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

第48章


这是一场“法治政府之下自由”(这需要“非凡的多样性、深刻的宽容性和自由社会的合法性……其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创造力”)的力量与“克里姆林宫无情的寡头政治下被奴役人民”之间的斗争。11美国出于自己的理由加入冷战斗争,不是为了跟苏联开展地缘政治竞争,而是要为自由世界发起道德攻势。
  在这一事业中,美国的政策被描述为无私地努力推进人类普遍利益。就连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这样一位精明的危机管理者、美国实力的强硬倡导者,也把美国外交政策表述为一种全球志愿行为,所秉承的指导原则与历史上其他国家不同。他指出,尽管“许多人难以理解”,但美国的“动机……真的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12。根据他这一观点,美国的影响不会恢复地缘政治平衡,而是会超越它:“数百年来,各国已经习惯于谋取自身利益,伤害对手,还没准备好进入各国遵章行事的新时代。”
  别国图“私利”,而美国有“原则”和“天命”,这种暗示和(美国)这个共和国的历史一样悠久。新鲜的是,美国在这场全球地缘政治竞争中不再置身事外,而是成了领导者。它为这场竞争提出的理由主要是道义上的理由,宣称美国的国家利益完全不在考虑之列。世界责任的呼唤支撑着美国果断投入,重建满目疮痍的战后世界,团结一致对抗苏联扩张。可是,到了在共产党掌权的世界周边打“热”战的时候,这种责任感就不是足够明确的指引了。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已经停战,但没画上句号。它引发的争论为10年后撕裂了美国社会的问题埋下了种子。
  1945年前,朝鲜半岛是日本的殖民地,之后被获胜的盟国解放,北半部被苏联占领,南半部由美国占领。1948年和1949年,两国撤出前分别在自己的地盘上支持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政府。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政府认为,这是中苏仿照“二战”前德日模式实施侵略的典型例子。美国军队在前几年已经大规模削减,但杜鲁门果断地决定进行抵抗,主要依靠驻扎在日本的美军。
  当代研究结果表明,共产党方面的动机是复杂的。1950年4月,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请求斯大林同意他统一朝鲜半岛,得到了斯大林的鼓励。斯大林从两年前铁托背叛一事领悟到,第一代共产党领导人尤其难以融入苏联卫星国体系,而这对苏联的国家利益来说至关重要。自从1949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后不到三个月)毛泽东访问莫斯科起,斯大林就对毛泽东这一强人领导下的中国的潜力感到不安。朝鲜战争也许能把中国拖入一场边境危机,把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引到亚洲,并且无论如何,都可以消耗美国的资源。如果朝鲜在苏联支持下获得成功,朝鲜半岛的统一会让苏联在朝鲜半岛占据支配地位,再加上这几个国家历史上相互猜疑,就会在亚洲对中国形成一定牵制。出于相反的理由,毛泽东答应听从苏联的指示(金日成向毛泽东传达苏联的指示时肯定极尽渲染之能事),他担心被苏联包围。俄国对朝鲜半岛的凯觎之心几个世纪来早就显露无遗。作为中苏结盟的代价,斯大林甚至要求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俯首帖耳。
  有一次一位中国知名人士告诉我,跟在斯大林后面同意卷入朝鲜战争是毛泽东犯下的唯一战略错误。朝鲜战争最终把中国的统一推迟了一个世纪,因为它使美国更加坚定了保护台湾的承诺。即便如此,朝鲜战争的起源与其说是中苏联手抗美的考虑,倒不如说是共产党国际秩序内争夺主导地位的三角博弈。金日成为了争取对其出兵计划的支持,不断抬高出价,结果这场战争给全球造成的后果震惊了所有参战大国。
  共产主义世界的复杂战略考虑非美国方面能比。实际上,美国是为了一项原则而战——击退侵略,并通过联合国落实这一原则。美国之所以能够得到联合国的批准,是因为苏联驻联合国代表不断抗议联合国将共产党中国排除在外,因而缺席了安理会的关键投票。但“击退侵略”这个短语的意思就不那么清晰了。是指全胜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呢?简言之,打算怎么收场?
  结果,经验走到了理论的前面。1950年9月,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突然在仁川登陆,包围了深入南方的北朝鲜军队,北朝鲜军队大败。获得大胜的军队应该越过“三八线”北上统一朝鲜半岛吗?13如果是这样,就逾越了集体安全原则的字面意义,因为“击退侵略”在法律概念上已经实现了。但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呢?如果“侵略者”最终不过是回到原状,而无须承担其他后果,那么其他地方会不会有人步其后尘?
  当时还有其他几种选择,比如在平壤至元山一线的半岛狭长地带停止前进,这里距中国边界大约150英里。这既能摧毁北朝鲜的大部分战斗力,将90%的北朝鲜人口置于南朝鲜统治之下,也能保证不触碰中国边界。
  我们现在知道,早在美国政策规划者开始考虑在哪里停止前进这个话题之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准备干预了。1950年7月,中国已在中朝边境集结了25万军队。到8月,中国高层决策者已经预想到,一旦实力强大的美军全面部署至战场,正在向前推进的北朝鲜军队将被击溃(其实他们准确预测到了麦克阿瑟在仁川的突然登陆)。8月4日,当前线仍在所谓的釜山防线之际,毛泽东对政治局说:“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14不过,他也告诉周恩来,如果美国停留在平壤至元山一线,中国军队不必立即进攻,应该停下来加紧练兵。至于中国暂时勒兵不前期间和之后会发生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美国军队没有停下脚步。华盛顿批准麦克阿瑟越过“三八线”,允许他一直推进到中国边境。
  对毛泽东来说,美国向中国边境推进不只涉及朝鲜的利益。朝鲜战争爆发之时,杜鲁门已经把第七舰队派至台湾海峡,声称是为了保护中国内战双方,展现美国对亚洲和平的承诺。那个时候,毛泽东宣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才不到九个月。如果朝鲜战争的最终结局是大批美国军队陈兵边境,美国舰队又在台湾与大陆之间插足,那么中国允许北朝鲜攻入南朝鲜将会变成一个战略灾难。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秩序观迎头相撞之时,美国试图按照威斯特伐利亚和国际法原则维护现状。但维护现状不符合毛泽东的革命使命感。中国历史一次次地告诉他,朝鲜一直是他国入侵中国的通道。他自己的革命经历也是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内战不胜则败,没有模糊地带。而且他深信,一旦美国在中朝之间的鸭绿江沿岸驻扎下来,下一步便是进入越南,完成对中国的包围。(四年后,美国果然卷入了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道出了这种分析,并表明了朝鲜在中国战略思维中的巨大作用。1950年8月26日,他在中央军委会议上说,朝鲜“确实成为世界斗争的焦点……美国压服朝鲜之后,下一步必然对越南及其他原殖民地国家进行压服。因此,朝鲜战争至少是东方斗争的焦点”15。
  这样的考虑促使毛泽东再次使用了1593年中国统治者对付丰臣秀吉率领的日本人入侵的战略。16与超级大国打仗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想法,至少有两名中国陆军将领拒绝带兵与美军作战,但毛泽东坚持出兵。中国的突然进攻迫使美军从鸭绿江撤退。
  但在中国插手干预之后,这场战争的目标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战略?这些问题在美国国内掀起了激烈的争论,预示着在未来的战争中,美国将面临更加痛苦的争议。(与反对越南战争的人不同,批评朝鲜战争的人指责杜鲁门政府没有使用足够武力。他们要的是胜利而不是撤退。)
  战区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与受到参谋长联席会议支持的杜鲁门政府发生了公开争论。麦克阿瑟强调了美国历次军事行动背后的传统考虑:战争的目的是胜利,只要需要,可以使用各种手段,包括空袭中国本土。僵持是战略上的挫折。共产主义侵略无论出现在哪里,都要击败它,包括在亚洲。美国的军事实力该用就用,不能留着用于遥远地区(指西欧)假设的意外事件。
  杜鲁门政府以两种方式回应了麦克阿瑟。为了表明美国文职政府控制着军队,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总统解除了麦克阿瑟的军事指挥权,理由是他发表与政府政策相矛盾的言论。实质上,杜鲁门强化了遏制概念,即主要威胁是苏联,苏联的战略目标是主宰欧洲。因此,用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对德作战中的一位高级将领)的话说,用军事手段解决朝鲜战争,甚至深入中国境内,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一个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17。
  几个月后,1951年6月,战场前线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这是战争开始的地方,而且500年前的一场战争也是从这里打响的。这时中国提议进行谈判,美国接受了提议。两年之后双方达成了解决方案,和平持续了60多年,直到本书写作的时候,尽管在这期间和平被无情地打断过,但为时很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