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剌秦王

第14章


    秦王不理会司礼的警告,仍想把他手中的东西交给赵姬,但赵姬却被司礼的突然出
现吓慌了,一时手足无措,不知该不该接受。秦王十分着急,使劲伸着手。
    少年司礼又厉声喝道:“君王赢政!”
    秦王仍伸手向赵姬手中塞去。
    “君王赢政!”少年司礼提高了声调大声吼道。
    赵姬终于从秦王手中接过了东西,两人相对凝视了片刻。少年司礼又再厉声呵斥秦
王。
    秦王无言地返回司礼处,漠然伫立。但当听到身后终于响起赵姬离开的脚步时,他
仍是情不自禁地转身向着赵姬道:“姬,别走!”
    赵姬被秦王悲怆的声音吓了一跳,心中犹豫,停住了脚步。少年司礼立即大声呵斥
秦王:
    “君王赢政,抛下儿女私情,不要忘了历代先祖统一天下之夙愿!”
    秦王终于低下了头,满怀敬意地答道:“决不敢忘!”
    “秦王赢政,归座。”司礼冷漠地命令道。
    “是。”秦王恭顺地走向御座。
    背后猛然传来赵姬的喊声:“政,政,……”
    秦王却仿佛没有听见,他的心似乎已经死了,只是一步步走回御座。
    “陛下!”
    他仍未回头。
    赵姬凄然欲绝,似乎她就要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她低头看去,手中温温润润
的竟是秦王自小佩带的的护身宝符,莹润的黑玉上用篆书刻着“赢政”二字。
    她猛地拾起头来。
    秦王已经漠然地端坐在御座之上。
    此时的赵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在她与秦王之间有着一条永远无法消
弥的鸿沟,除了离开,她已别无选择。赵姬紧紧地握着护身符,泪水漫上了她的双眼。
  
                             第十二章 夜出函谷
    漫漫长夜,无边无尽。
    静夜里,隐隐传来几声马嘶。
    燕丹临时落脚的小店门外,悄然停下了一辆马车,几名宫廷内侍打扮的人从车上跳
下。
    天色已近黎明,和衣而卧的燕丹仍在熟睡。睡梦中忽觉窗外似是亮起了灯火,燕丹
猛然惊醒,伸手抓起片刻不曾离身的佩剑。
    很快楼梯上传来杂乱的脚步声,“莫非赢政小儿已知我出逃之事,派人前来捉拿于
我?”燕丹心下暗慷,握剑的手潮潮的,沁出一掌冷汗。门开了,拥进来几个宦官,在
为首者的示意下,宦官们不由分说,拥着燕丹出门下楼,一直来到客栈的大门外,也不
说话,松开了手便静静地站在一旁。
    燕丹正自惊疑不定,忽见又有一辆驷马高车驶来,平稳地停在了面前。
    宦宫们更不答话,七手八脚地将他推上了车。轿厢内很暗,燕丹无奈,摸索着坐定,
隐约可见身边还有一位乘客。待眼睛约略适应了车内的黑暗后,定睛一看,不禁大吃一
惊,一时间不知是惊是喜,竟楞住了。
    此人虽乔装改扮,但分明就是赵姬!
    燕丹惊喜交加,正要说话,赵姬慌忙用食指按住嘴唇,示意他不要出声。车外,传
来车夫的高声吆喝:
    “驾――!”马车抖动了一下,上路了。
    马车在寂静的街道上疾驰。两旁闪过的是秦国有名的冶炼坊,工匠们仍在连夜赶工。
战场上需要杀敌的武器,祝祭时需要祈祷的器皿,更不用说那秦王的地下陵墓所需要的
数万柄青铜兵器和两万只青铜鼎。工匠们只得挑灯夜战,拼命劳作。
    车行迅速,当晨曦透过窗子射进车内,咸阳城已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平坦的大道渐渐变成了坑洼不平的黄泥土道。但马却越跑越快,全速奔向函谷关。
那里是秦国的边境,是东出秦国通往中原六国的必经要道。虽然剧烈的颠簸令人的五脏
六腑都快错位了,但一想到只要出了此关,就暂时脱离了秦王的控制,燕丹就恨不得让
马跑得再快些。
    还是凌晨时分,四外杏无人迹,只能看见路两侧连绵的荒草。终于,在天亮后不久,
马车来到了函谷关下。
    进得关口,关吏从哨所出来查验通关文牒。燕丹勉强压下狂跳的心脏,镇定地将头
探出窗口。
    守关小吏仔细看了看车前皇室的标牌,盘问道:“你是何人?可有文牒手令?”
    燕丹定了定神,应道:“有,”说着从怀中掏出赵姬给他的通关文牍,递上前去。
“我是燕丹,奉了大王之命,返回燕国。”
    关吏面露惊疑,夜出敌国且来头不小。一边接过文牒,一边问道:“是大王的命令
吗?”
    “正是。”
    “一个人吗?”
    “是的。”燕丹越来越镇定自若。
    关吏又再谨慎地端详了一番通关文牒,看不出有何异状,又不敢冒险搜验皇室车辆,
只得将文牒递还燕丹,一挥手,示意开城放行。守门的军士刚把城门打开,马车已飞也
似地疾冲而出。
    一出关口,眼前是一片薄雾笼罩下的晨景。朝阳下的黄土地上稀疏地排列着一栋栋
木屋。早起的人们正三三两两地在房前屋后忙碌。与关内相比,另有一番景象。
    马车穿破晨雾奔跑在茫茫原野之上,赵姬垂首默默无语,她的心仿佛分成了两半。
一半早已飞到了原野的那一头,飞到令她日恩夜想的故国;另一半却永远留在了咸阳城。
    白茫茫的晨雾渐渐消逝,迎面而来的,是那芊芊碧草、彤彤旭日和在朝阳中生机盎
然的绿色群山。
    端坐在马车里的燕丹掀起了布帘,不停地向外张望,神色激动,心情分外舒畅。
    “故乡,我就要回来了……”
    他凝望着窗外,不时地喃喃自语着。
  
                             第十三章 街头怪人
    碧绿的草原上空飘浮着朵朵白云,显得格外空旷。
    马车继续向前飞驰,奔跑在辽阔的大地上。这里并没有像函谷关一般的边境关卡,
马车可以畅行无阻。
    一路上不见人家,燕丹和赵姬只能寻找些泉水,和着干粮充饥,不知过了多久,眼
前终于出现了一块块农田,总算又到了有人烟的地方,车下的道路也似乎乎缓了许多。
    远处隐约传来了嬉闹声,燕丹推窗望去,是牧童们在放声歌唱。
    燕丹凝神细听,眼中闪着喜悦的光彩,他大声命令马夫停下,车尚未停稳,他便跳
将下来,大声召呼牧童:“请问,这里是燕国了吗?”
    牧童们停住歌声,奇怪地望着他:“当然了!……‘没错!”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着,又唱起歌儿,悠悠远去。
    燕丹不禁喜极而泣,他作梦也没有想到竟能生返家园,一下子倒在松软的草地上,
深深呼吸泥土的芬芳,忽又挺身而起,冲着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狂呼:“赢政,我回家
了,我回家了!总有一天我会阻止你的野心!……我要杀了你!赢政……!”
    赵姬只是默默地看着他,嘴角接着一个迷离的微笑。
    沿途官员一面派兵护送太子,一面遣人飞报朝廷,当太子丹和赵姬乘坐的马车进人
都城蓟的街市时,路两边,闻讯而来的燕国的臣民们已纷纷奏起了欢快的鼓乐,夹道相
迎。
    燕民多善于击鼓,两三人凑到一起,往往以击鼓自娱。余人或击鼓助兴或以歌应和,
人会越聚越多,不多时,便成了鼓乐的海洋。大鼓雄壮,小鼓轻快,加之忘情的引吭高
歌,喜时感天,悲时动地。
    今天迎接太子丹的便是这种欢快的鼓声。
    燕丹登上前来迎接的带伞盖的驷马高车,华衣裹身,在护卫的簇拥下,穿过大街。
街道两侧人山人海,屋顶上、树枝间均可以看见击鼓者的身影,鼓声冲天,如雷轰鸣。
激昂的鼓声令所有的人都热血膨湃,鼓手们似要把满腔激情和满心欢喜全部融人怀中的
鼓内,用鼓声来倾诉对国土的热爱,来值泄对敌人的仇恨。
    赵姬仍坐在来时的车里,紧随其后,车窗紧闭,但鼓乐之声依然透窗而人。
    燕丹泪流满面,只是不住地点头,用力地挥手。
    人群全部涌向大道,周边小巷内空无一人。一群小乞丐在空旷的巷子里晃晃悠悠地
闲逛,猛然间,一不留神撞在一个人身上。在这城里,居然还有对迎接太子毫无兴趣之
人,这倒反而引起了小乞丐们的好奇。
    被撞的是个男人,坐在泥地上,头发乱如蓬草,身上的衣服早已分不出颜色,满是
污垢,手里正编着草鞋。不远处鼓声震天,然而他却像是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
一样,毫不理会。
    乞儿们哄叫着,抓起泥块,向那怪人后背扔去。怪人居然依旧是无动于衷,连头也
不回一下。
    乞丐中的那个斜眼似乎是这群孩子的首领,数他叫得最欢:“傻子,蠢蛋!打呀―
―”
    说话间,一大块士砰地击中怪人的后背。怪人的背呼地一抖,缓缓转身,抬起了头,
翻眼盯着眼前的小乞丐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