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的南境1:湮灭

第14章


忽然间,我只是一名孤身旅人,沿着似曾相识的自然地形跋涉前进。变量太多,数据太少,我的基本假设或许有误。首先,我一直假定爬行者和塔都不是智慧生物,或者说不具备自由意志。我的生殖理论依然适用于这一拓宽的范围,但还有其他可能性。比如某些社会文化中的典礼仪式。尽管我在研究群居昆虫时对该领域有一定了解,但此刻仍希望拥有人类学家的头脑。
  倘若这并非仪式,那我认为其目的仍是交流,不过是有意识的交流,而不仅仅是生物本能。墙上的字可以告诉塔什么呢?我只能大致猜测,爬行者不仅仅生活在塔中——它要到外面搜集与吸纳文字,哪怕不一定理解。爬行者需要记住文本,相当于将其吸收,然后再返回塔内。塔墙上的语句或许是爬行者带回的证据,以便让塔进行分析。
  但是,如此宏大的问题,即便是其中一隅,也令人难以彻悟。然而你仍能感觉到身后那高高耸立的阴影,这想象中的巨兽竟如此庞大,令人惊惧,你甚至可能因此而陷入失神。我的思考只能到此为止,零零碎碎,难以构成一体。等到我将这一切都记录下来,看着纸页上的内容,才可能开始琢磨其中的真正含义。此刻,灯塔终于在地平线上逐渐变大,给我造成沉重的压力。我意识到,勘测员至少有一件事说得对,灯塔里的人从很远处就可以看见我接近。行进途中,在孢子的作用下,胸口的光亮感继续对我施加影响。前往灯塔的半路上有座废弃的村庄,当我到达那里时,感觉可以跑下整个马拉松赛程。我并不相信这种感觉。也许我已经受到太多欺骗。
  由于见识过第十一期勘探队成员那种反常的平静,在训练期间,我常常想到第一期勘探队所汇报的平和状况。X区域原本是一片荒地,与一座军事基地相邻。三十年前,定义不明的“特殊事件”将其隔离在边界之内,并导致诸多费解的现象。当时那里仍有人居住,类似于自然保护区,但居民并不多,而且多半是沉默寡言的渔民后代。他们的消失,在有些人看来,只不过是几个世代前就已启动的过程发生了进一步变化。
  X区域刚出现时,其描述含糊混乱,而现在,外面世界中仍有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政府的说辞强调的是,由于军事科研试验而导致的局部环境灾变。这种说法在几个月间逐渐流入公众领域,伴随着媒体整天不断鼓噪的生态恶化问题一点一滴渗入人们的意识,类似于温水煮青蛙的典故。一两年后,它成了阴谋论者以及其他边缘团体的领域。等到我志愿参与勘探,并获得安全许可,了解到清晰可靠的真相,此时的X区域在许多人脑中已成为黑色童话,大家都不愿细想,甚至根本不予关注。我们有太多其他问题。
  培训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特殊事件”发生后两年,科学家们找到了渗透边界的方法,于是第一支勘探队进入了X区域。正是这第一期勘探队建立起大本营,并提供X区域的简要地图,确认了许多地标。他们发现,这一区域是原始荒地,完全没人居住,而且十分安静,有些人或许会称之为反常的寂静。
  “我感觉比以往既有更多自由,又有更多约束,”其中一名勘探队员说,“感觉好像只要我不介意受到监视,干什么都可以。”
  其他成员则提到陶醉感和极端的性欲,对此,没人能给出解释,而上级最终也认为并不重要。
  即使有人能看出他们报告中的异常之处,这些异常也都隐藏在角落里。例如,我们从未见过他们的日志。相反,他们通过冗长的录音谈话提供各种描述。在我看来,这似乎暗示着他们在回避直接体验,不过当时我也觉得自己有点多疑,不太客观。
  我感觉他们对那废弃村庄的描述似乎不太合理。从损毁程度来看,那地方应该已被弃置很久,而不仅仅是几年。但就算以前有人发现这一奇怪的现象,其记录也都被抹去了。
  我如今确信,我和其他勘探队员被允许查看这些记录,仅仅是因为此类机密信息我们知不知道并不重要。符合逻辑的结论只有一个:以往的经验告诉上级,我们中很少有人能返回,甚至根本没人返回。
  在沿岸的自然地形中,那废弃的村庄位于深陷的凹地里,因此抵达之前,我都没看到它。小径通向一片洼地,村庄就在其中,四周围绕着低矮的树丛。十二三栋房屋中,只有少数几间屋顶还在,而穿越村庄的小径变成了残破的碎石路。有些外墙依然矗立着,黑乎乎的腐木上沾着地衣,但大部分墙壁都已坍塌,让我窥到屋内的怪异景象:残破的桌椅、儿童玩具、腐烂的衣服、坠落地面的横梁,到处覆盖着苔藓与藤蔓。此处有股刺鼻的气味,像是化学物质,还有不止一具逐渐分解消融的动物尸体。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房子滑向左侧的水渠,看上去就像某种动物的残骸,挣扎着想要脱离水面。这一切仿佛发生在一个世纪之前,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
  然而,在原本的厨房、客厅和卧室中,我也见到一丛丛形态奇特的苔藓或地衣,高达四五英尺,构成类似四肢、头颅和躯干的形状。另外,似乎还有泄漏的原料在重力作用下,沉积于那些形体下方。不过,这种效果或许出自我的想象。
  其中有个场景几乎令我动容。那显然原本是间客厅,里面有一张矮茶几、一张沙发。四束植被中,有一个“站立”着,另外三个坍塌分解成类似“坐”姿——全都面向着远处的角落,而那里是火炉和烟囱的残骸,只剩下脆软的碎砖。在腐败土壤的气味中,出人意料地冒出酸橙与薄荷的味道。
  我无意揣测这一场景意义何在,代表着什么样的历史。此处并未散发出平和感,只是让人觉得悬而未决,或者事态仍在进行中。我打算继续前进,不过首先得取样。我想把发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但拍照似乎还不够,因为先前的照片效果不佳。我从其中一束植被的“额头”上切下一小块苔藓。我还采集了细小的木片,甚至刮下动物尸体上的肉——一只蜷缩脱水的狐狸,还有一只像是鼠类,估计才死了一两天。
  我刚离开村子,就发生一件怪事。突然有两条并行的水纹顺着水渠蜿蜒而来,让我吃了一惊。我的望远镜起不到作用,因为在耀眼的阳光下无法看透水面。水獭?鱼?别的动物?我拔出枪。
  接着,海豚冒了出来。这就跟第一次钻入地下塔时一样,感觉十分错乱。我知道海豚有时会从海洋进入内陆,适应淡水生活。然而当我的思维预期固定在某个范围时,任何落在预期之外的解释都令人十分惊讶。然后,更让人不安的状况发生了。随着它们从我身边游过,较为靠近我的那头海豚稍稍侧滚,用一只眼睛凝视着我。在那短暂而痛苦的一瞬间,我感觉那不像是海豚的眼睛,而像是人类,甚至还有点熟悉。转眼间,它们再次潜入水下,我无法证实看到的一切。我站立在原地,注视着那两股水纹朝着废弃村落的方向延伸而去,消失在水渠上游。我心神不定,感觉周围的自然环境就像是某种伪装。
  我继续向灯塔前进,心中略感忐忑。此刻,灯塔越来越高大,显得十分沉重,黑白相间的条纹,再加上顶端的红色,让它看起来有种权威感。到达目的地之前,我再也没有藏身之所。对于居高临下观察的人或怪物来说,我突兀地矗立在这片土地上,代表着非自然,代表着外来者,甚至可能代表着威胁。
  我抵达灯塔时,已将近正午。路途中,我曾注意喝水,也吃了点心,但到达时依然很疲惫,也许缺乏睡眠还是对我产生了影响。然而,靠近灯塔的最后三百码路程充满了紧张感,勘测员的警告一直在我脑中回响。我拔出枪,低垂在身侧,但它与强力步枪相比简直毫无用处。我不停地望向塔身上黑白螺旋纹之间的一扇小窗,然后又望向顶端的大全景窗,警惕地观察是否有异动。
  灯塔位于一排天然沙丘跟前,而沙丘就像朝着海洋翻滚的波浪,再往前则是海滩。通过近距离观察灯塔可以明显看出,它已被改造成一座防御要塞。这一事实在训练中从未被提及。这也印证了我从很远处就形成的印象,因为尽管草长得很高,但最后四分之一英里的小径附近,没有一棵树。我只找到一些残桩。行进到八分之一英里处时,我用望远镜观察,注意到灯塔靠陆地的一侧,有一道约十英尺高的圆弧形壁垒,显然并不属于原来的建筑。
  靠海的那一侧,还有另一堵防御墙,耸立在松散的沙丘上,看上去更为结实,顶端镶嵌着碎玻璃。等我靠近之后,发现墙头还有类似城垛的掩体,供步枪瞄准射击。它看起来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有沿着斜坡滑落到海滩上的危险。然而它并没有坍塌,这说明建造者把地基挖得很深。灯塔的守卫者似乎曾经与海洋开战。我不喜欢这道墙,因为它佐证了某种特殊的疯狂。
  另外,还曾经有人沿着灯塔爬下来,用强力胶或其他黏合剂往外墙上贴附碎玻璃。这是一项既费时又费力的工作。从塔高三分之一左右开始,玻璃尖刺一路向上延伸,直到护住顶层信号灯的玻璃幕墙下方。而此处加装的金属支架足有两三英尺宽,这也是一项防御装置,并有生锈的铁丝网相辅。
  里面的人曾竭力阻止其他人进入。我想起爬行者和墙上的文字,也想起上一期勘探队留下的笔记中对灯塔的过度关注。尽管有这些不和谐因素,朝向陆地的那堵墙阴凉潮湿,我依然很乐意躲进它的阴影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