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3章


    打从15世纪开始,在英国就生活着“资本兔子”,它们从窝边草开始下口:先是兔(羊)吃人运动,之后失去土地的老百姓进入到了资本家的工厂里做工。然而英国国内乃至欧洲地区的市场是有限的,为了提高利润,资本家就拼命压低工人的工资,延长劳动时间,越是这样,工人的购买力越差,资本家的获利空间越小,于是资本家越是要压低工资,这显然是一个迟早要走不下去的死循环。而且人不是机器,套用后来的一句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资本家不把工人当人看,工人们自然就要反抗,最早是消极地破坏机器,到后来发展成工人们团结起来组织罢工,给自己争取权利,以至于到了19世纪20年代,工人们掀起了著名的宪章运动。总之,窝边草再继续吃下去,是要危及“资本兔子”的安全的,而且窝边草也快被吃光了,于是“资本兔子”开始去吃远处的草——当然这是为了表述方便,事实上资本家不管是窝边草还是窝远处的草,一直以来都本着是草就吃的原则,只不过不同的时间段,吃的力度有所不同罢了。这里所说的“远处的草地”就是殖民地。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其直接产物之一是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工人待遇的逐步改善,社会矛盾的缓解,说到底并不是因为资本家慢慢变文明了,这是以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当然那时还没“第三世界”这个词)的灾难为代价换来的。
    “兔子”之死
    我们前面提到,“资本兔子”是会无限生长的,因此问题就出来了:可供它吃的草终归是有限的,随着兔子不断长大,它需要的草地面积也要跟着扩大,但总有一天会找不到更多的草地,那会如何呢?中间的具体过程不好说,但结果是一定的——兔子会由于食物无法满足已经硕大无比的身体而被饿死。
    英国兔子凭借着自己的先发优势,一路过关斩将,打败了众多同类,这里面个头最大同时名气也最大的自然就是叫做拿破仑的那种法国兔子。除此之外,英国兔子还征服了更多更为原始的“封建兔子”,比如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到了20世纪初,英国终于迎来了它的巅峰时代,到了1914年,英国占领的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国主义国家掠夺的殖民地总合的一半,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00多倍;其殖民地人口共3亿9350万,相当于英国人口的9倍,而且英国的殖民地多是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的地区(比如印度),或是战略要地(比如埃及)。至此,英国的扩张达到了极限,国力达到了顶峰,而这也意味着,麻烦开始来了。
    前面提到的那种“从殖民地低价获得原料→投入生产→产品倾销殖民地→资本扩张→生产规模扩大→获得更多殖民地→提供更多的原料和市场”的循环模式至此算是走到头了。英国积累起了庞大的生产规模,而与此同时,殖民地通过给宗主国提供原料所获得的回报却微乎其微,并且当地的手工业在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冲击下很快就会破产,基于这两条,殖民地所能提供的购买力必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会逐步减弱。从前一直是靠新增加的殖民地来消化过剩的产量,可如今殖民地不可能再增加了,于是前面提到的血汗工厂和工人的死循环,在这里便又开始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殖民地的经济模式,对宗主国而言是完全垄断的——原料只能卖给宗主国,工业品只能从宗主国进口。这样的经济体系,对宗主国和殖民地而言,几乎是完全封闭的,说白了也是一种“闭关锁国”,只不过这个“国”要大一些。在这样一个完全无干扰的体系内,资本家根本不会再去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但你还真不能说这叫不思进取,从资本家的利益角度考虑,如果能在旧体制内稳定盈利,谁也不会吃饱了撑得去承受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面对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人的反应比美国人和德国人要迟缓得多。原本资本可以在封闭体系内扩张,如今体系内没有扩张空间了,需要往体系外扩张,却轮到英国人去面对别人的先发优势了。
    如此,英国的衰落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通常我们说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和平交权”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实是不准确的。这并不是一个时间点上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过程。1929年金融危机最先始于美国纽约的股市,而后蔓延至西欧。这是因为大量来自欧洲的资金都投入到了美国股市,也就说明在当时资本早已开始抛弃英国了。中国历代王朝数百年一更替,被定义为封建王朝的周期律,而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周期律。
    英国的衰落就是源于资本主义周期律的必然性。两次世界大战,虽然规模空前,但只是促成其衰落的偶然因素。在英国称霸世界的时代,一批新兴国家开始崛起,如德国、奥匈帝国、美国、日本等等,当时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选择了和“国际接轨”——走的是和英国完全相同的发展路线,即在亚欧大陆上争夺殖民地,然后搞殖民地经济。美国在这其中算是一个异类,它最初是选择自己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因为其本身就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市场。后来在美西战争中美国打败了西班牙,控制了南美洲以及菲律宾,如此一来,美国就更有条件置身于欧亚大陆上的纷争之外了。但其他新兴国家没有这样的幸运,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国土面积都不大,虽然生产出来的产品比英国更有竞争力,但在英国所主导的国际格局中,这些国家所能获得的资源和市场都是非常有限的——各国手中的殖民地都是完全排他的。这样一来,新兴国家对英国霸权的挑战就无法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和以前的战争不一样。过去,英国的胜利意味着又有新的殖民地进账,资本便可以进一步扩张。而两次世界大战,虽然英国人都赢了,但是资本的扩张早已到达了极限,所以战争对英国而言无论输赢都只是一种单纯的国力消耗,这种消耗大大地加速了英国的衰落。在多年的压榨下,殖民地能给英国带来的利益越来越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世界国家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美苏两国明里暗里的挤压,使得英国维护殖民地的成本大大地增加了。此时殖民地对英国而言已经由优质资产变成不良资产了【1】,于是之后大家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殖民地宣告独立,至此即便有人哭着喊着求英国人“殖民三百年”,它也做不到了,由英国所主导的国际格局由此宣告崩溃。
    注释
    【1】埃及和印度两块殖民地,英国人其实还是想保留的。丢掉埃及意味着丢掉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这就意味着英国人对东半球海洋的控制将被削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要知道当初英国人起家,正是依仗制海权。而丢掉印度,英国则是失去了最重要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关于埃及,后面的正文里会详细叙述,这里暂且不提。印度的独立,需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军一路南下,英军在日本人的打击下溃不成军,日军在占领缅甸之后,兵锋直指印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钱德拉·鲍斯(Subhash Chandra Bose)组织了一支武装军队投靠日本,准备引日军攻入印度。此时甘地放弃了一贯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声称如果英国不让印度独立,就要号召印度人武装起义,倒向日本,但如果英国应允印度独立,则印度将站在盟军一边。最终英国人不得不作出妥协,同意印度在战后独立。而即便如此,英国也在竭力阻止其他任何力量控制印度,甚至不惜在战况最危急的情况下,不断给在这一地区作战的美军和中国远征军制造麻烦。
    美国崛起
    美国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其先天的地理上的优势以及历史机遇,另一方面这也是美国历代政治精英决策与意志的结果,特别是她的决策层在南北战争时期及大萧条时期先后完成了两次国家内部的大调整,由此最终为美国登上“宇宙之巅”铺平了道路。
    美国的崛起过程对今天的中国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中美两国拥有着相似的地缘环境,因此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某些相通之处,只不过,“现在”的中国并不等于是“现在”的美国,中国现在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其实都能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美国身上找到可供对照的影子。
    背叛不列颠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英国的殖民地经济政策严重损害了当地利益集团的利益。
    和在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不一样,美洲远离亚欧大陆,在16世纪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夕,中美洲文明还处于城邦混战的阶段,也就相当于苏美尔文明或殷商早期的水平。南美洲稍微好一点,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刚刚形成了第一个松散的帝国——玛雅帝国,文明程度比牧野之战时的中国商朝或许能强一点。北美干脆还处于原始部族社会,连轮子都还没被发明出来。在殖民者的火枪和传染病的双重进攻下,当地人的数量很快减少到了欧洲人到来前的五分之一。后来的“美洲居民”,基本就是从欧洲过去的移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