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战术学

第9章


这是骑兵战术登峰造程的时代,而步兵在这一时期艰难前行。火器的日渐成熟正在向步兵战术挑战,但又不足以改变步兵战术。
北宋时,燃烧性火器己演进为爆炸性火器,如霹雳球、霹雳炮,但多为石制、纸制。南宋时,出现了最初的竹制管形火枪,但属于喷射火焰型,称为突火枪。公元1221年金兵攻蕲州(湖北蕲春)曾用发石机发射“震天雷”,是为金属制的火药炮,后人称为铁火炮。
公元1332年(元代至顺三年)制造出了铜火铳,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金属管型火器,比欧洲的火铳早半个世纪。这时的步兵方阵前列除弓弩外,有时加上这些初级火器,与弓弩配合使用,放后即隐入步兵阵中,且数量有限。至此,这些火器还只是辅助性兵器,其作用仅仅为提高攻击效率,对其战斗队形、战斗方式影响不大。因为占主导地位的兵器依然是玲兵器,弓弩仍占统治地位,刀、抢、剑、矛、盾仍为最常规武器。在这漫长的一千六百年中,人们祖述孙子兵法,运用以小方阵为基本战斗队形、大阵阵形灵活多变、冷兵器长短互配的使用原则,力求将战术理论恰当地运用于作战实际。战术史表明,在武器与作战人员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战术不会有质的变化,其胜负决定于指挥员的正确运用与否。
这一时期,在罗马,在日耳曼,步兵正一步步走向衰落。恩格斯在谈到中世纪步兵时说,至十世纪末,“骑兵成了欧洲各地真正决定会战结局的唯一兵种;而步兵虽然人数在各国军队中都比骑兵多得多,但不过是装备低劣,几乎谁也不想好好地加以组织的一群乌合之众而已。封遗时的骑士,全身披挂甲胄,居第一列;装备轻些的侍从兵居第二列,马弓手殿后,这样队形的骑兵是战场的主力兵种。步兵在这一时期多用于警备、勤务、城守。
这一时期,步兵战术现论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各种兵书里。曹操首注孙子兵法,诸葛亮也写了《兵法》、《将苑》诸篇,后来或托名、或编辑、或自撰的兵书不少,大多散失,现存下来的兵书,其中著名的有《三咯》、《太白阴经》、《虎钤经》、《李卫公问对》、《守城录》。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基本思想,许多著作包古了战术学的内容,蕴舍了步兵战术理论。在欧洲,早期战术理论主要反映在军事历史著作中,这些战术理论制胜的原则和方法,也都包含了步兵战斗的原则和战法,蕴含了步兵战术学理论。
三、公元14世纪至19世纪的战斗:
明代是火器发展较快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从中国获得火药术,逐步用于战争。西欧于l4世纪即得到火药术,凭借先进的工业生产力,制出了火炮、火枪。经过三百多年,才出现了适合装备全体步兵的枪。到十八世纪初,装有刺刀的燧发枪才把长矛最终从步兵的装备中排挤出去。而在中国,这一过程更长,明、清时代是冷热兵器共存的时代,是热兵器走向兴盛而冷兵器逐步衰亡的时代。对于步兵来说,既是武器装备的转型期,也是战术的转型期,明代火器有所发展,火箭、发贡、子母炮、大窝蜂、飞天喷筒等共一百余种,但多为燃烧型、喷射型火器,爆炸、射击型少。其威力大的射击型枪炮,是西方工业发达时创造的枪炮被中国人发现而仿造的。鸟镜与佛郎机神炮均属此类。南宋时的突火枪已具有鸟铳雏形,后仿外夷火枪制成鸟铳。明代正德末年,白沙巡检何儒见西班牙、葡萄牙的船舶到广东,装有大臾炮,便谓之“佛郎机炮”。因时谓古西班牙葡萄牙为佛郎机国。何儒得其制后,便仿制了佛郎机炮,亦称“大将军”炮,言其威力大。鸟铳与佛郎机装备部队后,步兵战斗力和战术开始发生变化。戚继光步兵营2699人,装备1080杆,清代绿营兵装备40%~50%,成为步兵威力最大的武器,置箭器之首。接敌时,首先放铳,其次弓弩,再次短兵相接。而鸟铳手必须线性队形,置于阵前,改变了五伍步兵方阵的配置。
此前弓弩是线性队形,现增了鸟铳,步兵阵就可化大为小,由密的大方阵向小群而分散的队形过渡,五人十人便可为一战斗单位。因为鸟铣最易将敌阵打散,这时以灵活而众多的小兵阵迎战,效果更好。戚继光的鸳鸯阵,十人即可。不仅步兵,骑兵部队也装上鸟铳,久已不用的战车,在明代复活了,但不是依原样复活,是作为火炮车而复活。这时的车兵营亦装备鸟铳,车载佛郎机炮。戚继光的车营编炮车128辆,备佛郎机炮256门,其余兵车17辆。这些所谓车营兵,实为炮兵,由步兵而来。因此,明清之际的阵法是线性队形与方阵并存,但线性队形血来禽多,小型方阵愈来愈多地与线性队形进行组合。
在世界战争史上,处于这个时期的“胡斯战争”、“君士坦丁堡围攻战”和“三十年战争”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战术特点。15世纪捷克民族反对德国封建主及天主教势力入侵,也是以步兵为主力,有乘车步兵,骑兵、轻型炮兵,久已不用的战车被用来载兵、构工事、扎营,火炮、步兵都在战车工事内,与明代兴起的战车有某些相似。至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采用的是中央为步兵方阵,两翼为骑兵方阵。瑞典的古斯塔夫统率4.7万人,火炮100门,首次运用线式战术,以火炮火枪的线式战术,远距离打退敌方冲击,步兵、骑兵为方阵实施进攻,将线式队形与方阵结合起来使用。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后,15世纪出现了炮身和火药室一体铸造,有炮架,有瞄准器的青铜炮,用铁弹代替石弹和铅弹。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前装滑膛枪。15世纪出现了火绳枪。17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燧发枪,提高了射速。18世纪采用弯曲枪托代替直枪托,大大提高了战斗效能。19世纪,枪炮的身管都由滑膛改为线膛,增大了射程,提高了射速和精度,弹丸由球形实心弹发展为有弹头、发射药和预压底火的定装式枪弹炮弹,出现了击针式枪炮。19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手摇式连续装填射击的“加特林机枪”。1883年,美国人马克辛发明了利用火药燃气促动的机枪,开刨了枪炮自动装弹的历史,此后,不同结构的机枪、自动步枪、冲锋枪相继问世。
电报、电话的发明并用于军事,大大提高了指挥效能。铁路的大量铺设为步兵运输提供了快捷的途径和方式。炮兵逐步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兵种,与步兵协同作战。
由于鸟统继而步枪的出现,线性队形逐步取代了方阵,燧发枪排挤了拎兵器。随着枪炮的日益精良,线性队形也不能“整齐”地前进,必须运动式、跳跃式地前进,这样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使用线膛枪进行准确射击,以散开队形与英军战斗,创造了散兵线战术。而在全部步枪火器的大规模野战中,光有散兵线和线式队形显然不行,后面必须有强大的纵队继而冲阵,才能在对方的横线阵地上冲开缺口。拿破仑一世采取了纵队与散兵结合的队列。然而,随着武器的精良化,射击精确度的提高,任何密集的纵队都被打散,于是小散群、跑步跃进的方式成为步兵进攻运动的主要方式。可惜,由于经济的政治的原因,中国军队装备先进的热兵器总是滞后于西方,直到1840年西方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样务掘才力主“师夷长技以制夷”,创立洋务学堂,先后创办了一批技术学堂和军事指挥学堂。其中天津武各学堂于1885年由李鸿章创办,为第一所新型步兵学校。洋务派引进洋枪、洋炮、洋教缘,帮助训练军队。至19世纪末,步兵由冷兵器时代的战术转变到火器步枪时代的战术的过程,基本完成,20世纪初,成熟的步枪在军队中一统天下。
这一时期反映步兵战术理论的兵书,主要集中在明代。16世纪中叶,中国名将戚继光全面研究新型火器,[奇・书・网]利用新型火器创造了新型的步兵营,并总结了使用火器作战和训练的经验,写下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兵书。戚继光不仅把火器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发展到更高水平,而且创造了步兵营使用新型枪炮同冷兵器相结合以及各营种进行协同作战的新战法。他所创立的步兵战术理论,是对步兵战术学的重大发展。明代火器发达,兵书众多,还有《兵经》、《兵镜》、《阵纪》、《投笔肤谈》、《百战奇略》、《救命书》、《草庐经略》、《登坛必究》、《金汤借筹》、《江南经略》、《征异录》、《武备志》、《武经总要》等。
在这众多的兵书中,也都总结了火器用于战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战斗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步兵战术理论。这一时期,步兵战术理论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反映在条令、教令及其他研究战斗的军事理论著作中。很多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也都揭示了战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较系统的战术理论,其中包含有揭示步兵战斗发展规律的重要的先进思想和战斗原则。尤其是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各个不同侧面研究和论述了一系列战术原则。
恩格斯对步兵作了专门研究和系统论述。
四、20世纪的战斗:
20世纪是极不寻常的世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