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没有能力过我不想过的生活

第14章


不管你买不买东西,圣诞老人都会发给你一粒漂亮的水果硬糖。
年关将至,也许你是个本地年轻人,大学毕业,拜金融危机所赐,只能在快餐店打工,搁置梦想;也许你家有父母一辈,被工厂辞退,排着队去失业救助中心,维持一家开销。无论这一年过得如何,圣诞节还是要过的,买礼物或许不会如往年那么豪迈,但在加泰罗尼亚街头走着走着,哪怕只是被华丽如剧院的橱窗吸引,进入商城逛一圈,吃一粒圣诞老人的水果糖,甜味总能淡去生活的苦涩。
夜渐渐深了,星光闪耀,英国人百货即将打烊。赶地铁的时候,我看见一家三口,爸爸妈妈牵着小男孩,就站在橱窗前,音乐是手风琴版的圣诞歌,男孩盯着华丽的“小剧院”,眼睛发着光,不肯离开,而爸爸妈妈也不催促,一同静静欣赏。
这样的时刻,坐在空荡荡的末班地铁车厢里,我似乎觉察到《蒂凡尼的早餐》里,赫本说的这段话的意味:
“每当我心绪不宁的时候,我便会去蒂凡尼,那儿会让我立即安心下来,它是那么的宁静和高贵,那儿不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
写给城市的情书
社会学家朱克英说:“城市,就是一个陌生人可能在此相遇的居民聚集地。”理查德·桑内特在《公共人的衰弱》也曾写过,“城市”(city)和“文明”(civility)有着相同的词根,“文明是以对待陌生人的方式对待他人,并在这种社会距离之上打造出一种社会纽带。城市是陌生人最有可能相遇的人类聚落址”。
热爱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外乎是因为城市所带来的无穷可能性——乡村小镇,往往彼此认识,交际圈紧密相连。
而在城市,我们唱起“只爱陌生人”,从零建构自己的生活。直到厌倦,换另一座城市,重新来过。伤透了心的人,任性地不再振作也罢,至少还能卷起行囊,远走他城。
城市,令人兴奋,却也因为“生活”二字,令人心安。
在那里,你曾深深爱过,曾被狠狠伤害过,曾无法直视过,曾辉煌骄傲过。换到一个新城市,一切清零,江湖往事不再谈论,不再有令你牵肠挂肚等待的人,不再有令你突然沉默的风景。你又重生了,换一个灵魂,做全新的自己。
写给城市的情书,关于回忆,关于冒险,无关旅行。一首随时沉入do re mi的练习曲。
原来,我们走进一座城市,就是走进一种渴望的生活。
阅读/今天开始,做一个性感的人
今天开始,做一个性感的人
1.
昨晚做了一个阅读理由的调查,超过550人参加。结果是,欢迎来到全新的读书时代——再也没有人摆出英勇就义的姿势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没有人抛头颅、洒热血,把“读书改变命运”视为真理。
现在的我们之所以读书,不过是为了做一个性感的人。
2.
故事先从“不读书的读书时代”开始。
开学在即,每到这时都人心惶惶,寒假作业已不能再拖,有多少人曾在KTV入戏地唱“天亮说晚安”,就有多少人此刻蓬头垢面地在凄凉的小灯下看着天一点点亮了。
小区门口,有家煎饼果子摊生意火爆。那女人红扑扑的脸蛋,扎条马尾,小小的个子,如果不是有个小男孩坐在三轮车前看书,谁都猜不到她的年纪。男孩和她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红扑扑的脸蛋,正低头捧着本书在看。旁人啃着煎饼围过来,纷纷惊叹:爱读书,懂事,有出息!
有老先生问他,在看什么书?
他抬起头来,无奈地说,老师布置要读的课外书,一直忘记看,来不及了。
群众静默了,作鸟兽散。
我表弟最近倒是爱上看书了。之前的二十多年人生,任凭家里和学校如何威逼利诱,他都誓死拒绝读书,及格万岁。我常觉得他这样能成为革命分子或摇滚歌手,是不屈不挠做自己的典范。听闻如此巨大的改变,所有亲戚耸动起来。原来——表弟恋爱了,那个长发飘飘、笑容可爱的女孩让他多读书。
读书的时候不爱读书,这不怪我们。“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本好过年。”除此之外,如巡回演唱会赶场一般奔赴各大补习班,静下心来看小说如做贼一般,还被认为不务正业。古诗词背诵,没那心情去欣赏,如和尚念经,长大后碰到诗,巴普洛夫条件反射,有不自觉的厌恶,追女生再也无人写诗。到了能正大光明赏析文章的时候,后面往往是做不完的阅读题,连作者本人都没答对几道,惊讶发现原来自己心机如此之重,隐藏在一字一句之中,恨没有被皇上招入后宫,否则定有作为。
看书这件事,用一句现代小学生的口头禅说就是:再也不会爱了。
3.
奇怪,我们读书的时候,没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就稀里糊涂坐在那里捧起书来。大部分人是直到离开学校才在摸爬滚打中找到读书的理由。
在调查里随机选出几条理由来。
杜左龙说:“‘你就是想得太多,可书读得太少。’一句话完爆我,就开始看书了。晚了点,路还长着。”邓凯元的理由直白,阅读是“为了让女孩子能愿意和我说话”。徐飞更简单:“让学妹觉得我有文化。”
杨林觉得读书是为了“至少有个和大家交流的资本嘛……说不定能提升自己呢!”景冬冬犀利,阅读是因为“我喜欢安静,讨厌他们说的年轻人需要旅游、K歌、不停地激动”。苏遇安则非常实用主义,读书理由很多,“最近的原因是为了加快新陈代谢,进而减掉过节长的肉”。宋霆更实在,读书是因为“我在蹲坑”。
周得蒉目光长远:“我阅读,是因为穷。知识穷,钱财寡。”宋文静阅读是因为“想遇见些一样热爱阅读的人”。贾湉觉得,“我阅读,是因为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李祖根不谋而合:“我阅读,是因为我贫瘠。”
在李京宸看来,读书能“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去面对那些未知的艰难”。李菲通过读书,“对世界分析得更清晰,扎根在现实中换个看世界的角度,发现更多可以更好去生活的心灵方式”。何盼盼读书,是因为可以做到“不盲从,要独立”。
邹琳的回答很有诗意:“让灵魂没有一丝白发。”
对,世上有一件事叫读书,它能让你人气爆棚,桃花不断,做事高效,不容易被忽悠,瘦身同时又能敛财,不因如厕的落单而无聊,花几十元书钱就能坐拥世界,精神独立,有成为传奇的潜质,并且还能永远十八岁。
因为读书,所以成为一个性感的人,被别人喜欢,同时也成为越来越喜欢的自己。
4.
为什么说读书后,人会变得性感?
先要理清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才是性感呢?这是一个被娱乐圈用烂的词语,好像配得上用“性感”二字的,不是被拉低水准,只要丰胸肥臀并且布料很少,就能上头版头条——“新一代性感女神(男神)”;就是被拔高到令人绝望,非得是梁朝伟、金城武、王力宏这般既有才又有杀死人眼神的靓仔。
其实“性感”不是专卖店,而是一家超市,一排排货架上摆着不同种类的“性感”。“读书的性感”和糖盐大米放在一起,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
前段时间,我们对“做一个有趣的人”趋之若鹜,要幽默,要洒脱,要自由,要去看祖国大好河山,条件好点的更要去体验下“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可这未必人人都能做到,即便遇到个有趣的人,作为一个“生活和马路一样平坦无聊”、终日活在老板压榨和一堆生活负担下的小职员,远远看着就行,无法想象鸡同鸭讲的场面。
可是性感,却属于任何状态的任何人。有趣的人都差不多,可性感千差万别,总有特定的那一种会深深吸引你,让你不自觉想靠近,并因为它的存在而庆幸世界其实没那么粗糙。
这种所谓人人都可以拥有的、由读书产生的性感,它不能言说,而是一种整体的感觉,包围在某个特定的人身上。那个人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其人生不可预测,本人了若指掌而对外人而言是朦胧的神秘;那个人的知识成为坚不可摧的底气,那股魅力甚至达到了垄断的力量,无需声辩却能获得认同;那个人举手投足每一件小事做得恰到好处,个性是他/她的香水,你常会觉得“对,that is so him/her”。
相比“有趣”,性感可以是慵懒无聊的性感、窝囊却有道理的性感、才华洋溢的性感……You name it.(你说了算)总有一款适合你。这样的性感,让你越来越成为喜欢的自己,也吸引到那些你所喜欢的人。
昨天和做公关的朋友聊到工作。小职员忙得愁眉苦脸,一个月拿到的工资可能还比不上模特一天拍几张甜蜜笑容的照片,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无奈自己生来没有这张饭票,长腿、大胸、会笑的眼睛,在身上都装反了。
幸好性感这件事是天赋人权,在书所创造的平行宇宙里,我们千军万马,横扫天下。
5.
这样说来,其实读书能使人性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同样的,读书本身也绝非了不起的事。
有本挺有意思的书,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写的《为什么读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