本皇族代表日皇,先跟缪斌作初步接触。当然,所选的这个皇族,必须是中国政府所熟悉的人物。
    日本的皇族,人数不多;天皇的直系亲属,称为"皇族";兄弟伯叔,便是"华族",自是五等爵以上的王位,有封号并有称号,称号为"宫",此是一家族的总称,当时皇族中,比较为中国所熟悉的是"东久迩宫稔彦王"。
    这个理由光明正大,而且正因为提出了这样的理由,见得缪斌的来头不小;所以小矶欣然乐从,派绪方去见木户幸一,提出缪斌的要求,希望日皇能予接见。
    但木户认为缪斌晋见日皇的时机未到,婉言拒绝;而缪斌坚持立场,仿佛在报复当年近卫的声明,"不以中国政府为谈判的对手";所以如今亦不愿与日本政府谈和,只有日皇有所表示,他才能负起"中间人"的任务。
    照日本的"皇室典范令",皇室、皇族必须学习军事;东久迩宫稔彦是陆军出身,而且军旅的经验很丰富,位至中将,做过师团长。七七事变初期,他的师团派至华北,并参加过进攻汉口的战役。回国以后,久任参谋总长;当然,那多少是一种"荣誉职"。
    日本的皇族共14家,除了昭和的3个胞弟,秩父宫、高松宫、三笠宫称为"御直宫"以外,其余11家,都是孝明天皇之后。日本皇室、皇族,有近亲结婚的传统,因此,昭和皇后良子,实际是昭和天皇裕仁同曾祖的堂妹,而东久迩宫稔彦王与昭和的关系,就更为复杂了。
    东久迩宫稔彦的父亲,是明治天皇的兄弟、朝彦亲王,所以他是昭和嫡堂的叔父;但同时也是姑丈,因为他的妻子是明治天皇的九皇女,例封内亲王,称号为"泰宫"的聪子。朝颜亲王的儿子很多,所以这一支在皇族中的势力最大;除"御直宫"以外,其余11家中占了3家,梨本宫守正王,是朝彦亲王的第四子,一直是"元帅府"的首席,现在是"伊势神宫"的"斋主"、朝香宫鸠彦王,是朝彦亲王的第八子,为现役陆军中将;东久迩行九,与朝香宫同岁。由于他又是他的胞伯明治天皇的女婿,所以特见重用。
    东久迩稔彦接见缪斌,是在3月18那天;东久迩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第一个也是日本朝野最关心的是:“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是否承认日本天皇?"
    "当然。蒋委员长及中国政府,只对日本军阀有反感。"
    "国民政府为什么想跟日本谋求和平?"
    "中国不希望日本灭亡,为了中国的防卫起见,需要日本的存在。中国希望日本在灭亡之前,与美国谋和。"
    缪斌将日本比作中国的"防波堤",当然是为了防止赤色浪潮,他说:"现在如果实现中日和平的话,可以防止苏联势力的扩张。"
    "你是小矶首相邀请来的,为什么先想谒见天皇呢?"
    "在日本谁都不可靠。"缪斌发挥了他一向善作惊人之论的特长,"可以信赖的,只有天皇。既然本人不能直接拜见天皇陛下,希望殿下转达我所陈述的意见。"
    东久迩宫稔彦当即表示,接受缪斌的要求,据情转陈日皇;当然也还要表明态度,却是十足空洞的外交词令;他说:"希望实现此种中日和平工作,而以此和平工作为基础,来结束世界大战。"
    "实现此种中日和平工作"的具体条件,缪斌向小矶及绪方提出一个所谓"中日全面和平"方案,要点一共4项:第一,停止敌对行为,自中国撤退所有日本军队;第二,取消南京政府,承认蒋委员长对全中国的统治权;第三,满洲问题,另行交涉;第四,恢复日本与英美间的和平。
    于是在3月20日召开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中,小矶报告了缪斌来日以后的活动,然后提出请求:以缪斌所提方案为前提,讨论日本与中国政府的和平交涉问题。
    "本人很怀疑,此种工作会有什么效果?"陆相杉山元一马当先,兜头浇了冷水,"缪斌是中国政府抛弃的人物;如果中国政府真的有和平的诚意,不应该让这样的人物来居间。"
    这确是一针见血之论;海相米内光政便说:"请外相表示意见。"
    "关于这个问题,首相与本人并没有认真讨论过,更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所以本人不能负责。"外相重光葵接着又说:"据本人所知,缪斌并非汪政权的忠实分子;中国政府的领导阶层,亦早已将他排除在外。"
    "这是表面的看法。"小矶的信心毫未动摇,"我有好些确实的证据,能够证明缪斌的工作是重庆所许可的。"
    "过去有过好几次类似的工作,结果都证明是重庆情报机关所弄的玄虚。"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说,"对于一向与中国政府隔绝的缪斌来谈和,本人始终觉得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我想,我们不必再讨论这个问题了。"米内光政问道:"各位以为如何?"
    出席人都以沉默表示附议;小矶与绪方知道,在这个会议上任何争论,都是徒费唇舌,所以亦未开口。缪斌的"方案"就此胎死腹中了。
    但小矶还不死心,特意在梅津身上下工夫;因为参谋总长在理论上是日皇的幕僚长,可以单独"帷幄上奏",同时参谋总长主管军令,对于停战问题处在有力的发言地位。可是梅津没有被小矶所说服。
    情势很明显了,内阁总理大臣亲自主持一项工作,竟至于连讨论都不讨论,即为他的阁僚所否决;这不就等于全体阁员投了他的"不信任票"?交缪斌找了来会出现这样的恶劣的副作用,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
    这对小矶自是一大打击。经过多方考虑,他认为日本为要想求得和平,只剩下一个机会,就是在本土决战时,对登陆的敌人迎头痛击;让敌人知道,虽已踏上日本的本土,但有如日军在中国大陆那样,陷入泥淖,难以自拔的危险,不如讲和为妙。
    这个机会要从胜利中取得;尤其重要的是,当机会来临时,要能及时捕捉。因此,小矶旧事重提,要求积极参预。
    经过深切的考虑,小矶决定打最后一张牌:直接诉之日皇。
    小矶是在4月2日单独晋见日皇,要求对缪斌路线赐予支持。昭和不是明治,无法作此重大的决定,他仍旧要召见陆、海、外三相后,才能答复。这一来,结果便可想而知了;当天便由木户内相转告,日本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据说:陆、海、外三相一致反对小矶的计划的理由,倒不是因为缪斌不够资格;而是认为中国与英美有坚强的同盟关系,若非事前与英美充分磋商,绝难单独与日本进入和平关系。日皇深以为然,所以这样答复小矶。
    由于日本宪法上的缺点,统帅与国务是脱节的:东条英机之能独断独行,是由于人事上的手段,弥补制度上的缺点,由特旨先兼陆相,再兼参谋总长。小矶组阁本是预备役的大将,自无法援东条之例,因而要求总理大臣得列席大本营会议,为陆军所拒绝。到得缪斌来日之前,这一点终于争取到了;但虽得列席,每周召开两次的大本营会议,既无发言权,又无表决权,论地位还不如军部的一名课长;不过一个高级的旁听者而已。
    因此,小矶在晋见日皇的第二天,亲访杉山元;他本来是陆相,由于与俊六分任本土防卫的第一、二总军司令官、晋衔元帅,并交卸陆相;推荐阿南惟几继任,尚未到职。小矶的要求是,由他兼任陆相,以便强力参与大本营的决策;同时可以事先估计,谈和的时机将会在何时来临,以便准备。
    军部断然拒绝了!仍旧是现役与预备役的理由。
    小矶无路可走了;4月4日上午进宫、捧呈辞表;并且上奏,后继内阁必须是"大本营内阁"。
    对缪斌的东京之行,周佛海明知道不会有何结果;始终存着一个"说不定会有奇迹"出现的万一之想,因为果真东京与重庆能够直接谈和,他的肩头就会轻松得多。
    缪斌毕竟铩羽而归了。尽管他吹得天花乱坠,说日本天皇曾经亲自接见;又派东久迩宫代表赐宴,日本很可能派皇室出面来谈和,但周佛海由日本方面接到情报,证实缪斌是白去了一趟。
    及至小矶内阁垮台,退役海军铃木贯太郎组阁,汪政府中人都不知道日本对"本土作战"正在积极部署,认为铃木内阁是"投降内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汪政府当然亦要解体,个人的出处,已到非作安排不可的地步了。
    于是有的打算建功赎罪;有的准备隐姓埋名;当然也有人持着听天由命的想法,但个人的安危生死能看得破,却不可连累亲友,金雄白就是这样,早在汪精卫刚死时,他就在悄悄收束他的事业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