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第105章


这是日本战时统制经济各种计划中的核心计划。但是,由于侵华战争的扩大化造成国际局势紧张,日本对外贸易大幅下降,与进口物资有关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一方面在国内加强各种统制政策,进行国家总动员;另一方面,迫使伪满与其共同实行战时经济体制,执行物动计划。1938年7月,在东京召开了日满经济联络会议,重点制定“日满一体”的物资与资金动员计划。在物资一体化方面,决定由伪满向日本供应煤、铁等重工业原料,日本向伪满供应其所需机械设备。1939年4月伪满开始正式实行物动计划。    
    这样,从1939年度开始,产业开发计划受到物动计划的很大限制,一方面日本要求伪满增大产业开发计划指标,以保证军需工业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由于欧战爆发,从德国进口设备受阻,加上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禁运,日本很难向伪满提供机械设备,产业开发计划处于两难境地。这一年度,只有钢材、盐、石棉的生产量超过既定指标,煤炭、电力虽然达到了指标的90%左右,但煤炭欠产的主要是抚顺等地的优质煤。其他如生铁生产指标只完成58%,钢锭是795%,硫铵是497%。    
    进入1940年执行计划的第四年,资金、物资、人力都呈现出更大的困难,伪满不得不从根本上改变计划,实行所谓“彻底重点主义”,倾注全力重点开发钢铁、煤炭、电力、非铁金属等产业,其他部门的计划不得不缩减或停止。实际上产业开发计划已经停止执行,而变为只是为了完成物动计划。即使这样,指标完成情况仍大幅下滑,生铁产量只达到五年计划指标的48%,物动计划的65%,煤炭分别为80%和87%。    
    1941年是执行计划的最后一年,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化和泥沼化,日本法西斯提出建立所谓“日满华经济圈”构想,把关内沦陷区经济绑在了日本侵略的战车上。1940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日满华经济建设要钢》,公然提出建立“以三国为一体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态势”。伪满政权也相应发表了《日满华经济建设联系要钢》,以示与日本协调一致,根据“日满华经济圈”构想,规定伪满“今后应特别谋求矿业及电气事业的划时期振兴,同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并且作为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基地,华北则向伪满提供煤炭和劳动力。在具体实施方案上,伪满确定将煤炭和粮食作为最优先发展产业,而且生产指标已经不是参照五年计划指标,而是以大大缩减的物动计划指标作为基数,但实际产量仍未完成。以重点产业煤炭为例,改定计划指标为3161万吨,实际产量是2415万吨。其他产业的实际产量更是大大低于所定指标。伪满最为缺乏的铜,计划指标是3971吨,实际产量只有538吨。至于日伪所期待的作为外汇来源的黄金,实际产量只有2761千克,仅为计划指标的7%。    
    纵观整个产业开发计划的实施,不仅没有实现“综合开发”的目标,而且转向后的“重点主义”目标也未能完成。最初标榜“现地筹措主义”的高调销声匿迹了,重又回到“原料满洲,成品日本”的老路上去了。《历史的毒瘾》,第178页。究其原因,是由于产业开发计划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即产业开发计划的目的在于全面掠夺东北的战略资源,来保证法西斯主义的战争需要。它是一个具有强制性、掠夺性和疯狂性等特征的法西斯主义的战争经济计划。    
    3.产业开发计划与伪满统制经济的变化    
    关东军在策划产业开发计划时就已经考虑到,要实现如此庞大的计划,就必须有资金、技术和良好的经营作保证。然而当时伪满的实际情况远远满足不了关东军的要求。伪满初期,关东军与满铁相勾结,采取一业一社的统制经济方式,由满铁垄断了伪满经济。日本财阀资本对东北的投入也大都是通过满铁的孔道实现的。但是,由于满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铁道事业上,使之固定化了。到策划产业开发计划时,满铁在资金上也遇到了很大困难。而且满铁也缺少开发重工业的技术,加上关东军早就有改组满铁的意图,因此,产业开发计划的担当者,只能从满铁以外去寻找。于是,关东军把目标瞄向了日本新兴财阀。其原因是新兴财阀所经营的事业大都是与军需生产相关的重化学工业,他们从战争中崛起成为暴发户,与军部的关系十分密切。    
    
第七部分:关东军与伪满经济所谓“三大国策”(3)
    1936年秋,在关东军和陆军省的策划下,召请日本新兴财阀代表津田信吾、鲇川义介、森矗昶、野口遵等来东北考察。其中日本产业株式会社(简称“日产”)的鲇川义介对“开发满洲”最为积极,在其所写的《满洲现地视察报告》中提出,利用东北的矿产资源,特别是作为重工业三大要素的煤、铁、轻金属资源,建立一个从地下开发到制造,从煤、铁等基础工业到汽车、飞机等制造业的综合开发的重工业体系。参见复旦大学编《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第256页。鲇川的意见受到关东军和军部中央的关注,认为鲇川是产业开发计划最合适的人选。    
    而后,关东军、陆军省,伪满与钻川进行秘密商讨,军部表示伪满目前实行产业统制方式(主要指一业一社)必要时可以改变。同意日产会社整体迁入东北。“七・七”事变爆发后,“军财抱合”更为紧密,10月19日,关东军最后决定了《满洲重工业确立要纲》,22日日本内阁会议原案通过。29日,日本和伪满发表联合公告,宣布由伪满和日产等投资设立经营“满洲国”重工业的国策会社,股份资本为45亿元,完全委托鲇川氏经营。12月,日本产业株式会社正式改称为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简称“满业”),成为伪满的特殊法人。    
    “满业”自成立伊始,就是以综合经营重工业为目的“国策会社”。它作为“国家”的代行机关,对钢铁、煤炭、轻金属以及其他与军需工业相关的重工业实行支配性投资和垄断性经营,并以综合开发方式将伪满若干重要企业纳入其麾下,使之与日本财阀资本融合,造成了日本垄断资本对伪满经济的进一步控制。同时,又通过伪满以持股方式控制了原属于满铁的昭和制钢所,满洲炭矿、满洲轻金属,同和自动车等会社,改变了原来满铁垄断伪满经济的局面,形成了满业和满铁垄断伪满的“双霸”新局面。而且,满业以综合经营形式,打破了原有“一业一社”的统制经济原则,表明关东军推行的统制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    
    此后,在新统制经济体制下,满业发展迅速。1941年时,已拥有子会社16家,名义资本达1567亿元。到1944年,满业直接投资会社26家,间接投资会社17家,总资本超过28亿元,比初建时增加了5倍以上。控制了东北煤炭业、钢铁冶炼业、轻金属业的80%左右,飞机和汽车制造业的100%。成为名副其实的重工业垄断大王。    
    鲇川义介显然野心勃勃,制订了经营投资30亿元的庞大计划,但是由于战争局势的发展,其引进外资计划终成画饼,而且所谓产业合理化计划也难以推行。经营混乱,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增产计划一再搁浅,梦寐以求的飞机与汽车工业难以确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满业不断扩大的综合性经营,同日伪推行的统制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但是,满业作为日本法西斯战争经济的工具,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设立满业进行产业结构和企业制度调整的同时,伪满还通过法律手段不断强化统制经济。1937年5月,伪满发布了《重要产业统制法》及相关法律,再次强调了“一业一社”的统制原则,对统制的形式、内容和范围做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该法规定的重要产业有兵器、飞机、汽车、液体燃料、轻金属、煤炭等21种。其特点是原来属于自由经营的纺织工业、制粉、制糖等产业也被列入重要产业。据此,伪满将企业分为三大类:一是作为国防上之紧要产业或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实行特殊或准特殊会社形式;二是上述之外适用于《重要产业统制法》的重要产业;三是不属于重要产业可以自由经营的产业。    
    《重要产业统制法》实施不久,日本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推行所谓“日满一体化”的战时统制经济体制,把伪满经济完全纳入到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战争经济轨道之中。以1938年2月伪满公布的《国家总动员法》为总纲,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实行全面统制。在外贸方面,1937年10月和12月,伪满修改和制定了《外汇管理法》和《贸易统制法》,以与日本颁布的《外汇管理及输出入品临时措施法》相配套。在金融方面,1938年9月发布了《临时资金统制法》,规定对5万元以上的贷款和会社的新设、增资等实行许可制。此前伪满于1937年6月修改了《产金收买法》,加强了对货币基础的统制。此外,1941年3月伪满还推出了共同融资制度,使普通银行与中央银行联系更为紧密,以加强金融统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