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全史之西汉史

第36章


伊稚斜单于也令万骑出动应战。双方激战。战至黄昏,大风突起,沙砾扑面,两军不相见。卫青乘势急令大军从左右两翼包抄,将匈奴军阵团团围住。伊稚斜单于见势不妙,自料汉兵势众,难以取胜,便率壮骑数百从西北方向突围逃走。
  天将黑,汉、匈两军仍在混战,死伤相当,这时,汉军左校捕到俘虏,知伊稚斜单于已逃脱,急报卫青。卫青立即遣轻骑连夜追击,自己率主力随后继进。匈奴军溃散。至天明,汉军追出200余里,未能追上伊稚斜单于,沿途歼敌万余人,进至寘颜山(今蒙古纳柱特山)赵信城(为赵信所建,故名),获得匈奴大批屯粮,补充了军队。整休1日,尽焚其城及剩余军资而还。此战卫青军歼敌19000人。
  从东路出击的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军,因迷路,未能如期抵达漠北与卫青大军汇合。待卫青返回漠南才与2人相遇。卫青命长史传唤李广到幕府,问其失道曲折欲上报天子,李广自杀。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赵食其回到京城,被交给法官,赵食其交了赎金,成为平民百姓。
  另一路,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后,北进2千余里,越过大沙漠,与匈奴左、右贤王部遭遇。霍去病指挥汉军和俘虏的匈奴部众向匈奴军发动猛烈进攻,大败匈奴军,俘获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以1万的己方损失,歼敌70443人,左贤王和右贤王部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左贤王率亲信弃军逃走。霍去病挥军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在山上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得胜而回。
  下一讲将会是汉武帝最后英明的岁月,汉武帝这一回是真的要把盛世搞垮了。那么下一讲要讲的有两个内容,大家先猜测着。
  下一讲:好大喜功的交际花
  = 
51.好大喜功的交际花
更新时间2015-10-19 17:44:08  字数:4302
 汉武帝对漠北战役的胜利极为满意,汉军凯旋后,他加封卫青、霍去病为大司马,从此2人各号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功绩尤其赞赏,不仅令骠骑将军的官阶和秩禄与大将军等,而且再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其部下将官也多人封侯受赏。卫青则因战功不能超过战损,而未得益封,其部下军吏卒皆无封侯者。漠北大战,是西汉对匈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仗,双方都竭尽了全力。
  这一仗,匈奴两路被歼9万余人,元气大伤,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其实力日渐衰落。汉军伤亡数万人,马匹损失了十几万,后备空虚,短时期内也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但匈奴威胁并未根除,汉武帝仍在积蓄力量,准备继续打击匈奴。匈奴采纳了赵信的意见,派使者去汉朝,说好话请求和亲。天子询问臣下的意见,有人说和亲,有人说趁机让匈奴臣服于汉朝。丞相长史任敞说:“匈奴刚刚遭受失败,处境困难,可以让他们做外臣,每年春秋两季到边境上来朝拜皇上。”汉朝派任敞去见单于,单于听了任敞的计划,大为生气,扣留了任敞。汉朝于是收集兵士马匹,准备一举歼灭匈奴残力。这时骠骑将军病故,于是汉朝很长时间没有北上攻击匈奴。
  汉武帝中期对匈奴一系列重大战争的胜利,是西汉王朝几十年经济发展、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军事实力不断提高,尤其是骑兵部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的结果。因为它是为了制止匈奴贵族统治集团掠夺北方各族人民的战争,客观上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利益。同时也是与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和战略决策的正确分不开的。
  汉武帝作为封建时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能够在大政方针上审时度势,顺应历史形势的发展,适时地改变前代单纯防御的战争策略,确立了新的攻势战略思想,夺回了战争主动权,改变了西汉王朝几十年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他针对匈奴的分布特点,正确地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针,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战略计划。为了贯彻主动进攻的攻势战略思想,汉武帝还进一步大力建设骑兵部队,提高了汉军在荒漠中行军作战的机动能力和攻击力。在用人方面,鉴于一些老臣宿将,如韩安国、李广等,虽然英勇敢战,令匈奴闻风丧胆,但由于多年来消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影响,他们无法摆脱守边、堵击等防御战法的束缚,每出战胜少败多,不能担负指挥骑兵集团在荒漠草原地区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的重任,因此汉武帝破格地选拔了一批如卫青、霍去病等善于指挥骑兵集团行军作战的年青将领,承担起打败匈奴的重任。
  卫青、霍去病则不负重托,充分领会了汉武帝的攻势战略思想,每次出战都表现出主动进攻、大胆果决的积极进取精神,敢于快速冲击、远程奔袭、大范围迂回包围,由于他们的出色指挥,使汉军跋涉千里而攻势不减。在实战中,他们都能充分发挥骑兵的特长,以正面的连续冲击,配合两翼包抄,摧垮敌军抵抗,霍去病采用游牧民族的打法,以轻骑兵远程奔袭、穷追不舍、将敌军赶尽杀绝,这些都是汉军所以战胜匈奴军的主要原因。另外,汉武帝在外交上派彭吴联络貊,以阻止匈奴向东发展,派张骞通西域,与西域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切断匈奴右臂;经济上发展生产,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整顿币制和税收等,都为打败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匈奴在这几次重大战役中失败,除政治、经济等原因外,主要是对西汉几十年经济发展所积累的雄厚财力,以及西汉骑兵部队的迅速发展和战略战术的改变估计不足,在战略上轻视西汉,加之各部之间没有很好地协调配合,因此处处被动,不仅丧失了战争主动权,而且在汉军的连续打击下,连战连败,左、右部主力损失殆尽,只有单于本部尚保留了一点元气。
  漠北之战最终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西汉亦损失兵力数万人,马10万余匹。匈奴左右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伊稚斜单于因与兵众失散十余日,以致于被误认为战死沙场,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十几天后伊稚斜单于复出,右谷蠡王乃去号,匈奴王廷的混乱与狼狈状态由此可见其严重。由于大批有生力量被歼、大批物资丧失,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向远遁,因而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如果说漠南之战后匈奴单于移王廷于漠北还可以看作是一种战略转移的话,那么,漠北之战后的“漠南无王廷”则标志着匈奴势力大范围的退缩。此后,双方暂时休战,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
  解决完匈奴,接下来我们要隆重请上张骞这位外交部长级的人物,其实这还得从汉武帝即位初年说起。汉武帝即位之初,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过去匈奴破月氏,由是以月氏王头颅为溺器,月氏人深恨匈奴,武帝遂悬赏征募使者出使月氏,希望可联合月氏夹击匈奴。当时有汉中人张骞应募。他偕胡人堂邑父及随从一百余人从陇西出发。张骞出陇西后,经匈奴界,即被扣押了十余年,在匈奴娶妻生子。后乘匈奴迁徙之机,得逃亡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月氏。时月氏受匈奴压迫,已西迁定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统领大夏,无意向匈奴复仇。张骞在月氏居留年余,不得要领,只得东还。归时他不敢再走原路,改从南道,傍金山而行,又为匈奴所俘,次年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与堂邑父等逃走,终于在元朔三年(前125年)返至长安,随从生还的仅十余人。由于所经均汉人未到之地,史称“张骞凿空”。张骞回国后向武帝禀告西域情形及在大夏见到邛杖、蜀布,据云从身毒(即印度)贩运而至,这就引起武帝经略西域和打通西南夷的意图。武帝授张骞太中大夫。后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接受张骞关于厚结乌孙、“断匈奴右臂”的建议,拜骞为中郎将,再度出使西域。此次他率领副使及随从三百余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以万计,来到乌孙。乌孙王态度冷淡,谈判迟迟无效。谈判期间,他又令副使前往附近之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等国交涉。这些国家分别派遣使者与乌孙使者随张骞来汉答聘。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一行返至长安,武帝授张骞大行之职。
  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有个年青的郎中张骞,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
  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