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

第六十五章 国相


因为赵地的行刺事件,使得刘邦对现有的异姓王愈加的不放心,加快进行了以刘氏安天下的政治布局。同时他和吕后都感觉到了一个封国国相对于这个封国来说太重要了,只要这个封国的王没有多大作为和控制力,那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就可以在封国内实际主宰一切,甚至与他即使不通过王擅自做出弑上的决定,都有人敢于去执行。因此刘氏安天下并非仅仅是由刘氏亲族担任封国的王那么简单,封国的国相也必须完全忠于刘邦和大汉方能真正安得了这天下。
    刘邦和吕后在宫内秘密商量了几次,决定要逐步由自己来任命封国的国相。但是对于如淮南王京布这样握有强大独立兵权的异姓封国王究竟能否顺利施行,他心里也没有什么底。于是便将丞相萧何和留候张良唤至长安的行宫,商议此事。
    萧何与张良一前一后入了刘邦行宫的甘泉宫。施礼之后,刘邦便请二人坐下说话。张良因为自回长安之后久居府中养病,朝政之事基本已不曾过问,虽然还担任着太子少傅一职,但刘邦考虑张良的身体状况,就让太子刘盈目前所习的功课由太子太傅叔孙通主持传授。所以一度萧何对张良当了太子老师而不是自己的不快情绪大大纾解。偶尔见了张良还能主动攀谈几句。张良心里自是明白,也会附和着萧何谈谈长安的景致或者道家养生之类无关朝局的风雅话题。萧何对刘邦在行宫的召见心中已是隐隐觉察出一定是有别样的深意,而张良既已不问朝政,除了听闻赵王曾在赵地欲行刺刘邦大为惊骇,暗自心惊,没想到曾卜之卦是为不祥还真的差点出了天大之事,除此之外也不大清楚刘邦最近的所思所想,但此番既然蒙被召见,也只能抱病前来。
    刘邦与面前的二人简单寒暄了几句之后,便切入了正题。
    刘邦问道:二位都已听闻了赵地欲行刺与朕之事了吧。
    二人忙慌忙站起,躬身道:陛下自过柏人而不入,大难虽欲临而自退,真乃天佑我主,天佑我大汉。
    刘邦听了苦笑了两下,没有言语。只是做了一个让他们坐下的手势。
    刘邦背着手在殿中来回走了几步,突然一转身,问二人:朕已废了张敖的赵王,他的国相贯高朕已命廷尉严加审讯,务必要找出幕后主谋为谁。二位帮朕想想,倘若还有封国的国相如此胆大妄为、欲弑上作乱,朕该如何是好?
    萧何和张良互相看了看,都没有贸然回答。
    作为大汉帝国的开朝中央政府首脑,因为需要自上而下的赋税征收管理的原因萧何与这些建国之初异姓封国的国相平日里打交道就不少再熟悉不过,每个人的秉性、做事方式也很清楚,凭他对贯高性格上容易冲动、难以约束的了解,铸成如此大错,虽出乎意料,但细想之下也在情理之中。但性格只是一方面,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中央对于各封国的管理权限还是太为薄弱,封国之内重要官员的任免之权,统统与中央无关而在封国的王那里。因而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体系的执行管理上,特别是异姓王的封国内的重要官员都与中央或多或少有着一层隔膜,这已经在执行减轻赋税和迁徙天下大户至关中这两项国策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各封国的国相是负责统辖国内一切行政之事,那些慢慢腾腾应付差事的封国还算是好的,有的阴奉阳违,有的干脆就软磨硬顶不予执行。尽管如此,除了最多是发下文书严饬之外,也再没什么办法了。
    萧何心道:这些封国内的国相难以驾驭,正好可利用赵地行刺事件,彻底打击封国国相目无中央朝廷、自行其是、嚣张跋扈的气焰,若能借此将国相任免之权收于朝廷,那是再好不过。这样的话自己管理起天下各郡县的税赋、行政事宜都将轻松许多。想到此,他稍微咳嗽了一下,清了清嗓子,沉稳答道:陛下深谋远虑,想必已是看出封国内国相心中只有封国利益对朝廷却无尊崇之心,臣在平日里处理大小政务与他们打交道时,亦有同感。长此以往,确是朝廷之大害,不可不察。陛下问臣等的想法,臣。。。。。。萧何有意又将话打住,不往下说了。
    刘邦斜了眼看看萧何,问道:怎么不往下说了。
    萧何干笑了两声,道:陛下,这些国相自建朝以来,都由封国内的王所任命,对他们无可奈何啊。
    “朝之体例由朕而出,朕也自可推翻重建。”刘邦咬着牙狠狠说道。
    萧何见刘邦已经动了要撤换封国国相的心,心中也是一喜。他决定要添把火,让刘邦对封国国相的不满之火烧得更旺些,便道:陛下,其实我朝自开建以来,如齐国王淝那里,不就由陛下将曹参派至那里担任国相,所以国相由陛下您来指定,已有先例在那里。只是那几个封国之王,一味来拿当年共同追击项羽得天下之后各持封国之权柄互不干涉的所谓盟誓,各行其是,那些封国内的国相便是首当其冲。如今天下已大定,四海御统,自当可以更约,天下大小权柄归于陛下乃天意、民心所向。
    萧何的话算是彻底挠到了刘邦心里最痒痒之处,他不禁郑重地点了点头。
    张良在旁一直都没有吭声。他在默默咀嚼刘邦和萧何二人的谈话之中,已经明白了欲换国相的朝局意图了。本来既已功成身退的他是不会再去过问这等弄不好又是一地鸡毛之事。皇帝和丞相既然对国相之事相谈甚欢,显然两人的意见是一致的。自己与国与政都退出了中枢,自当识趣而恬淡自守,不必再去参和。
    可是张良如此默然无言,反而让刘邦心生诧异。因为对于张良具有的精准预判时局发展走向非凡能力,这么多年来,刘邦是再清楚不过的。刘邦心道:张良枯坐一旁,无声无言,难道另有所虑?
    “子房,你一向是朕的第一谋臣,今日沉默寡言,难道对所议之事,有异议吗?”刘邦不咸不淡地问起张良。
    萧何在旁也附和着刘邦道:留候若有何高见,当直抒胸臆与陛下,不可私藏哦。萧何配合着刘邦要逼着张良立即表态了。
    张良暗暗叫苦。自己久卧内府,托病不出,就是实在不愿意卷入眼下这愈演愈烈的朝廷与封国权益之争、宫中储君之争,奈何今日还是要为这其中一桩政事发言表态。
    张良稍微理了理思绪后躬身答道:方才陛下与丞相所言极是。臣哪里有什么异议。只是臣一直在想,陛下的修养生息、念及天下苍生劳苦而制定的三十税一国策才在各封国而推行之,骤而更换封国内正在安排部署此国策的国相,,影响国策施行,不仅为百姓所失望,若恐又生出什么不利事端,那便得不偿失了。望陛下和丞相细思。
    萧何一听张良之言,便有些不高兴了。冷言回道:留候如你所言,就让那些只为自己考虑不真正听命于陛下的封国继续自行其是下去?
    张良道:臣的建策,威服尽归与陛下,此乃天下为臣之道,若有不臣之臣,自然包括不臣之封国国相当道,自是要拔之除之。加以甄别后徐缓图之,有利于天下之安定。若是过于操切,反会授人以柄,让人以为似乎陛下没有接纳天下各地英才的雅量。
    刘邦仔细听着张良的建言,细细琢磨也有几分道理,他轻轻念叨着:徐缓图之这四字。
    张良见刘邦听进去了自己的话,便继续道:眼下,赵国国相贯高仍被拘押在长安,臣以为应审理清楚,而后昭示大白与天下,威慑各封国国相,使其不能妄为。此乃徐缓图之的首步,接着陛下可先斟酌物色代地、赵地国相人选,以避免贯高之恶行为由对燕、长沙等封国国相依次换之。至于淮南国和梁国,臣以为还是慎重谋之,不必过于激化,生出事端。
    刘邦许久地没说话,好半天才吐出一句:就依子房之策吧。
    萧何在一边似笑非笑道:留候不出府门,天下事却如掌中的乾坤,翻翻手便一目了然。
    张良苦笑道:丞相大人又拿我张良说笑了。
    刘邦顾不上萧何在那斗斗嘴皮子,下令三日内就要将贯高谋反之事审理清楚,报至御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