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没有能力过我不想过的生活

第16章


生命只有一次,你有责任把它过得丰富精彩。”
这一个故事,是漫画书《我在伊朗长大》的最后一章。接下去玛赞一个人回到欧洲又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只见到现在给《纽约人》和《纽约时报》发表作品的插画家。回顾这一本350页的书,看着玛赞从一个小女孩一点点长大,你会哭,会笑,会无奈,也会释然。
人活着,注定如履薄冰。看玛赞的成长,你无法羡慕起来,因为当生活以它原本面目展露时,一切都是有根有据有苦才有甜的。玛赞见到了前线归来失去手脚的童年好友,起初她怕尴尬,但两人见面后却立刻说起了过去好笑的事,好友更是说了一个炸得四分五裂的男人的笑话。玛赞回家时,心想:“我懂得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当灾难还能承受时,我们才会自怨自艾,一旦超越了这个限度,忍受无法忍受的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一笑置之。”
我们和玛赞成长的环境完全不同,但丝毫不影响阅读这本书的乐趣。在一幅幅漫画里,你看到的,就是一个关于女孩成长的故事,她可能是你,或者你身边任何一个女孩。她约会时用自己的生活费买单;她相信男女平等,所以偷偷试过站着小便;她曾好奇地问外婆怎么做到有大胸部;她喜欢派对、喜欢跳舞,在墙上贴明星的海报;她自卑于相貌,怀疑男友的漂亮好朋友;尤其是,她坚持直言直语,哪怕这让她总是被学校开除、被房东赶走,但她从不后悔,这让她保留了最完整的独立人格。
有时,你未必来自一个如此开明的家庭,但也无需责怪。父母所处的环境背景造就了他们的性格,他们只是一个领路人;而成长时,阅读又会扮演成哥哥姐姐的角色,他们打开了一扇门,让你见到其他的可能性。你不能强求自己的父亲与《美丽人生》那位父亲一样,在集中营里依然保持笑容,但你也见到了原来还能这样。好几年前《佐贺的超级阿妈》非常流行,也让你的心宽了许多,在阅读过后,至少,对于自己的孩子,你会暗暗发誓,我也要做那么酷的爸妈。
另外,若是在将来,你的孩子提出些令你目瞪口呆的决定,先别愤怒或下判断,也许在你身上,也有这样的影子。玛赞这样的性格,她的家人功不可没。
最近常被提到“人只能活一次”的概念。收到一封明信片,上面手写着马良的一句话:“做自己喜欢的自己,我们都只有一次机会而已。”而《一个一个人》里,作者写道:“各有各的选择,人生只有一次,因此谁也不知道正确答案究竟是什么。”在玛赞的书里,父亲告诉她:“我们的革命使我们倒退了五十年,需要好几代人才能演变过来。生命只有一次,你有责任把它过得丰富精彩。”
最近有新闻,荷兰要找志愿者做一趟飞去火星有去无回的旅行。起初因为那“有去无回”四个字觉着好笑,现在见到“人生只能活一次”,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并负责让它精彩,因为有去无回啊!
玛赞的故事,并不是纯文字意义上的小说,却也非一般的漫画。它会让你一边傻笑,又一边皱眉,同时温暖释然。
耳机里,薛凯琪细腻地唱:“也许我也美丽,值得一个奇迹。”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负责把它活得精彩。后来的我们,成为了一个个better me,美丽得像是奇迹。
陈文茜,谢谢你
小时候被训教,选择朋友很重要,若是交错了,一辈子走上歪路。选择偶像,似乎也如此吧!如果喜欢一个青春艺人,那就跟着一起整容,为了年华流逝自杀。我深感幸运,找到了陈文茜。
是不是事实如此,越是喜欢一个作家就越是想把他所有的书都买下,从最稚嫩的第一本,到最近预售新出炉的,从杂志专栏到访谈,甚至与其他作者一起的合集。看完其中一本书,如醍醐灌顶,无限共鸣,好似谈了一场心满意足、高潮迭起的恋爱,于是乎,想着要把他所有的书都读完,再谨慎地写下一篇书评来,想要比任何人都了解得全面具体,也抱着对方能看到的希望,一定要写得惊天动地。
可是,越到读完的时候,就越是不肯提笔了。因为爱得太深,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怕太多人爱上,宁可私自珍藏。
对我来说,陈文茜绝对是这样的作者。刚开始在广州工作,房租交完,吃饭都有困难,还是在网上买了她以前的台版书。那是人生为买书最疯狂的一次了,要知道在大学时代,即便是教科书都舍不得买,不是借来阅读,就是到图书馆啃。
第一次知道陈文茜,是在最初几期《康熙来了》,当时并无多大感慨,尚无缘分,只觉这个女人非常有气势。大学接近毕业,渐渐对政治产生兴趣,看过《文茜看世界》之后,疯狂搜寻她的各类访谈,依稀知道了她是怎样的人。拉近和她距离的,还是在西班牙经历了经济衰退,不得求解,看着男友以及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想知道为何。
陈文茜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对于未来的向往。曾经和许多莫名其妙的青少年一样,吼着“到了二十岁就要死掉,以后太老了、太丑了”,可是看见陈文茜,现在已经五十五岁,比我母亲大些,却依然风姿绰约。是知识让她更性感,经历让她更从容,这是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无法辩驳和偷走的。原来,性感可以是这样的。
李敖说她是全台湾最聪明的女人,也赞扬“陈文茜文采也是妙天下的”,她的文采就是“精、灵、鬼、怪”。另外,她的知识面广博,无论是看她的节目或者是《文茜的百年驿站》,从家人的历史,谈到宇宙上的狗,还能非常精彩地采访Lady Gaga。我喜欢这样的女人,迷恋这样的智慧。
她的智慧不使她高傲,幽默得可爱。生日当天,她会发短信给送礼的朋友们:“我比玉婆婆整小了二十六岁,却比苏珊大婶又大了六岁。说老不老,说小不小。不过别嘲笑我,据统计,福岛五十壮士平均年龄五十三岁。请向我们伟大的五十三岁人类致敬!福岛壮士文茜笔。”
印象最深的,是她在书里写日本的海啸,她可以和你深入浅出谈论海啸的造成、历史,同时又写出这样的文字:“岩手县一名父亲开着车猛加油门逃,浪追着他;儿子就在他身后载着媳妇与小孩。浪更快了,父亲没有时间回头,只能拼命地往前冲。等一切平静,他刚好看到儿子的车,被卷到黑浊浊的浪涛中。他看不到儿子的身影,只望见一闪一闪的车灯,像一个儿子向父亲遗憾地告别。”
这样小细节的一段文字,无论看多少遍,都令人动容。
我不喜欢看八卦杂志,因为那些都是被第三方有选择性书写的,所以对一个作者或者歌星甚至陌生人,我只相信他们自己说的,或者只是看作品。对陈文茜的了解,我一遍一遍看她接受访谈节目,看她的书。
她与母亲就似张爱玲与母亲的不和,留学时回家,从来不把行李拆包,因为知道三天内必定会吵架。
大学毕业,在台湾得到一份不错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接下去辞职,小小年纪就在《中国时报》担任主编。家里不支持,每吃一口肉,每夹一道菜,母亲就讽刺:“不是说钱不重要吗?这些肉和菜哪里来?”人的性格,从小就看到大了,陈文茜那时候就是现在惊世骇俗的陈文茜了。第二天,妈妈上班,她找来搬运公司,收拾个人物品,上山住了将近半年,断绝母女关系。
母亲找来,看见她住在山上十平方米的小屋子,说,从政毁了一生的外公,不希望她也如此。陈文茜出国读书,回来后还是从政了,并且是穿着粉色套装和短裙啊!
想到了《生活在别处》笼中鸟的讨论,如果是真正的鸟儿,她是决然要飞出去的啊!在书写乔布斯的时候,陈文茜评论:“他没有用过‘创伤’两个字,创伤只属于凡人,属于拒绝超越自我的人,属于不为自己人生负责、频找借口的人。”这句话,让我想起1946年,胡适在北大演讲,说:“为什么我要你们独立,而不说自由呢?自由是对外面的束缚而言,不受外面势力的限制与压迫。而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不能独立,仍然是做奴隶。”最后他说:“善未易明,理未易察。”
行动派,从来不会说那句“我变成这样都是你害的”。从不出发的人,永远有借口;而出发的人,他们没说什么,只是一直在朝着目标往前走。
喜欢一个人,甚至称其为偶像,就是在某一种认可的生活态度里站队。我想,对我而言,陈文茜就是一种所向往的人生。知识不断在更新,五十岁也可以是更好、更可爱、更性感的二十岁。不惧怕任何的年纪,因为总会越来越厚实的。当有了知识,可以大胆地、有底气地惊世骇俗。
后旅行时代
《生命的清单》是40篇有趣的、不相关联的小文章合集。每一篇都用文字假设了个模型,在那模型下进行耐人寻味的“生命讨论”。若说活着就是一趟旅行,那么死后,则是“后旅行时代”。
在这里,剧透以及解读其中我最喜欢的五篇。
1.《朋友圈子》
来生的世界,你发现自己突然更受欢迎了,因为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以前认识的。这个世界很安全,也很美好,大家都喜欢你。可是时间久了,你觉得孤独。公园偌大,却只有你和三两好友,椅子是空的,池塘边没有陌生人,听不见别人欢乐的交谈,马路上没有拥挤的人群,医院里没有了排队等待救助的病人,车厢里没有了沙丁鱼罐头似的挤在回家路上的人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