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没有能力过我不想过的生活

第15章


书名看起来挺严肃无聊的,但号称是一本“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肯这样讽刺自己,不妨一读。
夏尔在书里写了70个读书的理由,都特别稀奇古怪,譬如读书是因为知道读书不会改变我们,譬如是为了不令逝者长眠而读书,譬如是为了把半本书读完而读,又譬如读书是为了……
学术为什么不性感,是因为它缺少“人”的那一面,在追求严谨和有意义的同时不免省去了不该说的话。掀起学术的地毯,里面藏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夏尔的这本书,肯定就是其中之一。
读书专家谈读书,告诉你该怎么读书,怎么读得快,怎么写书评,却没有人从根本上告诉你为什么要读书。即便涉及到这点,大部分专家不是理所当然地引用几句名言作罢,便是传教士般将读书说成件能拯救国家、普度众生上天堂的伟大之事。
夏尔不同,他直白幽默并且言语犀利,刻薄得刚刚好。承认读书该有的好处,但同时也撕去那一层知识分子的高贵伪装,讽刺装模作样的人。
“人们是出于对生活的反抗才读书。生活是做工低劣的产品。我们不断地在生活中碰到一些无用之人。生活充满了重复。生活的景致没完没了。假使生活向出版社的编辑毛遂自荐,那么它会被拒之门外。”虽说如此,“读书几乎从未让我们有何改变……即使读过拉辛的作品,坏蛋依然是坏蛋。与之前没有教养的坏蛋相比,他只会成为被文学装饰过的坏蛋。”
他引用康德的原话:“阅读一本有趣的书与锻炼身体一样有益于健康。”我们听惯了这些,左耳进右耳出,于是他又用自己的经验来补充:“对读物的尝试如同试鞋。我们不应该觉得这本或那本不适合我们是因为我们配不上它,有些读物其实配不上我们。”
“成功地读完一本书,如同一次完美的性行为一般少见,有益并且给人留下一个圆满的回忆。读者与读物同床共枕。”
6.
有句话,我特别喜欢:“我们读书之所以有读书的样子——也就是低头安静地专注于书页——是因为这种与书本之间的促膝交谈会把那些喜欢生气的人排除在外。”
看书的理由未必那么高尚,就是不想被人欺负呗。
年轻时候太容易被忽悠了,经常会被一句话所鼓舞,热血沸腾,一旦两个不同指向的“真理”对撞时,往往会迷失。而读书能教会人思考,提供工具,甚至带你坐上直升机离开自己栖息的树,见到整片森林。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不是真理。世界很大,有时看到了其他的可能性,所以必须放弃当初的选择。那时候的选择范围小,可现在站在十字路口,视野之内,我找到了一条更好的路,为什么不去尝试呢?对原先的选择也根本不需遗憾,甚至应满怀感激,正因为走过那段路,我才能看见这个十字路口。所有经历过的一切,缺一不可地造就了此刻的自己。
要不要考研?要不要休学?要不要辞职?要不要离开家乡出去闯荡?要不要去旅行?要就去做,做了觉得“坑爹”了,那就换条路走。但必须做过那些错事,你才是现在喜欢的自己。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不是真理。一堆心烦事,如果我不思考,吃饱了就睡,明天醒来,那堆事情原封不动地还在那里,还和我说“早上好”。熬日子熬惯了,是刹不住的,于是越活越被动,今天要干什么全部由别人决定,惆怅起来就只能喊:“没办法啊!”然后低头继续熬日子。不思考不行动,就算睡到明年也不是新的一天。与其这样,不得不做的事情,就找到理由心平气和地接受;可以不做的事情,快刀斩乱麻一个转身。这样,不等明天,下一秒就是第二人生。
高考太痛苦怎么办?单词背得昏天黑地还没记得几个怎么办?男友对前度念念不忘怎么办?丈夫家暴怎么办?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有什么选择,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不管别人的眼光,但凡经过思考的,都是当时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只要跨出第一步,离成功就不远了。”
不是真理。那些告诉我这是真理的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背景我没有。我眼馋他们的成功轻而易举,可也想到如果换作是我,即使有那样的背景,我自身条件不够,也许到一半就哭着要放弃。他们的荣耀给我,估计我就飞上天,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他们的委屈给我,我十有八九会去自杀。
自卑到想报复社会怎么办?“成功毒药”坑了自己半辈子怎么办?别人笑我没勇气跨出第一步怎么办?当你动机足够,跨出第一步是自然而然的事,没想着飞黄腾达、一夕成名,只是喜欢做那件事就去做了。
7.
读书真的让人性感吗?似乎又不全是。望一眼四周,总能找到那么几个讨厌的“读书人”。他们高傲,自认为懂了宇宙一切奥秘,把走过跟前的我们视为“二等公民”。这些人,往往是书没读几本,知道的东西颠过来倒过去当真理诉说。这离性感差远了,是比核辐射还恐怖的气场。
真正读书的人,读得越多越谦卑,对世界越宽容。因为他们发现语言是需要被轻视的,任何事,一旦用语言表述出来,都低了一等。老子最终只说,道,是说不出来的,大音希声。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无知,因为我们连认识自己都没做到。
在远古,没有文字,通过游吟诗人传唱,文明得以延续。至今许多民族,甚至在中国东北还有个少数民族,他们没有文字。从人类学角度,如果说有文字的人更高级,那便和殖民时代白人自以为高等,掠夺并奴役有色人种无差别。没有文字,不阅读,不代表他们比我们愚笨。
所以,读书,只是因为我们识字罢了。
一个不看书的人,偶然看到篇文章,记住了里面几句话,吸收了作者的思想,于是自己写了篇文章,把记得的话原封不动地写出来,又或者记不全,便换了几个词。那样的重复劳动,在不看书的人日志里可以窥探一二。
真正看书的人,总能记得某句话来自某本书。当他在表述一个观点时,引用的论据是在脑海里自发出现的。读得越多,越是不写,原因何在?因为发现自己要说的,某个作家早曾写过。
毕竟前人说得太多。
8.
性感是天赋人权,读书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按照夏尔的说法,即使“读书令沉睡千年的木乃伊唱歌,我们也并非因为这个才读书。我们不是为了书而读书,而是为了自己而读书。读者是最自私的人”。
我们读书,可以有千百万种理由,但最终和许多事一样,不过是为了做一个性感的人——被别人喜欢,同时也成为越来越喜欢的自己。
也许我也美丽
我想给你介绍一个朋友。
玛赞。她出生在伊朗,对,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女人出门必须用黑纱包住头发,穿长衣长裤不得露出一丝皮肤,手指不得涂抹指甲油,更别提在脸上化妆,在街上不得与丈夫之外的男人同行,一旦被抓轻则鞭打重则死刑。
大学时画人体,起初模特是裹得严严实实的女人,不久后大家对人体依然一窍不通,倒是布料上的褶皱画得炉火纯青。校长觉得不行,就找了一个穿着衣服的男人当模特。可玛赞在聚精会神画画时,一个督学走进教室,骂道:“你为什么看着这个男人?这是违反道德准则的!”并给出让人哭笑不得的解决方法——画男人的时候只许看一旁边的门。
甚至有天下课后,为了赶去看牙医,裹得严实的玛赞追赶一辆巴士,警察抓住她,原因是——“你跑的时候屁股在动,非常不雅”。
在这种高压独裁的恐怖统治下,女人往往成为没有思想的生育工具。玛赞明白,“当一个人感到害怕时,就失去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恐惧使我们麻木。”
这样的环境下,她却一直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二十一岁结婚,过了几年,她发现彼此生活态度南辕北辙,不再爱丈夫了,决定离婚。先去找同龄好友,对方警告说:“我姐姐离婚后,肉贩子、糕点师傅、面包店老板、香烟贩子,甚至连叫花子都想和她睡觉。只要离婚了就意味着你已经不是个圣洁的女人,不再有资格拒绝任何男人。所以,只要你的生活不是地狱,就别离开你的丈夫,而且周围每个人都会对你评头论足。”
她迷惑了,哭着找到了外婆。外婆听后不以为然:“这就是你所说的可怕的事情?”原来,外婆在五十五年前就离过婚,当时没人敢离婚,但外婆对自己说:“我独自生活要比跟那个大草包在一起幸福得多。”
玛赞依然犹豫:“可是……”外婆打断她,说:“没有什么‘可是’。第一次婚姻是第二次婚姻的预演,既然你哭得那么伤心,说明你还爱着他。慢慢来,好好考虑,到你确实不再留恋的那一天,你就离开他!就像一颗牙齿坏了,就得把它拔掉。”
玛赞和丈夫提出离婚后,又找到了爸妈,说出这消息后,没想到爸爸说:“我早就料到了。”妈妈生气地埋怨:“你早就料到了,当初却苦口婆心劝了我一星期同意这门婚事?”爸爸回答:“是啊,但如果她不结婚,就永远不会知道他们俩不合适——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经历。”并且接着说,“我们的革命使我们倒退了五十年,需要好几代人才能演变过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