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林彪

第2章


至今也很少看到有这方面的材料。
   高文谦在《晚年周恩来》中披露,“陈伯达在领受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任务后,撇开张春桥、姚文元二人,一个人天天往毛家湾跑,同林彪商量怎样写。”此外,当年陈伯达的秘书王文耀、王保春的回忆也提供了新的材料:“由于是林彪在党的九大会议上作报告,所以林彪就约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去他那里(毛家湾)谈了一下,以表示林委托他们三个代劳,报告内容由陈考虑,林彪就不多过问了。”“陈伯达回办公室后,很快拟了一个提纲,题目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下列了几个小标题,陈带着这个提纲,又去和林彪商量过后,回来改成总题目下面十个小题目……”陈伯达还对两位秘书说,不管“上海那两个”(指张、姚),“他们和我想的不一样”,他要自己写,并讲了他对起草九大报告的主题设想:“运动不能再搞了,现在主要的任务应该是抓生产了,就是说,经过了一场政治上的大革命,必然要掀起生产上的大跃进。”
   以上两种说法略有出入,一个说陈伯达“天天往毛家湾跑”,一个则只说陈伯达拟好提纲去和林彪商量过后又回来修改。不过,从这些文字看,林彪应是支持和赞同陈伯达起草的报告的。虽然说“林彪就不多过问了”,陈伯达毕竟还是“又去和林彪商量过后”才回来修改的。
   在林彪办公室(简称“林办”)秘书张云生的回忆中,却又有另外的说法。林彪在准备“九大”报告时告诉秘书:“我向来不习惯念别人写的现成稿子,而只愿意自己顺口讲。因此,我想搞个平行作业,既准备一个正式发表用的稿子,又准备一个讲话用的条子。”并且说明:“我这次做口头讲话,还是用十二中全会讲话的那六个题目。”林彪所说的“十二中全会讲话的那六个题目”是:“文化大革命”的意义;“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条路线斗争;毛主席对马列主义的发展;中国革命在世界上的作用;今后怎么办。若从这六个题目看,林彪对“九大”报告的设想与陈伯达起草的“九大”报告的主题就大不一样了。此外,当陈伯达起草的报告在中央文革遭到否决,并且毛泽东已经决定改由康生牵头,张、姚执笔重新起草后,陈伯达还不甘心,又托叶群劝林彪好好看看他起草的报告稿,叶群向“林办”秘书们吩咐:在向林彪讲陈伯达起草的报告稿时,不能讲得太细,以防林彪脑子一热,又对陈伯达的东西发生兴趣。这又说明,林彪对陈伯达起草的报告写了些什么并不清楚。
   目前从已经公开的材料中还难以确证林彪对陈伯达起草的“九大”报告起了多大作用和抱有何种态度,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林彪对张春桥、姚文元起草的“九大”报告十分反感。
   据张云生回忆:林彪对张、姚起草的报告“根本不感兴趣”,“始终不感兴趣,一眼没看”。只注意毛泽东的批示和修改。3月底,周恩来把经中央文革碰头会讨论通过的政治报告稿批送林彪审定,林彪一字未看,就在稿子上批:“呈主席审批。”急得周恩来无可奈何。在“九大”宣读张、姚起草的政治报告前,林彪未看过一遍。汪东兴说:“由于林彪对‘九大’的政治报告改用张春桥、姚文元起草的稿子不满,在‘九大’上,他只是照着稿子念了一遍,敷衍了事。”林彪甚至还对叶群说:“多念错一点才好。”林彪对得到毛泽东肯定的张、姚起草的报告的厌恶之情,可见一斑。
   即使按照周恩来当年在“十大”报告中所指责的:林彪和陈伯达“认为九大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也不能说林彪、陈伯达就是在有意与毛泽东“对着干”。1967年8月16日,毛泽东同阿尔巴尼亚两位专家谈话时说:“我们这次运动打算搞三年,第一年发动,第二年基本上取得胜利,第三年扫尾……”而且多次有这一类表示。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现在不是都讲要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吗?究竟什么叫到底呀?我们估计大概要三年,到明年夏季就差不多了。毛泽东既有此表示,1969年的“九大”政治报告当然就应该着重讲经济建设。林彪虽然是一介武夫,一个元帅,但以他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的理解,对毛泽东上述说法的理解,当然是应该从“大破”转入“大立”的阶段了。陈伯达更有研究经济和生产的热情。从《陈伯达遗稿——狱中自述及其他》一书的附录《陈伯达1922至1970年著作目录》来看,他在这方面的文章的题目有很长一串,其内容涉及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他很早就提倡发展电子工业,曾为此上书毛泽东出谋献策。结果在“批陈整风”中竟被当成了“反革命罪行”,《人民日报》1971年8月12日发表了《‘电子中心论’批判》狠批陈伯达。今天回顾那段历史,真叫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
   当年认定毛泽东与林、陈之间的分歧是“两条路线斗争”。今天我们自然不应再按照“文化大革命”的习惯思维去“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论证林、陈与毛泽东之间的“两条路线斗争”。由于林、陈在中共党内的历史和地位,他们不可能脱离历史的局限而对“文化大革命”产生像后人一样的认识,也很难产生与毛泽东根本对立的另一条“正确路线”。不过,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材料,至少可以肯定一点,无论是林彪还是陈伯达,都未能像张春桥那样对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在思想上善于理解,在行动上积极保持一致,正因此,他们就难于继续得到毛泽东的信任;正因此,他们就跟此前一茬茬倒下的老革命家们一样,也从革命的“动力”迅速变成了革命的“绊脚石”。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上的贡献主要有:1、东北初期,中央和东北局都认为国内和平是可能的,命令林彪集中主力与敌人决战,而林彪认为与蒋介石的和平是假的,建议作长期打算,实践证明是正确的。2、在1946年8月份的东北局会议上,林总对于局势的发展更一个明确的判断。东北战局的发展大体上要经过三个阶段:敌人进攻,我们运动防御并主动撤出一些地区,这是第一阶段;敌人占领了城市,进攻迟缓下来,我们则在运动中伺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开始局部反攻,这是第二阶段;我们发动全面反攻,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把剩余敌人孤立在几个点和线上,最后加以消灭,这是第三阶段。事实证明,东北战争形势的发展完全符合于林彪的估计。在林彪正确战略的指导下,东北形势很快变被动为主动,并率先夺取胜利,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3、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林彪不失时机的提出南北满联军合二为一,以便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实践证明是有战略眼光的!4、在1948年初,林彪拒绝了毛泽东要他在春天南下作战的意见,避免了对我不利的过早的战略决战,在1948年7月,林彪主动提出了在秋天“以最大主力南下作战”,此次南下最后演变成了辽沈战役并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这是林彪战略的胜利!与粟裕力谏毛泽东“华野一兵团暂缓渡江”性质上相当。毛泽东要林彪春天南下是错误的,这一点毛泽东在后来也认识到“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同意了林彪的意见,说明毛泽东比现在一些人懂打仗!5、辽沈战役后期,林彪建议中央暂不攻打太原,“围而不打”以拖住傅作义也是有战略眼光的!6、平津战役中,林彪把毛泽东的“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战略,改为“放弃两头直取中间”,实践证明其是正确的。打仗就应该抓重要矛盾,只要歼灭了敌人的主要力量就抓住了战争胜负关键。而不能面面具到因小失大。实践证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因为歼灭了敌人的主要力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些暂时逃跑的少量敌人最后基本主动投降了,也没有因为他们的逃跑而影响战争的进程!说明林彪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
   “杨余傅”事件以后,总参谋长空缺,毛泽东召集林彪、周恩来、康生开会讨论,林彪提议说:不行就先让黄永胜代理一段?毛泽东夹袋人物当时有这几个:刘震、曹里怀、皮定钧、杨得志,其中,毛比较倾向于皮定钧,但是,皮定钧资历浅,所以,毛泽东就提了前三位,林彪说:“刘、曹都是空军的人,另外,也不全面。”康生不同意提杨得志,他说华北尽是出叛徒,薄一波、李立三(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罗瑞卿、杨成武都是华北的,华北烂了。林彪马上接过来说:“也不一定,郑维山、李雪峰就不错。(这句话后来导致这两个人被错误的定性为林彪集团分子)”最后,毛泽东就说:“皮定钧行不行?”林彪不说话,周恩来始终不发言,毛泽东就说:那就让黄永胜干吧。林彪表态:让他代理一段。毛泽东说:“你觉得行,就不用代理,直接干吧。”于是,黄永胜出任总长。会后,毛泽东让康生了解一下黄永胜的历史,几天后,毛泽东又不让康生管了,其实是改让谢富治去办。
   黄永胜上任后,有一次,毛泽东突然对林彪、周恩来、康生、谢富治说:“听说黄永胜的生活作风不太好?”林彪一向在毛的面前很谨慎,不多说话,唯独这次,显得很激动:“用这种东西搞臭人是流氓的做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