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4章


北美地区的英国殖民地情况自然也不例外,对移民者来说,英国应该被称为“母国”而非“宗主国”。所以把北美独立战争看成是民族解放战争有点勉强,这更像是一场政治分离运动。
    虽说是“自己人”,但“母国”在剥削的时候可是一点没有手软过。根据英国政府制定的《航海和贸易条例》规定,殖民地的某些商品只能销往英国。这个“某些”包括什么呢?在独立战争前,只有一样东西不在这个“某些”范围之内——咸鱼,剩下的统统只能销售给英国一个国家。而对于从殖民地过来的棉花、烟草、皮毛之类的初级产品,英国又制定了一套极其严格的标准以及分级制度,这和现在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设高门槛是一个道理,并不是对消费者有多强的责任心,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压价。好不容易把东西卖出去以后,事情还没完,在关税以外,你的商品还得再向英国派驻的殖民政府缴纳一遍“出口税”。
    与此同时,英国的工业品大肆倾销到了殖民地,这其实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剪刀差”。而英国又不容许当地铸币,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北美殖民地的资本流失。为了进一步保证工业品的垄断地位,英国政府还严格限制本国的技术人员(工匠)进入殖民地,同时通过立法,限制殖民地发展自己的工业——除了磨面、酿酒、制蜡,其他任何制造业都不许涉足。
    1763年,英国最终赢得了七年战争的胜利。但政府之前筹措军费所发行的公债,还本付息需有1.3亿英镑。战后法国被迫割让了加拿大,可接管新殖民需要大量的政府人员和军队,这笔费用只能英国人自己出,这又需要一大笔钱。为了解决钱的问题,英国政府针对北美殖民地颁布了《糖税法》和《印花税法》,再之后又以更加严苛的《汤森法案》取代了《印花税法》,希望以此来增加税收,填补政府财政的漏洞。至此,原本严重的剥削最终超过了北美移民的忍受极限,于是便发生了诸如波士顿倾茶事件之类的抗英事件,反叛者们开始秘密囤积枪支、火药,而亲英势力也纷纷北上,去投靠加拿大的英军。到了1775年,以来克星顿村英军和北美民兵发生交火为标志,北美殖民地对母国的反抗演化成了一场独立战争。
    这后面的历史和我们在科教书上学到的历史可能有所出入,事实上北美大陆军在和英军的对抗中并没有占到很大的便宜,甚至在整个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也并非是决定性的。原因很简单,北美地区十三个州人口共计不到300万——这里面还包括近半数“吃里爬外”的亲英派,工业基础薄弱,财力匮乏,完全没有海上力量。而英国当时仅本土人口就六七百万,算上殖民地人口则超过3000万,国家财力雄厚,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对北美十三州掌握着绝对的制海权。这种悬殊的实力差距单靠一句“正义必胜”是抵消不了的,更何况当时大陆军的士兵是靠高额军饷才募集来的,人家当兵是为了吃粮,这和后来中国老百姓打日本鬼子完全是两个心态——上面说过,这不能算是民族解放战争。1776年以后,受财力的限制,大陆军兵力逐年递减,从最高峰的4万多人一直减少到最后的1.3万多人。
    当时的北美“独立派”用现在的话说是“蓄谋已久”的,战争初期是大陆军有心,英军无心。由于情况完全超出了英国政府的预计,战争爆发时英国在北美十三个州总兵力不过6000多人,正是在这种局部劣势下,英军在邦克山战役中遭到惨败。不过“美独势力”的好运气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之后大陆军北上进攻加拿大的英军则以失败告终,1776年回过味的英国人开始向北美增兵,在纽约击溃了华盛顿率领的1.8万多大陆军,大陆军撤至特拉华河畔时,华盛顿带出来的士兵不过4000余人。
    需要说明的是,大陆会议推选年轻的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其实和其个人威望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因为华盛顿是独立派高层里唯一一个有军事素养的成员。而且这个位置在“系统内部”也不是很受欢迎——当时大伙都知道输的可能性比赢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一旦事败,“总司令”必然是要上英国人的绞刑架的。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同样是在1776年,英国人的老对手——法国和西班牙开始向美国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原因很简单,“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来自欧洲的金币使得大陆军在当年从2.7万余人扩编到了4.6万多人,之后荷兰和俄国也加入到了援助美国的行列,荷兰向美国提供了700万英镑的金币,而叶卡捷琳娜二世则派遣俄国舰队为来往于美国与欧洲之间的“中立国”商船护航。他们的目的很简单,都是要打击英国,扩大自己的地盘。
    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北美独立战争”中真正的主角应该是英国和法国。对法国而言,北美独立战争其实是其同时期在全球范围进行的英法战争的一部分。法国仅直接在北美十三州参战的地面军事力量就超过1.65万人(1000名军官和1.5万名士兵)。法国皇家海军参战人数则达7.5万人(7.25万名水手和2500名军官),其中仅直接参加约克镇战役的法国海军官兵就超过了1.5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同时期北美大陆军的总兵力。除此之外,在同一时期,法军和英军在西印度群岛也正打作一团,英军始终无法向北美增兵。到了1778年,西班牙海军也加入了北美战场,至此英军在北美已经处于劣势地位。
    独立战争情形其实非常像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法国在其中扮演了中国加苏联的角色。当然,法国人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是为了和英国人争夺殖民地,至少不能让英国人得到它。独立战争的最后一个大战役,约克镇战役结束后,在受降书上签字的三个人里两个是法国人——法国陆军中将罗尚博伯爵、海军中将德格拉斯伯爵,剩下一位是华盛顿。而独立战争最终结束的标志,则是1783年美英在法国巴黎签署的《巴黎条约》。
    当然,之所以写这些并非是要在历史问题上去揭谁的短,事实上美国人自己并不避讳这段历史,独立战争中法国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美国的许多历史文献中看到。一个国家的自豪感说到底是来自于它的现状而非历史。
    法兰西革命
    历时八年的独立战争,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美国。它基本摆脱了英国的控制,成了美洲首个独立国家,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美国当时还处于欧洲的阴影之下,时常会被英国和法国粗暴地“干涉内政”。在战争结束后,英国在美国的领土上仍旧占领着不少据点。此外,英国还在加拿大设立基地,训练和武装印第安人,不断对美国西部的白人定居点进行“恐怖袭击”。这个方法后来被美国人学去了,1979年苏军兵进阿富汗以后,美国也同样是以巴基斯坦为基地,培植“基地组织”通过同样的方式来袭扰苏联人。
    英国自然是输家,不但失去了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受北美战争的拖累,在西印度群岛以及斯里兰卡地区和法国人的战争中,英国人也吃了败仗。
    而法国最终的结局也同样不妙。虽然使英国失去了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但疲弱的法国已经无力吞下这个战利品,只能成全了美国。由于直接参与包括北美战争在内的一系列大战,并且给予美国大量的援助,原本在七年战争后已经一团糟的法国财政至此彻底宣告破产,并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革命的最初缘起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如出一辙,由于天灾而导致法国出现大面积饥荒,而国王和贵族对饥民们不闻不问,于是老百姓揭竿而起,资本家们也就跟着趁势而起了。
    大革命中,路易十六被资本家们推上了断头台,前文提到的罗尚博伯爵在雅阁宾派执政期间被丢进了监狱,所幸最后捡了条命,活到了拿破仑时期得以善终,而德格拉斯伯爵则丢了性命。持续的高强度革命也让法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先机,在后来与英国的竞争中,经济上始终慢了半拍。
    二元经济
    关于华盛顿,在很多文章中都有类似这样的描述: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威望摇身一变为“华盛顿一世”,而是在连任了两届总统后,恬淡心安地回到弗吉尼亚的佛农山庄,在平静中走完一生……如此这般。
    不过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一位生活在两百多年前的古人的心思,笔者自然是没有办法去揣测的,但仅就当时的政治态势来看,换做任何一个人,恐怕都没法把自己变成“××一世”。美国自身并没有主导独立战争的胜负,因此没有哪一支政治力量通过战争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绝对权威,更遑论出现单个的强势政治人物。而更重要的是,在美国政治群龙无首的背后,是美国经济存在明显的“二元制”。
    战后(独立战争)美国国内的政治派系主要有两支:由亚当斯和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和杰弗逊领导的民主共和党。联邦党人非常喜欢英国的王室体制,曾主张建立君主制,不过他们考虑的人选并非是华盛顿,而是从欧洲找一位根红苗正的“蓝血贵族”来做国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