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问所有人

第19章


  一生都穷困潦倒的美国剧作家海莲·汉芙女士那时候住在纽约,只能买到“要么昂贵,要么邋遢”的书。一天她偶然地看到了一则旧书店的广告,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那家书店写去了一封信……缘分就是这样来的。一开始只是在谈业务,回信的是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德尔,他非常礼貌,也很尽责,为他书店的越洋客户找到了好几本需要的书。海莲·汉芙欣喜之余也表现得够调皮,当对方第一次在信中称她为“夫人”时,她特别强调:“我希望在你们那边,‘夫人’跟我们这边指的是两码事。”她的确机灵又不乏幽默感,而且好善乐施——她给书店寄去好几次火腿和鸡蛋,尽管自己也不怎么好过——因此马上得到了弗兰克·德尔和全体书店员工的好感。那时候英国人日子特别难过,连丝袜都是奢侈品,让海莲·汉芙这个美国人都不得不在信中责怪一下美国政府只顾着照顾战后的日本和德国而忘记一直以来帮助他们的盟友。
  书店的人也很淳朴而可爱,真性情,乐观豁达——至少在他们给海莲·汉芙的信中是这样,也可能是英国人惯有的礼仪。不管怎么说,那些书店的员工包括弗兰克·德尔的妻子、女儿,还有刺绣的老太太,给我的印象有点类似我听说的新中国刚解放那一阵不用关门就能踏实睡觉的中国人——我们的父辈。是否苦难让人更加善良?这些形象统统作为两位主角的交往背景,长时间地为事情最后的哀怨气氛预热。
  看过没几封信之后,我不再关注书中提到的作家和那些书籍珍本,而是在看“人情”。这时候信里面书籍的买卖看上去更像是附带的功能(的确如此,书店经理已经不再将这些信按照书店的制度存档了),海莲在信中经常提到生活中的困难和喜悦,甚至对弗兰克·德尔这样写道:“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即便是拘谨的英国绅士,也不再吝啬嘘寒问暖之词——为海莲在生活中的顺利和不幸而表现的喜怒哀乐。弗兰克·德尔的妻子最后不得不对海莲承认她对他们通信的妒嫉,当然是在弗兰克死后。
  尽管那封带有讣告性质的信是由从未与海莲有过联系的书店秘书所写,弗兰克的死却实在是所有通信和本书的高潮。通信二十年一直互相期待的海莲的英国之行从未实践,因而两人从未相见,尤其是前一封信弗兰克还表示“手脚还灵光”……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去体恤海莲拿到信时的心境……书中没有给我们描绘出来,我却已经激动了。
  这是爱书人和售书者双方的传奇,也是双方的幸运。说它是传奇是因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不光是通信手段的更新,还有人情的日渐稀缺。译者陈建铭先生在自序中就已经提到,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那种人情魔力不是快捷的即时聊天工具和电子邮件可以替代的。那个因为等待而美好的时代已经远去,而且一旦失去便永不再来;说是双方的幸运不光是说双方能处于那个时代,也是指遇到了如此友善和知心的人。当然还有第三方的幸运——我们能通过幸运得到《查令十字街84号》这样的书籍,在夜晚翻看,通过想象出那些事情的具体情景聊以自慰。
77.微博营销真有那么好?
  Q 黑色药瓶问相关人士
  为什么那么多出版社和作者的官方微博要做“转发评论即可获赠书籍”这样的荒唐事?你送给人家了,人家还会去买你的书么?
  A 某做过类似活动不肯透露姓名的作者答黑色药瓶
  “转发评论即可获赠书籍”的说法肯定是不切实际的,没有出版社和作者敢于做这样的活动。一般都是抽奖嘛。所谓抽奖,一百个转发,可能送出去一本呀,小笨笨。但也许一千个人看到了呢。这就是宣传吧。
  猫是《圣经》里面唯一没有提到的家养动物,为什么?
  实在对不起,没问到《圣经》作者。
78.好照片的真谛在哪儿?
  Q 按什么问摄影工作者
  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但这个爱好,说到底有些心虚,我不知道方向在哪儿。能不能简单告诉我:1.摄影这门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哪儿?2.简单告诉我,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
  (编者注:因为要简单回答,怕回答者太简单,回答方向又不能满足你的欲求,所以我们问了四个摄影师。)
  A 摄影师马良答
  我觉得很多人对艺术(包括摄影)最大的误解就是把它和体育竞技等同了,认为一定有最好的某一类作品,某一个人。其实一定不是,就像你永远无法断言谁是最伟大的人。
  艺术语言如此丰富,摄影方式五花八门,有无数动人的作品,不同的作者感动着不同的观众。所以也想说你别困惑,你的作品一定有人会喜欢的。而好的作品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动人,可以打动更多的人心,让感同身受的人因这作品说出了他无法言说的话,而心存欢喜。
  摄影师coca答
  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好照片不在画面有多美,是画面传达的内容信息。
  摄影师月亮答
  最高境界我也不知道,我的理解,相机是时间的停格器,(摄影是)抓住流逝的时间里的每个值得回忆的瞬间,(好照片)是若干年后你看到这张照片会微笑的。
  摄影师陆杰答
  1.源于思想。犹如画家作画之前,常常成竹在胸,然后才挥毫泼墨一样。2.一手向传统,一手向生活。
  
  Q 线条线条问书法家
  平时看到写字好的人都非常羡慕,可是听说写字好跟书法又不是一回事。我看过不少书法家的作品,作为门外汉,实在不懂。我知道古代书法更是博大精深……但门道在哪儿我很迷糊啊。请问搞书法的朋友,书法和书法家以及书法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者告诉我一些书法八卦也可以的,哈哈,增加见识。
  A 书法研究员牛大伦答线条线条
  职业书法家这个称呼,其实在今天才有效,古代也有以书法闻名的人,但跟写字的关系不大的。王羲之是将军,颜真卿是鲁国公,赵孟頫和成吉思汗在一个帐篷里睡过觉的,董其昌入阁拜过相。书法家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会玩两笔的王公贵戚的历史,跟小老百姓没啥关系。
  其实古代中国,只要读两天书,人人写得好字,盖一笔好字乃功名利禄的敲门砖,第一道门槛,好比你要去澳门赌博大杀四方,先要办港澳通行证。董其昌当年科举考试,那个时候他还是个穷书生,第一名的文章,给了第二名的分数,就是字不好,所以他后来才苦练书法。要说技巧熟练,再伟大的书法家也不如账房先生熟练。大书法家都是大官,每天要批公文啊,见皇上啊,审案子啊,还要管着让三姨太和四姨太不打架,写字的时间和蹲茅厕的时间差不多长。账房先生不一样,那是种在椅子上的,头顶上一根房梁,房梁上挂根绳子,绳子一头拴一个铜钱,一头绑一段墨,随写随磨,写完了一拽铜钱,墨就吊在半空中,省去了擦拭的时间。所以世间只有两种字,写的和印的一样,一种是宫廷大内的档案,皇上今天吃什么呀,跟谁睡觉呀,用了哪一个马桶,这都是翰林院的低等文职人员抄写,写得不规矩要掉脑袋,还有一种就是账房先生的账本,训练量实在太大,想不规矩都不行。
  老法训练童生,考秀才的基本功就是要写仿,摹、仿两字一个意思,对着强光把前人的字迹照着描下来。邢补生先生说,他们山西有个老秀才,示范过一个绝技,找几十张薄纸,写同一个字,叠起来对阳光一照,居然像一个字一样,笔画没有一点偏移的地方,《阅微草堂笔记》里也有类似记载,就是写仿的功力了。明清两朝,凡是通过科举考上的官,这个功夫都是少不了的,因此字难看不到哪里去,加上人地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大,想不做名书家都很困难了。
  根据出土的文物考证,老早,比如说汉朝唐朝,寻常写字用的毛笔,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太一样,短锋,锐利,细巧,近似我们今天用的圆珠笔,因为那个时候印刷术还没成型,文章典籍都靠手抄,手抄是按字算钱,抄慢了要饿死的是不是,那就得又好又快,笔当然要做得精致实用。纸张也不一样,都是不化的,上过胶水涂过蜡,光滑无比,这纸张的书写效率最高,刷刷就得了一篇。米芾告诉皇上,说臣书刷字,意思是我的书法是刷出来的,读者诸君可以想象他写字的速度。
  我们今天看到的生宣纸,长锋羊毫大楷笔,都是明朝清朝,那些王公贵族,写了一辈子科举字,内行叫馆阁,烦死了,有了叛逆之心,才特地弄出来玩的,好比天天大鱼大肉吃腻了,弄点绿叶子菜洗洗肠胃。清朝一个包世臣,后继者还有一个写不来字的康有为,号召写北派,学石碑,都是写多了馆阁弄出来的闲事儿。不想今天所谓职业书法家,拿了人家的馊叶子当人参,本质上是穷措大,肉腥气很少闻到的那种啊。每次见到傻瓜老师要学龄前的孩子铺着生宣纸临欧体,笔者就伤心,欧体是这么写的么,中国文字,这是怎么了。
  今天因为电脑昌盛,连笔者这篇编排书法的刻薄文章,也是靠电脑打的,惭愧。因为不练字,已经不妨碍升官发财,所以写不好字,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缺陷,顶多升官了,在背后给人戳脊梁骨,这兔崽子还做领导呢,一笔烂字,狗爪挠出来一样,我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