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15章


    这两件事情最早给了美国直接插手中东的机会。1945年,苏联政府向土耳其提出共管黑海海峡和割让卡尔斯-阿尔达罕地区的要求,遭到土耳其拒绝后,苏联在苏土边境集结兵力,土、苏关系开始趋于紧张,土耳其的国家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而这则为美国人创造了机会——很快,美国对苏联的这一举动便有了回应:1946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时宣称,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颠覆”的威胁,应向土耳其和希腊提供大规模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由于国力枯竭,原先控制中东的英国此时已经无力再继续援助和苏联对峙的希腊、土耳其两国。1947年的3月,美国开始向希、土两国提供援助,这也就等于从英国人手里“接手”了这一地区的控制权。1947年7月,美、土签订关于美国援助土耳其的协定,美国向土耳其提供1亿美元的援助,紧接着美国军事代表团抵达土耳其,改组并控制了土耳其军队,攫取了海、空军基地。这样,美国的势力渗透到土耳其,实现了把土耳其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体系的目标。
    而在更早一些的1946年1月,因为和纳粹有勾结而本已被英、苏两国废黜的伊朗礼萨王室,在美国的支持下将苏联拒绝撤兵伊朗的问题提交到了联合国,最终迫使苏联无法染指伊北部的石油资源,巴列维国王借此重新上台。紧接着,礼萨·巴列维国王在1949年、1953年接连发动两场“保守主义政变”,逮捕了首相摩萨台,完全控制了伊朗的军政权力。这之后,包括美金和美式武器装备在内的各式“美援”便随之滚滚而来,作为回报,原本被收归国有的石油公司又重新归还给了“外商”。
    中东地区的战略位置
    就地缘因素而言:土耳其地跨欧亚两洲,其欧洲部分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东南部,亚洲部分位于小亚细亚半岛,是欧洲进出亚洲的咽喉,而土境内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则扼着黑海和地中海通道的咽喉;伊朗高原,或者称波斯高原,则像一个楔子一样,夹在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站在高原上环视四周——西边以扎格洛斯山脉俯视富裕的两河平原,北边以里海和科佩特达格山脉俯视中亚草原,南边是阿拉伯海和波斯湾,东边则连接上兴都库什山脉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美国人把手伸到这两个地方,就可以随时掐断西欧与东方的联系,同时可以对苏联的西南方向形成严重威胁,即便是航程较短的战术飞机,从土耳其的机场起飞,理论上也可以轰炸苏联的高加索地区以及乌拉尔工业区。
    到了1953年,美国又进一步提出了“杜勒斯计划”,即在中东组建“北层防御集团”,由与苏联为邻的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和接近苏联的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组成军事联盟;西方国家和“北层防御集团”诸国分别开展军事援助协定,通过这种双边军事协定,控制“北层防御集团”的武装力量;这之后,再由“北层防御集团”诸国与中东其他国家签订双边军事协定,进一步形成中东军事集团——即1955年成立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后改为中央条约组织)作为中东的一个区域性军事集团,它将北约和东南亚条约组织这两个军事联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形大包围圈。
    巴以棋局
    美国在中东至此算是完成了“登陆”,后续的扩张随之展开。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决议:终止英国对巴勒斯坦的“托管”,对这一地区进行划分,分别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所谓的“终止英国托管”,其实就是终止英国对此处的控制。
    最初,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有两种方案(当时阿拉伯联盟自己也搞过一套方案,但声音太小,没起到什么影响):英国主张,由回归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组建一个联邦制国——从历史角度说,犹太人原本就是长期和阿拉伯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也相安无事,所以这套方案是合理的。从英国人的角度说,这样最有利于中东的稳定,也就意味着能最大限度地保住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国的方案则是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建国,这在历史上是从未出现过的,一旦这么搞,因为土地分配问题中东必然会乱。然而最终通过的是美国的那套“不合理”的方案,原因无他,实力使然。
    占巴勒斯坦地区总人口不到11%的犹太人最终却分得了这里59%的土地!这就注定了以色列自建国伊始,就肯定是美国先天而生的“盟友”。1948年5月14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愤怒的阿拉伯联盟军队便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综观战争初期的形势,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刚刚建国,正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以军在阿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以军将领惊呼“以色列军队无法抵挡阿拉伯国家军队的进攻,全军已处于崩溃边缘”。为扭转战局,以色列总理本古立昂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5月17日,开战后的第三天,以色列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美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苏联代表支持了这一提案,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要求它们停止行动。之所以如此,一来是苏联尚对和西方合作存有一丝希望,二来驱逐英国的势力,让中东乱起来同样也会给苏联带来插手这一地区的机会。不甘心失去中东的英国则极力反对美国的建议,并声称继续给予阿拉伯国家援助。但不久,英国又同意了美国的建议,并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对于“百废待兴”的英国,获得美元才是最紧要的问题,其他的问题,都只能“服从大局”了。
    阿拉伯国家被迫同意停火四周,这期间,以色列被美国重新武装了起来。最终,这四周时间使阿拉伯人转胜为败,战争以一种令美国人和以色列人都满意的方式结束了——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共计两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又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而巴勒斯坦国的建立永远停留在了纸面上,96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英国在战争中态度的前后不一,也使得它在阿拉伯国家中的影响力大为削弱。这以后,巴、以和平问题便被成功地制造了出来,冲突、和谈、再冲突、再和谈……在一届又一届美国政府的反复张弛之下一直延续至今,只是各种协议、路线图在不断翻新花样。
    二次中东战争
    1952年7月,以加麦尔·阿卜杜拉·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1953年6月,建立了共和国。从1953年3月起,埃及新政府和英国就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等问题开始进行谈判。1954年10月,双方签订协定,英国同意分批从苏伊士运河撤军,1956年6月之前英军全部撤离埃及。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总统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1】
    埃及的这一行为触动了西欧的“核心利益”,失去了苏伊士运河,西欧的海军就失去了从地中海到达东方最便捷的通道,这就意味着将无法在亚非等地形成有效控制。10月29日,英、法两国为了夺回运河,联合以色列军事入侵埃及,由此挑起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同样给了苏联插手中东的机会:在1955~1956年间,苏联和埃及关系密切了起来,苏联政府开始向埃及提供军事援助。1956年8月苏共中央做出决议,强调“将在解决中东问题上起积极作用”。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随即发出最后通牒,表示如果英法不立即撤军,苏联“将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支援埃及。有意思的是,当时作为盟友的美国也对英法的军事行动提出抗议,显然,美国人也不欢迎英法两国继续待在这里。在苏美两国的压力之下,最终在11月6日,入侵者不得不宣布停火。同年12月,英、法军队便早早撤出了埃及——以军撤出西奈是在次年的3月。这标志着英国人已经彻底地失去了中东。除此之外,第二次中东战争还让美国获得了一个非常有用的结论:以军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占领苏伊士运河北岸的西奈半岛,进而控制这条世界运输动脉,这一点使得以色列在日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而这又使得以色列慢慢有了反过来影响美国高层决策的能力,这是后话。
    前两场中东战争,战火烧在中东,而真正心痛的其实是英法。后来西欧乐于接纳“巴解”之类的阿拉伯组织,也正是缘于这个原因。
    注释
    【1】当时纳赛尔政府提出的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要求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埃及方面的要求只是介入运河管理,并允许埃及在靠近红海一侧的港口有驻军权力。在此之前,英埃之间旧有的条约规定除了英国以外的所有军舰,在这个港口停泊必须由英国人批准,这显然是极度不平等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