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的黑洞

第14章


使假币犯罪迅速辐射到全国城乡。就连西藏、新疆、内蒙古的一些穷乡僻壤也曾发现了来自东南沿海地下批发市场的假钞。
  安徽的毫州市,地处皖豫的交界处,多山少平地,经济不发达。就是在这样的地区,1994年4月,却有18万元的假钞流入此地,险些给当地的经济雪上添霜。
  ●人魔斗智好苦计高一筹者谁
  4月的春风把毫州大地染绿,麦苗青青,油菜花开,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掌灯时分,正是鸡回巢鸟归窝的时候,喧嚣的中原大地渐渐归于平静,除了夜游的野狗,田野里一片静谧。
  毫州市三关镇刘八楼村的一幢四合院里,一男一女正在灯下把酒肆滹。男的莫约50岁左右,女的已有40岁出头。看情形不象是一对灯下对饮的老夫妻。
  男的已是面红耳赤,显然已有了几杯下肚。他一手捏着酒杯,一手举着竹筷,红红的双眼放肆地盯着面前的中年妇女。
  中年妇女没有回避,右手举起一块肥肉,送到那男人的嘴里,左手却已伸到对面,放在那男人捏酒杯的右手上,轻轻地摩挲起来。带着嗲气地说:“他干爹,女儿快出嫁了,你这次从广东给孩子带回了啥礼物?”
  男人反手抓住那女人的手,顺手牵羊把女人扯进自己的怀抱,右手在女人的脸上拧了一把,举起酒杯混了一口,得意地说:“急什么?不就是一台彩电吗?明天咱们就到毫州去买。”
  “别来逗我。你有钱吗?”
  提到钱,男人更来精神,抖抖身板,神气十足地说:“实话告诉你吧,这次我做了一宗大买卖,从南方进了一批抢手货,只需这批货脱手了,我就要发了,别说是买彩电,我正打算带你到海南去逛逛。”
  “那是什么买卖,这么来钱。”
  “这是秘密,现在还不能告诉你。”
  女人没有再追问,两人又是一阵欢谑。这一夜,女人没有离开那男人。
  第二天一大早,那男人和女人坐上短途客车来到毫州城选购彩电。
  毫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此地以盛产古井贡酒闻名遐迩,是连接河南和安徽的交通要道,自古是一座军事重镇。每天毫州城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少。
  那中年男女都刻意打扮了一番。男女都穿一身西服,面料是在当地盛行的化纤布,脚穿白色国产旅游鞋。走在街上,两个人手挽着手,卿卿我我,俨然一对相孺以沫的老夫妻。
  他们走进毫州市最大的百货大楼,径直走到家电柜台。这几年,我国市场商品极大地丰富起来,物资的流通速度也伴随人的流通在加快。在毫州这样的山区城市的柜台里也摆着大城市所有的商品牌号。在这里,市民的潜在购买力实在无法估量。29英寸画王和先锋落地音响照样有人问津。据调查,市民的月均收入只有400元左右,显然,有这样的购买力,市民必定还有一份不确切的隐形收入。
  这对男女在仔细地挑选着彩电,营业员小姐耐心地引导客人。这时,也正在一旁挑选彩电的一名青年男子主动找那中年男子搭起讪来:“这彩电不错,看样子大哥是作买卖发了大财吧?”
  那中年男子见有人主动搭话,马上回了一句:“哎,闺女要出嫁了,准备买台彩电送给她作嫁妆。你也是来买彩电的?”
  那青年男子应道:“朋友的儿子要结婚,我正想着是买一台彩电还是买台音响送给他家作贺喜。正想找人谋划谋划,正巧碰上了大哥,您看到底买什么好?”
  那中年男子一边回答,一边上下打量着青年人:“看来老弟是作大买卖的,财大气粗,这事真难为了大哥。”
  “那就不好意思。”
  中年男子突然反问道:“听口音,老弟不是本地人,何方发财?”
  青年人显得很谦虚地回答:“老兄确实眼力不凡,我叫程立,家住长春,原在一家银行干出纳员,因犯了事,就出来混饭吃。想必老兄就是本地人吧。”
  中年人见青年人是外地人,眼睛立马亮堂起来,特别来精神,在外地人面前他就是地主了,仿佛就有了一种主人翁的身份。对外地人显得有些趾高气扬。先来一番自我介绍:“我叫孔敬文,家就在本市,特别善交东南西北的知己。今天,我们能在毫州相识,确实是有缘份。东北人豪爽,仗义,我就喜欢结交这样的朋友。现在,我们就算是朋友啦,只要老弟不嫌弃老哥,中午我请客,就算为朋友接风洗尘。”
  孔敬文确实有一股子中原人的义气,这几年,走南闯北跑买卖,脑子也活络了,在各地都结交了不少的朋友。他作生意诚信一条: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因此,在听到青年人程立的自我介绍后,就已将信将疑,把他看成了朋友。特别是程立曾有“犯事”的经历,孔敬文更把他引为江湖知己了。
  挑选了一个小时的彩电,却没有相中一款,反倒是结识了一位东北朋友。最后边说边聊,离开了百货大楼。
  程立实在不愿让这位刚认识的大哥破费,执意要自己请客,为认识老哥这样的朋友去干一杯。两人一边走一边还在争执。程立越是提出要自己掏钱请客,孔敬文的脸越是挂不住,故作嗔怒,非要作东道主不可。程立执拗不过,只得随了孔敬文的意。
  三人挑选了一家叫“四季香”的饭馆,找了一间雅座。房间不大,却很干净。孔敬文面朝房门入座,右边是程立,左边是那中年妇女。
  请客自然少不了烟酒。东北人和中原人都有同样的禀性,嗜酒如命,这餐喝的必然是当地的名酒古井贡酒。三杯二盏下肚,程立和孔敬文才感到身体有些微微发热。话匣子也慢慢地拉开了。程立试探性地问孔敬文:“眼下,老哥做的哪路买卖?”
  “黑白两道,什么来钱就作什么,你呢?”
  程上回答:“这几年生意大不如以前好做,老弟主要是到南方进些货,然后倒腾到北方。赚些小钱。”
  “主要有哪些货?”
  “不瞒您说,不管什么路子,只要来钱,什么都倒。汽车,录相机,衣物都倒过。”
  “你就不怕失手。”
  “怕,谁不害怕。折进去弄不好还会要掉脑袋。现在也顾不了这么多。不是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程立,整个一个亡命徒的角色。孔敬文面对这位青年人感觉自己做的是一份小生意,不足提起,故意想差开话题。程上谈兴正在兴头上,岂肯就此打住。
  “敢问老哥眼下做什么买卖?”
  “都是一些小本经营,不好意思说,见笑。”
  “都是朋友啦,还把我当外人看。”
  “你别误会,没有这个意思、”孔敬文说完膘了左边那女人一眼。女人没有搭理他的求援目光。自顾自地埋头吃菜。她对两个男人的谈话不感兴趣。
  “老哥生意上要有什么困难,老弟一定帮忙。东北人说话从不骗人。”
  程立用东北人的人格在作担保。
  孔敬文扫视了四周,见房间里就他们三人,这才神色紧张地从怀里拿出一张50元面额的人民币递给程立,神秘地说;“这买卖怎么样?”
  程立故作无知地样子。“老哥别拿钱来逗我啦。”
  孔敬文指着票面上的水印处,“再仔细看看。”
  “啊,这钱怎么不一样?”程立惊讶起来。
  “不瞒你说,这钱是假的。”孔敬文警觉起来。
  “原来老哥指的就是假钱买卖。这东西怎么卖出去。”程上继续追问。
  “这好办,这东西广东那边有的是,在那里按1比10就可以买到从国外进来的假钱。然后再按1比5或1比4的价批发给别人,稳赚六成。”
  “会有人要吗?”
  孔敬文连忙点点头。“要的人多啦。从国外运进来的质量就是好,老百姓用肉眼根本就发现不了。把它拿到人多的集市去花,很快就能脱手。前一阵子,我们老板从广东进了十万元的货,我们就帮他在毫州附近全部花完了。那一次,光老板一人就赚进了二三万元。我们只是一些跑腿送货的。那一次,我也分到50O0块钱。这买卖实在容易做。”
  “世上还有这样的买卖,多亏老哥的指点。看来,我也应该改改路子了,干脆跟着老哥做这种买卖算了。”听了孔敬文的话,程上很是惊讶了一阵子。
  旁边的女人这才明白了孔敬文昨天说要做的大买卖是什么了。也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
  这四轮到孔敬文得意的时候了。在酒精的刺激下,孔敬文的嘴是没遮没拦的;“听老板讲,最近他又从广东运回来十几万元的货,正招呼我们四处寻找买主。如果老弟想做这宗买卖,我可以成全你。”
  程立也是趁着酒兴,随口胡诌,“听老哥说来,这种买卖确实值得一做。这样吧,看在朋友的情份上,请你转告老板,就说他手中的货,我程立按1比5全包了。”
  孔敬文的脑瓜子迅速转动,他并没有喝醉。假如按1比5成交20万元货,孔敬文可以抽头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这其中的8000元钱就该归他了。这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相当于当地机关干部一年的工资收入。孔敬文立刻感到心花怒放,自觉自己慧眼识才,没有枉交这位朋友。
  “老弟想什么时候成交?”孔敬文有些急不可耐。切不可让煮熟的鸭子给飞了。
  “我能先见见你们老板吗?”
  “这恐怕不行。江湖规矩,老弟想必也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