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不需要三国

第39章


而聪明人说话,有时只需要意会就可以。例如刘协那节桃枝,就是刘协告诉李儒四个字:李代桃僵。
董卓一死,李儒身为董卓女婿,必然会遭到报复。而刘协告诉李儒这个办法的同时,也就是默许接纳了李儒这位‘罪臣’。所以,后来皇甫嵩抄了堳坞之时,便发现李儒自焚了房屋,死于火海之中。可谁又能想到,这个李儒只是找了一个替身便轻松脱身,并且还藏到了那些士大夫永远也想不到的地方:皇宫。
此时,刘协再度提起这一传奇事件,李儒便已经知道刘协的意思:普天之人都认为你李儒死了,那你便也真的死了。而此时站在这里的,是大汉皇帝手中的一枚暗棋!
“陛下,罪臣之所以能知晓朝堂之事,并不是罪臣神机妙算,而是因为罪臣有一双眼睛,一双藏在众臣身边的眼睛……”
‘间谍?地下工作者?007?’刘协猛然使劲捏紧手中的茶杯,生怕这个茶杯再度摔碎了:娘的,怎么古代版的‘无间道’都出来了?
李儒看到刘协的异色,便知刘协已然意识了这双‘眼睛’的重要性。但李儒显然不想在这方面透露过多,此时他让刘协知道这些,就是告诉刘协,自己还有利用价值,并且,是很大的利用价值!所以,待刘协的兴趣已经被吸引过来之后,李儒却话锋一转说道:“蔡邕之事,原本也不是甚大事,只是陛下近日诸事烦心,未曾深思罢了。”
咦?李儒这家伙还会拍马屁?自己哪里是未曾深思,明明是想破脑子也想不出来嘛。可李儒这么给面子,刘协也不能失了皇帝的气度,便急忙说道:“有劳文优解朕烦忧。”
“王允之所以要杀蔡邕,原因其实很简单,但就是因为那些士大夫看不出来,还一味用此逼迫王允,便使得王允不得不杀掉蔡邕。”李儒淡淡说着,同时便也饮完一盅茶。
刘协早已想到王允杀蔡邕有很多疑点,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动机。但此时听李儒这么一说,刘协猛然觉得自己的脑子中好像闪过一丝东西,但细细想来,却又不知道是什么。
“还望文优明言……”不懂咱就问,刘协从不认为主动问别人很丢人,恰恰相反,他认为那种不懂还硬装懂的皇帝,才是一真正的笨鸟儿。
李儒原本认为,以刘协之聪慧,定然会猜到自己所言。但此时听到刘协询问,他却也没有丝毫鄙夷之感:真正的聪明人,不会掩饰自己的无知。而刘协这等有话直说的风度,也让李儒觉得刘协确实是一位潜力很大的明君。毕竟,刘协今年只有十二岁,成长空间还很大。
“陛下,蔡邕的确受过董卓恩惠,但王允那司徒之职,又何曾不是董卓所赐?所以,王允杀蔡邕,是跟董卓没有一丝关系的。”
“朕知道,一个人做事儿,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王允这番所为,必然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朕想不通这个原因罢了。”
“陛下,莫要忘了,蔡邕可是担任着续写汉史之重任。假若由蔡邕执笔,那王允会是一个什么形象呢?蔡邕正直君子,定然不会粉饰董卓、贬毁王允,然王允,可不是什么君子,却又自命清高……”
李儒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刘协假若还不明白的话,就真该去撞墙了!
原来蔡邕叹息董卓之事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很直接、很有力的借口,正是因为这个借口十分直接有力,才让刘协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此时李儒一语点破,刘协知道即便蔡邕不叹息,王允也是总有一天要把蔡邕做掉的。
王允本身是一个知识分子,同时却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不仅如此,还因为董卓的存在,使王允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扭曲。面对强大而残暴的董卓,王允不得不溜须拍马天天将自己整出一副孙子模样。而装孙子的同时,他又时刻准备捅刀子,这种极端隐忍的行为,使得王允心里十分矛盾,导致把自己对董卓阿谀奉承的小人作态看作是他这个知识分子一生中最大的污点,现在王允杀了董卓,自然要千方百计抹除这个污点,竖立自己在史书上忍辱负重、光辉伟岸的形象。可担任续写汉史的人恰恰又是蔡邕,那么,在感念董卓知遇之恩的蔡邕眼里,会怎么看待王允的这个人生污点呢?又会怎样在史书中记录王允这段为人不耻的小人姿态呢?
王允要树立一个perfect的牌坊,就绝不能留下这个深知来龙去脉的蔡邕。所以王允说蔡邕是佞臣,不能让他写谤书,“使吾等蒙其讪议”。这句话乍听起来是不想让蔡邕出于私情而在史书里为董卓说好话,实际上却是不想让蔡邕记录下王允人生最大的污点,遗笑千古。也因此,王允上位,这蔡邕就必须要死。
可笑那些士大夫还用蔡邕续写汉书的理由来劝阻,岂不知,越是这样,便越会坚定王允杀蔡邕之心。
想通这点之后,刘协更加发现李儒的可怕。这样一个能一眼看破事物本质的人,若不能被自己用之,那就只能杀掉,决不能让他跑到自己的敌人阵营当中!
李儒自然看到了刘协眼中的那一闪而逝的杀机,而这抹杀机,恰恰就是自己想要的:李儒不怕刘协杀自己,他怕的是,刘协一辈子将自己囚禁在这间暗室当中,让自己的满腹韬略化为一坨坨粪便!
所以,李儒直视刘协的杀机,来刺激刘协思考。因为只有刘协考虑到自己的存在,自己才有机会以全新的身份在汉末大风云时代登场。
李儒这般思虑,刘协亦然这般忧愁。之前,刘协确实如李儒猜测一般,要将李儒淡化出汉末的风云舞台。因为李儒此时太过狠毒,狠毒到刘协没胆子使用李儒这一瓶毒药。
但真当李儒展示出自己的一份毒性时,刘协还真的发现,这瓶毒药,似乎对自己十分有用!
乱世用重典,绝症当以毒攻毒!
大汉走到此时,已然是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假如一味苟延残喘,倒不如真的狠下心来,来一味猛药!
眼中厉色一闪,刘协心中已有了计量。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www.zongheng.com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三十二章  不想很傻很天真
目前李儒并没有其他出路,他只能一心为刘协谋划:董卓一死,李儒根本不该存活,而即便活下来了,也没人敢用他。大汉皇帝,是李儒唯一的选择,因为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要皇权至高凌云,便可以翻手云覆手雨,这是刘协唯一的优势。
而显然,刘协此时根本没这份本领,所以,从目的上来讲,刘协跟李儒是有共同目标的:刘协想中兴汉室、重振大汉;而李儒想将自己的满腹计谋施展在大汉舞台上,并保得自己的平安。
李儒的确在某一方面打动了刘协,但刘协却也不敢因为李儒的毒烈,就贸然将这毒药用在大汉朝廷之上。他还要看看,这味毒药,是可以以毒攻毒的良药,还是只会害人的毒药。
也就是说,刘协此时不仅不讨厌李儒的厉害,反而怕李儒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
“文优,汝仅从朝廷风言当中,就推测出王允杀蔡邕的真相,朕甚是欣赏。然朕还有一惑,不知文优是否能够解答?”
“陛下请讲。”李儒静静又喝了一盅茶,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激动之情。同时掩饰的,自然还有李儒的疑惑:李儒毕竟不是神,他不可能完全猜出刘协的心思。
“朕一直以为,祸乱大汉朝政之罪魁祸首乃董卓。前几日,朕甚至在想,只要董卓一死,大汉定会迎来挽倾颓之势、并九州之统一的中兴时代。然近两日,朕突然发现,大汉不仅没有迎来中兴之势,反而陷入了朝堂之争。文优,据汝推测,此事为何?”刘协此番所说,可谓是推心置腹了。事实上,刘协之前的确也认为董卓就是大汉的毒瘤。他觉得,只要拔除这颗毒瘤,大汉纵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转机,也会迎来一个相对缓和的恢复期。可实际情况呢?
董卓走了,可王允又跳出来了。而王允这厮虽没有董卓那么残暴跋扈,但以这厮为首的士大夫却代表着整个东汉士族,这些家伙们饱读诗书、玩儿惯阴谋诡计,其危害性,绝不亚于董卓。
这番话出口,刘协觉得自己好像卸下一块沉重的负担一般,心中竟然猛然觉得轻了许多:整日将问题压在心头,却不能吐露,自然是一种折磨,但刘协想不到的是,自己吐露心声的对象,居然是以前自己最恐慌的敌人,这让刘协当真感觉世事有时真的很奇妙。
而李儒却笑了,这种笑,是那种理所当然的一种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
“陛下,罪臣以为,此乃意料当中之事,陛下不必为此烦心。”
“噢?”
李儒是越笑越开心了,而刘协就很郁闷了,他看着李儒那份丝毫不掺假的12K真笑,心中不禁叫嚷到:‘笑,笑你妹啊!搞得老子跟你表白一样!还笑,你信不信,小爷立马让你成为历史的烟云?’
“陛下,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陛下雄才伟略,但却还不能洞若观火。殊不知王允一派,与陛下根本不是同一路人。”
刘协脑中豁然拨开了一片青天,李儒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直如一把利剑,在刘协那灰暗如铅尘的阴云刺破一道缺口,让刘协一下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
的确,如李儒所说,朝堂上那些士大夫,跟自己根本不是一路人。那些传统士人深受儒家名教思想的熏陶,他们的政治思想讲究“在德不在兵”的政治理念和“上安国家,下抚黎民”这一套。
所谓“在德不在兵”,见于东汉时期很多士人给皇帝的上书,他们认为只要政治清明,举贤任能,则奸凶自息,国家自安;而兵者,凶事也,不得已而用之,穷兵黩武,必至覆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