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战术学

第8章


三是“避之于易,邀之于险”。这是战国时期步兵战斗的特色。车战时代是避之于险,步战时代是“避之于易,邀之于险”,偏偏要在险阻地形作战,凭借、利用地形以胜敌。四是弓弩为表,戟盾为里。
步兵冲锋时,车骑为辅,置于两侧或阵后。车战时代弓手除甲士外,步卒均配在第五名,放在一伍之最后,战国步兵阵中,弓与弩一律配置阵表,即每阵接敌之前行,甚至单用弓弩手置于阵前,提高步战的威慑力、远距离杀伤力。须车骑配合步战时,车骑一分为三,置于步兵阵左右后,以为冲锋之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大都强调进攻,就是防御也往往强调变守为攻,所以变守为攻是战国时防卫战法之一,再就是深沟高垒,这是从城邑的防御功能和险阻地形所具备的优势受到启发而产生的战法。在平原地带,无险阻无城塞之处,则构筑工事,深挖沟,高筑垒,类似于城池、城墙,进攻一方往往难以攻击。如果沟垒很好,只要坚营不出,攻者无可奈何。三是据险而守。造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所以,“据险”在战国时是双方都力图争夺的,车战则都力求远离险地。城邑最早期为贵族聚居地,也是一座防守要塞。后来一座城邑为一方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那些深沟高垒的坚城,冷兵器时代,在战车而前,的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自有城邑,便有攻城邑之举。然而,直至春秋末,直接攻取城邑鲜有成功者。故孙于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进攻城邑是用兵的下策。势必交兵,也应邀之于野,尽可能避免耗力太大而又收效甚微的攻城。但是战国时大小城邑星罗棋布,要夺取政权,城邑的争夺便不可避免。步兵的发展,战具的完备,为城邑攻守战术提供了发展机遇,使战国的攻城守城战术发展到一个成熟阶段,其基本方法延用于整个拎兵器时代,直到热兵器淘状拎兵器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攻城战斗首选的战法还是诱敌出城或乘敌出城时设伏邀击,将敌歼于城外,趁城空虚时攻城。其次是围而困之,断绝城内与外界联系,甚至截断水源等。此法往往旷日持久,双方皆疲。当敌坚守城池,挑之不出,而粮草又不足以供围困之所需时,直接攻城就成为必须。其主要方法有:筑土山以临城,古称之为距,堙、高临;攻城门;挖洞毁城以及上述战挂的互相配合使用等。与攻城之法相对应+守城方法也有几种。首先,要争取救援之兵,以便里应外台将攻城之敌歼于城外。其次,在敌人大军开进时,预于城外4里修筑工事壁垒,列旗帜,设伏兵。垒上多用大弩,城内百步置一突门,设有行马,勇锐士卒隐伏其中。敌人骤至,使部分轻卒合战而佯走,退至城下,每百步设置的突门内勇锐士卒推门而出疾战,预先埋伏于四里之地的伏兵疾击其后,使敌“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不失为一种好的守城战术。迫不得已,退守城内,采取与攻城相应的守城术。
战国时,步兵的指挥通信一如车兵。虽车步分开了,三军统帅依然在指挥车上号令。主要号令工具泛称为金鼓铃旗,主要是金鼓旗,战斗指挥的核心工具是金鼓。军中通信工具还有阴符与暗语,这是古代常用的秘密通信方法。至于烽磁,则是运用广泛的侦察预警方法,也是一种通信方式。战国时步兵战斗保障靠辎重车。车战时代,其战斗保障是一辆守车物资保障一辆攻车需要。步战时,攻车单列出去,但步兵的保障依然由辎重车担任。这时战斗保障之辎重车亦集中起来统一保障。侦察、警戒等战斗保障,在战国时有斥候(即远处的侦察兵,斥候有不少以骑兵充当)、间谍、烽燧、驿传。宿营亦设警戒、斥候。
总而言之,战国时期兵器有很大发展,冷兵器时代的主要兵器,战国已具备,且相当精良,步兵编成的伍法有了新的标准,注意了士卒的选练。武器配制有了新的原则,弓弩已被置于前锋,极有效地提高了步兵的战斗力。阵法更灵活,能适应多种地形,“邀之于险、邀之于厄”成为步兵有特色的战术原则,无论野战还是城邑之战,攻守战术几臻完善,指挥通讯技术配套,战术思想异常活跃,奠定了步兵战术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发达民族和地区的情形也相仿。这一时期进入世界军事史的著名大战,除中国古代战争外,有亚述战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撤战争、留克特拉会战、亚历山大东侵、布匿战争等。这些战争都表现出冷兵器时代的高水平,无论是平原野战还是攻城夺塞,都有精良的战具和成熟的方法。亚述军无论野战与攻城,都是精锐的,歼强敢于城外然后攻城是通用方法,将士兵编为轻装(无甲弓箭手、投石手、使用藤盾)士兵和重装士兵(披金属铠甲、执金属盾牌的枪手),以步兵为主,组成密集方阵,以骑兵和战车作冲阵之用。
希波战争中,希腊步兵占据有利地形,主力分置两翼,当波斯军依仗兵力优势取中央突破时,希军突然从两翼以长枪密集方阵发动凌厉攻势,波斯军抵挡不住。留克特拉会战时,斯巴达军排成传统的纵深12列方阵,把强兵置右翼,战线长,希腊军名将埃.自米农达采取斜切战斗队形,抛弃了滑正面平分兵力的战法,把强大突击力量置左翼,排成纵深50列的密集队形,又以次要兵力排成8列纵深的方阵。结果埃帕米农达的强大突击力量插入斯巳达军阵,在次要兵阵和骑兵配合下,战胜了斯巴达,埃帕米农达灵活运用战法,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们此时12列纵深的方阵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横阵、直阵,而埃帕米农达的斜阵,相当于中国古代的锐阵。这一时期,关于阵法的灵活变化是曲尽其妙的。亚历山大东侵,马其顿联军(公元前331年)从埃厦出发的高加米拉之战,步、车、骑配合及布阵都很有水平。中国是世界军事科学的重要发源地。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中国出现了专门性的军事著作《令典》和《军志》。其中记载了参加战争的人数、编制和作战队形,规定了军队的战斗使用原则。步卒是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的,这些著作自然包含了步卒,反映了步卒的战术理论。公元前6世纪,步兵作为独立兵种出现于战场,至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军事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伟大的军事理论专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经典之作。孙子兵法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战术理论成熟的标志。孙子兵法产生于车战发展的鼎盛时期,它所揭示的战争和战斗的本质规律,所阐述的战术思想和战斗原则,不仅是从长期的车战、步战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也是指导步兵战斗的战术理论和战斗原则。孙子兵法对步卒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把“士卒孰练”看作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对步卒的战术内容和要求有明确的规定。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军事条令《司马法》。《司马法》成书于战国初期,在《司马法?严位篇》中,严格规定了甲士和步卒在战斗中的单兵动作、战斗队形以及在找斗中各种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措施,《司马法》是一部简明扼要的车兵、步兵战斗条令,其成书时间比欧洲早5~8个世纪。战国时期,军事学术思想活跃,军事思想园地一派繁荣。《昊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墨于?城守》、《六韬》都成书于战国。这几部书都论及步兵的战斗方法和原则。
二、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战斗: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中国处于秦汉至宋元时期。此前,冷兵器在质的方面已发展成熟,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有所改进,但步兵武器没有出现多少质的变化。火药虽在唐代中期被发明,并在宋代用于军事,但由于制造业水平的制约,还未形成换代型武器,也未能在拎兵器中占多大比重,仅作为配合冷兵器使用的燃烧型、喷射火焰型初级火器,不足以对战术产生大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为步兵战斗发展的缓进期。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大起义,继之而来的是楚汉战争,著名的作战不少。步兵的战法、陴法、车步骑的联合运用,与战国无多大楚别,只是车兵地位进一步下降。
三国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军事家不少,这时的兵阵多为有一定纵深的横式、纵式兵阵。三国时,出现丁弩车、抛石机,步兵的进攻威力更大了。魏晋时,指南车、记里鼓车(自动计里程之车)使行军更有方向性、准确性。此时,战车除新式弩车外,原来意义上的战车只作为辎重车出现,不作为攻击车了,骑兵大有发展,是配合步兵冲锋陷阵的强大力量。
这一时期,世界军事史上的法萨罗之战,沿袭的也是三线横排队形,步兵有投石机和弓弩手,在骑兵配合下作战。取胜原则靠避实击虚。隋唐时征战不休,国力强大,兵力自然强大。步兵装备进一步精良,头盔坚硬起来,戈戟这些武器逐渐被淘汰,刺击兵器枪得到大发展,但还不足以引起战术上的变革,火药在唐代中期被发明,至唐末用于军事,但只是燃烧型,未带来兵器的根本改进。攻城和野战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完善。
宋朝国力不振,宋、辽、西夏、金、元五大军队逐鹿中原,最终元军以其金戈铁马席卷全冒,并横扫亚敢广大地区,震惊世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