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1章


【由www.sjwx.info整理,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作者:王伟
    序言:不能快意恩仇,那就奉陪到底
    在一张叫做“地球”的大餐桌上,西方列强已经开怀享用很久了,他们的这种享用,是建立在对第三世界长期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之上的。现在他们看到中国人也坐到了这张大餐桌旁边,而且他们已经不敢公然强行将中国人赶走了,于是他们恐慌起来。
    现在,桌边那些老牌列强们摸了摸腰间的手枪,悄悄交换着会意的眼神,准备在这张大餐桌上做好新的局,来陷害这个后来者。
    餐桌上是有基本游戏规则的,即使发起一场革命,也不能掀翻桌子。这个后来者应该怎么办呢?他腰间也有手枪,但这不是拍摄《英雄本色》的片场,他不能像周润发的小马哥那样拔出枪来快意恩仇。所以他必须沉着冷静,艺高人胆大,与桌边的老牌列强们耐心周旋。要玩是吗?我可以奉陪,让我们玩到底,看谁最终出局!
    就在这戏剧张力十足的时刻,有人写了一本书。
    这本书的题目看上去有点大。《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在此之前就没有一本书能让人看懂世界格局吗?不过我们确实没有必要这样咬文嚼字,因为在一本通俗著作中,将当今世界格局及其百年渊源娓娓道来,既能雅俗共赏,又能言之成理,以前确实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特别是,作者是一个此前尚无盛名的年轻人,就更让人刮目相看了。
    更重要的是,当此中国快速崛起之际,弄明白今天的世界格局究竟是什么光景,这种格局又是依据什么条件而形成的,正在变成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中国闭关锁国、遭列强封杀的年代,这件事情固然不像今天这样迫切;即使在已经改革开放的年代,如果中国尚未在经济上崛起,在国际上尚属被边缘化的角色,这件事情也不像今天这样迫切。可是到了如今,这件事情真的已经迫在眉睫了——因为中国正在大步走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已经坐到列强俱乐部中的那张大餐桌旁了。
    到了这个时候,对于当今世界的格局及其来龙去脉,不仅我们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需要弄明白,我们正在奔向世界各地的商人——不管是国营的还是私营的——也需要弄明白,还有我们千千万万怀抱着理想的年轻人,同样希望弄明白。进而言之,所有关心祖国的中国人,都希望弄明白。
    这么说夸张吗?一点也不。因为这件事情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按照本书作者的意见,形成今日世界格局的背后动力,一言以蔽之,就是经济。政治的背后是经济,军事的背后也是经济,政治、军事都只是服务于经济目的的手段。
    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习惯于这样一种说法:西方列强在世界各地侵略靠的是工业发达船坚炮利,只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列强才从军事征服改变为经济侵略了。但是本书用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论述告诉读者,几百年来,无论是列强之间的争霸,还是列强对第三世界的侵略,从来都是从经济着眼的。所有那些船坚炮利的故事背后,都有一本经济账。美国在今天世界上的霸权,归根结底就是经济霸权。近年美国发起的每一场战争,都是为延续它的经济霸权服务的。
    列强们之所以能够在这张大餐桌上开怀享用那么多年,就是因为他们全都是极端务实的、彻头彻尾的经济动物。而被许多人盲目崇拜的诸如人权理论、言论自由、市场经济等等,其实和列强们的航空母舰或导弹潜艇一样,都只是为他们的经济霸权服务的工具而已。第三世界的人们经常愤怒责问西方列强,为什么你们要在某些问题(比如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其实列强们从来只有一重标准——那就是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了这个利益,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朝秦暮楚云雨翻覆。
    今天的世界格局,完全是在各方实力的较量与平衡中建立起来的,它也必将随着各方实力的消长而改变。中国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局面,几十年来的奋斗,比如抗美援朝、“两弹一星”、普及教育等等,实际上起了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深远的作用。所以中国的崛起,虽然任重道远,却已曙光初现。现在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在隧道中奋力前行。
    明天,在这张叫做“地球”的大餐桌上,我们需要一个属于中国的新格局。
    为了这个新格局,我们今天就要认真做好准备。
    江晓原
    2011年3月20日
    前言:说势,说史
    如果要为最近几年人们的感受加一个关键词的话,那我的意见,应该是“变”——也许无法做出技术性的解释,但大多数人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都会十分明显地感受到周围的很多东西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种感觉一部分来自各种媒体的介绍,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圈子,最直观的比如说物价涨了,再比如说不少人会觉得生活的压力大了,安全感少了。总之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到现在都已经变得不那么“理所应当”了。如果许许多多人都觉得自己周围的环境在改变,那就意味着是大环境在变。而这个“大环境”是什么呢?往最大说就叫“世界格局”,往往越是在变革时期,我们越容易感受到它的存在。
    所谓“格局”,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张三在东边、李四在西边……或者说是东边是张三控制的、西边是李四控制的……这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就像是给你看一张照片一样。而问题是我们看格局,最主要的不是看现在是什么样子,大伙最关心的其实是今后会是什么样子。从这个角度说,一张照片所携带的信息是有限的——照片上有一个在半空中的球,那么你能说出它是被抛起来正在向上飞呢,还是正在向下落呢?单独去看这么一张“照片”其实看不出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战略家们没有说“格局”的,他们常说的是“天下大势”。“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们常说“水势”、“走势”这些词,这里面不光是指当时的状态,还包涵下一步的走向。而说“势”就像是给你放一段完整的录像,还用上面那个例子:你在录像里看见一个球被抛起来,然后到了顶点。这个时候录像到头了,但你肯定知道下一步这个球是要往下面落的。这本书以“格局”为题,其实只是借用了一个大伙习惯了的名词,主要说的那个东西其实应该叫“势”。
    归结成一句话:世间万事,知其所来,方能知其所往。放给你的那段“录像”叫做历史,说势必先说史。对国际格局问题的研究会涉及许多领域,如果我们对这些领域反复“压缩”、“筛选”,那么要想最低限度地展开对战略问题的探讨至少需要两样东西:一是逻辑,二就是历史。
    世界不是从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格局是几十乃至上百年历史发展后的结果。比如如今的世界经济危机,要想说清楚它的成因至少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如果要正本清源,那就要一直追溯到几百年以前,也就是资本主义产生之初的时代。那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大致了解了这百十来年的历史,那现在几个主要国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也就基本搞清楚了。
    再进一步,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从三皇五帝算起我们经历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了,从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历史也有300多年了,即便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算起也已经有62年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下,你几乎找不出什么事算是“新鲜事”——基本规律就那么几条,只不过套上不同的具体条件,就成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了。把近百年的历史梳理一遍,我们会发现如今新闻里说的事有很多都是似曾相识的。而把这些“似曾相识”的事情看清楚了,那么对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也就大致有数了……
    在这本书里我们所做的,就是大致地去梳理那么一段历史,把其中的“新鲜事”最后弄得“不新鲜”了。当然,笔者并非业内人士,也接触不到什么“机密”,我对书中历史的解读自然也脱离不了自身意识形态的范围,但是至少这或许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去看周围的世界。
    最后,笔者在此要向张慧萍女士致以诚挚的谢意,正是在平时和她的交谈中,引出了我对书中诸多问题的思考,此外,对其他在写作中给予我帮助的朋友们,这里也一并表示感谢。
    开篇:“格局”与“局势”
    “格局”和“局势”有什么区别呢?简单来说,你可以通过每天的报纸和电视新闻了解到当天的“局势”,比如某某国与某某国签署了某某协议,又比如某国的军舰在某海域不明不白地沉了……如此种种,这些所反映的就是局势的变化。而要看“格局”,就只能通过翻看史书才能明白。
    格局,首先是一个纵向概念,要搞清楚现在的世界格局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需要去看在这之前数百年的历史。
    具体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格局,必须要承认,它是由美国所主导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