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第25章


    此外还有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娱乐界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植入。如果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其实美国电影里的“主旋律”宣传无处不在,比如《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无论是动画版还是电影版,他身上的颜色都是红、白、蓝,正好是美国国旗的颜色,而他的人格塑造几乎就是林肯的翻版——林肯正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象征性人物(有意思的是,罗斯福在现在的美国则很少被提及)。《勇闯夺命岛》里,美军F-18战机出动前那面硕大无比的国旗配以美国总统的讲话,同样是一段经典的“主旋律”教育。而电脑游戏《红色警戒》里反面人物尤里,其外貌差不多就是照着列宁的模样画出来的。
    4.通过各种方式在各国内部收买、培养、安插的“代言人”。在前文谈及美国控制南美的部分,我们曾经提到过,相对于英式的殖民统治,美式霸权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其实是一种软控制,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在当事国的精英以及知识分子群体中扶植自己的代言人。拿伟大的资本主义战士、资产阶级革命家、美帝国主义的忠实盟友、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苏联首任兼末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同志来说吧(这里开个小玩笑),在1984年,也就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前一年,在苏联驻加拿大大使雅科夫列夫【3】的牵线搭桥下,戈氏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郊区切克斯别墅进行一对一的秘密会见,此后西方国家立即形成了舆论热潮,称戈氏是“苏联理想的接班人”、是“具有新思想的新一代领导人”、是“可以打交道的人”。而在1986年里根和戈氏的雷克雅未克会见同样是一对一的——戈氏做了6年苏共总书记,一共和美国总统会见了11次。并且在戈氏上台后不久,就从西方手中拿到了100万美元,在名义上,这些钱是奖金(诺贝尔和平奖)、奖品以及稿费(戈氏写的《改革与新思维》)。再后来,戈氏的妻子赖莎的第一本著作在美国出版,出版方随即付给她稿费300万美元——注意,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元牌价。
    不仅如此,冷战后期美国和西方国家还经常邀请苏联文化界、学术界的某些“持不同政见”的人士、政府的“智囊”人物乃至政府官员进行“豪华访问”,向苏联的各种研究机构提供所谓科研经费,这种邀请甚至已经深入到了高级官员的子女、配偶、亲属、朋友、秘书、医生、警卫员等等,用以对苏联决策施加影响。结果就是苏联在1985年之后对西方做出来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绝对单方面让步,这些让步进一步加剧了当时苏联国内的困难局面,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崩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创。
    当然,仅仅靠金钱收买肯定是不够的,这种买卖关系未必有多可靠。之所以会有众多精英阶层的人物以及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美国利益的角度去说话,用美国人设定的框架来引导大众思考,还是因为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强大的对外辐射性。这种辐射性背后,除了美国强大的宣传机器,还包括它强大的国力体现以及老百姓富足的生活(虽然这种富足背后是高负债),向强者学习以变成强者是多数人都会有的念头。此外它在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学术研究机构也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机构对各国的学者来说极富吸引力,同时这些机构的名声也使得出身于此或是在这里供职的外国学者在其本国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综合上一条说,美国对别国的“软”控制其实有点像是引爆一枚核裂变弹(原子弹),美国媒体上潜移默化的宣传相当于是中子反射层,少数被收买的代言人相当于是起爆机构,在前者的“引爆”(引导)下,从知识分子一直到普通民众,一场“核裂变”也就开始了。
    5.美国发达、高效的农业。似乎是基辛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人;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全世界。”在钢铁、白色家电乃至汽车等领域都被放弃的同时,美国从未对其农业产业有过一丝放松,即便生产效率已经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美国的农业部门依然得到国家巨额资金的扶持。凭借庞大的粮食产量,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通过倾销等“技术”手段,产自美国的粮食控制了众多国家的市场,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大豆市场。2007年,美国炒出了“生物柴油”的概念,从技术上说这东西在短期内其实不具备太大的可行性——即便美国所有的耕地都种玉米,所生产的乙醇也只能满足美国燃料消耗的四成。但是,在这一概念被炒起来以后,国际粮价开始暴涨,印度、埃及等国经济在那一年都遭受了重创,被国际炒家狠狠地剥了一层皮。
    美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产物是生物农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转基因粮。关于转基因粮食,很多人都关注于其安全性,但关键性问题其实不在这里。当然,不是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说美国向中国推销转基因粮的最初动机和这个问题其实关系不大。不过其动机恐怕也的确不只是求财如此单纯,中国的粮食市场一直以来都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三大粮自给率95%,出口不足但自用没问题。而生物农业的独特性在于:客户会对美国公司形成依赖,而且这种依赖具有前所未有的排他性……
    在石油之后,粮食是未来最可能再次支撑起美元的商品,一个国家可以不发展工业,可这个国家的人不可能不吃饭。因此,在和美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一旦涉及了粮食问题,那么就必须抱以一百二十分的小心。
    6.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前面的文字也许会让人产生误解,认为美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彻底完了。其实这种认识如果放在同样专注于虚拟经济的英国身上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除了“劳斯莱斯”等少数企业,英国制造业已鲜有拿得出手的牌子了),但美国的实体经济还远没到这个地步,除了我们所熟知的IT业外,美国在生物科技、制药、化工等产业外,依旧在许多领域占据着垄断地位。拿化工来说,化工产业具有极强的可继承性和保密性特点,优势一旦形成了,别人再想超越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液晶电视领域中,中国、日本、韩国为了那点市场份额快要打破头了,可无论是哪一家,生产液晶电视用的玻璃基板都来自于道康宁;汽车的挡风玻璃只要上点档次,肯定都是夹层玻璃,而两层玻璃之间的那层聚乙烯醇缩丁醛基本是由美国杜邦所垄断的,同时杜邦还垄断了软性线路板中的聚酰亚胺市场长达50年。
    相对于石油、粮食以及美军和“专家、学者、公共知识分子”们,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对美元起到的支持作用确实不算大,但却是最实在的。
    美国货币霸权的基石
    强大的军事力量、对石油的有效控制、收买、培养以及通过意识灌输得来的他国代理人、高新技术产业的绝对领先加上发达的农业,奠定了美国霸权的帝国基石。
    整肃“北约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直到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后初期的这段历史,可以用美元与黄金脱钩作为标志点划分为两段。
    从整个西方世界的角度来说,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西方世界实质上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国家,只不过这个“国家”比较特殊,政治上没有完全统一,但经济上统一了——做国际贸易大伙都用美元。相对应的,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国家”,华约内部在经济上也存在“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体系。这里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暂时称呼它们为“北约国”和“华约国”。
    把西方阵营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国家”的话,美国自然就是“中央政权”,其他国家就相当于“地方政权”,再细划分一下,西欧诸国的地位比日韩等国以及台湾地区要高出一个档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历来都是由两边的财力来决定的,只有中央财力强于地方才可以有效节制地方,就说得上中央集权,这一点对“北约国”同样是适用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续期间,“北约国”内部真正的货币其实还是黄金,美元获得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是因为当初美国拥有西方世界黄金总储备的66%。在这种美元与黄金绑定的体系下,谁有黄金,谁就可以相应地拥有一部分发言权。换句话说,“北约国”中的各个“地方政权”变相地也拥有一部分发钞权——这些国家原本也拥有一些黄金储备,而且通过对美贸易获得的美元储备,由于美元和黄金挂钩,其实性质和把黄金存进银行差不多,手里的美元就相当于存折。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北约国”内部非常松散,就是一个松散的邦联,经济总量很大,但分散在各个“地方政权”手里,内部扯皮的事一大堆,作为“中央政权”的美国没法集中力量干大事——也就是对抗“华约国”。而相对应的是,“华约国”内部的组织则要严密得多,用毛主席的话说,苏共和东欧其他国家党组织是“老子党”和“儿子党”的关系,像波兰的国防部长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就是由斯大林指派过去的,在此之前他本来是苏军的元帅,在担任波兰国防部长以后,罗科索夫斯基的苏联国籍以及苏联元帅军衔都还保留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