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的黑洞

第31章


小姑娘年仅16岁。家在川西一贫困的山区。为了让弟弟能继续上学,邓秀楠初中毕业后,自动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只身来到成都打工。在周家,邓秀捕每天负责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周时华虽家财万贯,但对保姆却特别的苛刻。每月的工钱只有100多元。平时,周时华对社会公益也是漠不关心,宁可花上万把元钱狂饮一餐,也不肯捐一点钱救助失学儿童和周围有困难的人。有时,连他的妻子也看不惯他的吝啬,骂他是“小气鬼”。邓秀楠为了弟弟上学时能一次交清那几百元的学费,曾找周时华商量,要周时华先预支半年的工钱,好寄回家供弟弟上学。周时华以为是保姆在想法骗他的钱,就断然拒绝了这一请求。
  由于没有钱交清学费,邓秀桶的弟弟只得辍学。不久,弟弟因思念上学的心情太迫切,便在自家屋前的小树上上吊自杀了。邓秀楠闻讯这一消息,万念俱焚。弟弟是他家唯一的希望。也是她出门打工赚钱的唯一目的所在。弟弟死后,邓秀楠常常责备自己没有能力救助自己的弟弟上学,转而也迁怒到“小气”的周时华身上。小姑娘难以排泄心中的愤怒,一气之下,铤而走险,作出了报复周时华——也是报复社会的举动。邓秀楠趁周时华夫妇上班时机。搜遍了所有橱柜,终于在周时华妻子的卧室里找出了周时华密藏的1O万元巨款。邓秀楠没有卷款外逃,而是用打火火点着了现钞,故意只烧掉一半,企图以此来报复周时华,以解心头之恨。
  邓秀楠烧完巨款后,非常冷静地打扫完现场,借口看望一位朋友,趁机逃出了成都,坐上一列开往大西北的列车,直到乌鲁木齐。到乌鲁木齐后,邓秀楠给周时华寄出了早已写好的书信,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罗局长看完保姆的来信后,仔细讯问了有关保姆的一些情况。周时华夫妇都热情主动地回答了询问。例行完公事,罗局长一行回到分局。
  ●精心设计害自己
  罗局长刚到办公室坐下,周时华也随即赶到。周时华见办公室没有第三者,连忙凑近前来,从衣袋中掏出一条金项链放在罗局长的办公桌的抽屉里,低声说:“这次家里发生的事情,三番五次地辛苦你,很不好意思,这是我们全家表示的一点谢意。事情就这样了结算了,就当我倒了一次大霉。你看,那些钱麻烦你退还给我算了。”
  从亲自接管这宗大案起,罗局长对周时华的一些表现感觉很是反常。特别是周时华前后对巨款的态度判若两人。真不知道这胡芦里装的是什么药。罗局长也是比较了解周时华的。此人是小气得出了名,可这回怎么对十万元巨款被损却一点都不动心呢?越想疑虑越多,罗局长正准备查个水落石出。周时华提出要取回残损的巨款,罗局长没有马上同意,委婉地拒绝了这一要求。“你明天来拿吧,钱已存入档案柜了。不在我手上。”
  罗局长婉言谢绝了周时华递上来的金项链,并把他送到了分局大门外。
  送走周时华,罗局长回到办公室叫来两个民警,打开纸包仔细地检查残损的人民币。这一看不要紧,仔细一看立马就看出了破绽。每一张100元钞票上没有水印。当时在周时华家勘查现场时,竟一时疏忽了对主要物证的检查,这实在是一起重大的失误。
  罗局长立即通知刑警快速出动,传唤周时华。
  周时华离开公安分局还不到一个小时,又被“请”了回来,周时华不是坐在局长办公室和老朋友聊天了,而是坐在刑警队
  的审讯室里接受法律的审问。
  在铁的事实面前,周时华只得老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1994年8月,周时华在一朋友家的赌桌上认识了一位东北来的老板。此人自称姓王,家住在大连市,开口说话时却带着浓重的江浙口音。王某自诩自己是作钢材生意的,有办法从俄罗斯进口钢材。这次来成都主要是考察西南地区的钢材市场。
  周时华一听王某能弄到钢材,便主动与人家套近乎。赌友们也都很推崇这位“钢材大王”。在牌桌上时不时故意输给王某。好让他高兴。不想,这位王某却是一只铁公鸡,一毛不拔。赌友们送给他的几十万元现款,竟不见有一点表示。后来,牌主专门找机会给王某暗示了成都牌桌上的规矩,王某这才有所醒悟。在赌友们离去时,王某给每人封了一个红包,里面装有一万元现款。实际上红包里面装的仅只有600O元是真钞,其余都是假钞。
  第一个发现红包里的“秘密”的赌友是周时华。周时华没有立刻当众揭穿王某的骗局,而是马上找到王某私下抖露了他的老底。王某见“把戏”露了馅,不得不向周时华承认自己手头有大量的假钞。提起伪钞,周时华就想到了那群老实巴交的民工。
  在周时华统领下的建筑队共有IOO多号人,都是他从非法劳务市场招收的来自六个省份的农村打工仔。周时华给民工发工资的方式都是采取等工程全部完成后一次性支付。在平时,每月只付给打工仔用于购买洗衣粉、香烟等必需品的零用钱。这些钱仅占工资的很小部分。周时华在见到伪钞时,忽然心生一计,琢磨起了马上就要支付民工们的10万元血汗钱来了。到9月份时,这期工程就可全部完成,待农民工到时欢天喜地揣着厚厚的一叠票子回到家乡时,谁会想到自己辛苦大半年换来的却是一堆废纸。周时华这条毒汁比毒蝎还要毒过10倍。
  周时华找到了王某,按1比11的比例换回了1O万元的假币。周时华把假币用报纸包好后藏在他老婆的衣柜里。万万没想到,假币还没有派上用场,就被保姆付之一炬。冥冥之中,老天保佑了那帮民工躲过了这场劫难。
  不久,流窜作案的王某在成都被缉获。据供认,王某本是福建的一农民,半年前,通过海外走私,购进了1OO多万元台湾版假币。在这半年时间,王某携带假币云游四方,致使这批假币四处流散,王某从中获取暴利8万多元。
  周时华发觉假币被烧毁后竟敢向公安机关报案,目的是为了利用保姆外逃的机会,搅乱视线,以假乱真,企图以此来拖延民工的工钱,直至全部侵吞。案发后,周时华虚虚实实,掩掩藏藏,精心导演,目的也就是为转移公安人员的注意力,最终将民工得不到工钱的愤怒迁移到公安或保姆身上,从中渔利。周时华的每一步计策实在是狠毒至极。
  心狠手黑的周时华机关算尽,最终却使自己身陷囹圄。
  第八章 正本清源话真币
  ◎回溯人民币史迹
  我国的货币是人民币。它是在炮火声中诞生,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统一和形成的。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协会就已经建立了银行和信用社,并发行自己的货币。如湖南平民银行于1927年发行的临时兑换券,湖北黄岗县的“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通券”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全国各地都开创了自己的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了支持战争,发展生产,各苏维埃政府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如1928年海丰劳动银行的银票。1929年江西东古平民银行的钞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银元及铜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货币全部采取独立发行的原则,由根据地内自己的银行发行钞票,只允许根据地内的钞票流通。因此,那时的货币币制极不统一。在当时,各根据地被分割被包围的情况下,货币的统一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根据地货币有:陕甘宁边币(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币(晋察冀边区)、西北农民币(晋绥边区)、北海币(山东解放区)、中州币(中原解放区)、南方币(华南解放区)、东北币(东北解放区)等等。
  从1947年秋天开始,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进攻,各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同时也出现了物质的交流和经济往来。但因各解放区的货币不统一,比价不固定,给开展经济贸易带来很大的困难。人民解放军转入全线出击后,各兵团开始协同作战。国货币的不统一,给后勤供应带来了十分不便。各新解放区,恢复生产,扶植工商,安定百姓生活等方面工作都需要解决人民币统一的问题。因此统一货币,整顿金融秩序,是当时新生的人民政权经济工作中的一项特别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1947年12月2日,董必武向党中央发电,建议中央批准成立中央银行,发行统一的货币。
  12月18日中央回电,批示:“目前建立统一的银行是否有点过早,进行准备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银行名称,可以用中国人民银行。”
  董必武接到回电后,立即着手组建中国人民银行的筹备工作。
  不久,在董必武、南汉宸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宣告成立。参加的成员主要是从晋察冀边区银行和晋冀鲁豫的冀南银行抽调的干部,如何松亭、武博山、孙及民、石雷、秦炎等,解放后,这批同志都成为新中国金融战线的领导骨干。
  为了统一全国的货币,首先从统一各解放区的货币开始。在邻近或连接解放区之间,把几种不同的通货实行固定比价流通,或实行混合流通,或以一种通货为主,然后逐步合并统一。如1948年1月,西北解放区停止了陕甘宁边区币的发行,而以西北农民币作为西北解放区的主要货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