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

第35章


这也难不倒聪明的母亲,她同时准备了两套心理学、心理咨询方面的书,自己和女儿一人一套,并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给女儿讲课,周一孩子可以把书带到学校自学,周三母亲再利用休息时间赶到学校门口,跟沫思一起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并共同讨论,之后布置下次课的内容,让女儿先在学校预习,星期六回家再上课。 
  “高中学习也很紧张,我会给沫思留学习任务,她可能草草看两眼,然后我们就利用休息时间一起讨论再学一遍。后来她对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我们就这样一起学习了两本非常重要的书。” 
  在心理学的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实践。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接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案例:一个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的女孩,家长几次来访,都解决不了问题,“其实做心理咨询孩子不来一点用都没有,只跟家长说不行,可孩子说什么也不来。”这时候,母亲想到了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女儿,“我想起一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没有把目光集中在沫思身上,而是把沫思拽出来和我一起从事这项工作,表达爱心,学习心理学知识,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于是,母亲向心理咨询公司推荐了沫思,建议让女儿跟这个孩子接触,而此时的李沫思已经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孩子当时正上初中,属于青春期逆反心理非常强的那种,把很多社会问题看得非常黑暗,“那个孩子极具天赋,我接触过好多孩子,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她看过很多文学作品,非常想写书,沫思当时也有写书的想法——沫思的想法一直很多——但她一直没写。于是就帮她们俩联系,给她们一个见面的机会。” 
  俩人见面后,李沫思尝试着运用母亲教她的一些心理咨询技巧——建立共情、换位思考、倾听——跟对方沟通,最终取得了对方的信任,那个孩子把所有不让别人看的日记都拿给李沫思看。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小女孩终于走进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及时扭转了极端的情绪。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7)   
  通过这件事,李沫思了解到,有很多人跟她存在同样的困惑。同时,也使她对心理咨询行业有了新的认识。 
  “没人替我们成长” 
  通过参与个案咨询,李沫思对心理咨询工作产生了兴趣,“她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移过性的,是自然现象,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如果在这段时期受到某种伤害,则很有可能影响到此后的成长。”她还发现很多问题是出现在家长身上的,但家长本身并不知道,孩子也往往因为缺乏跟父母的沟通而引发某些心理问题。 
  听到、看到的案例多了,沫思产生了一个新想法,她跟母亲商量,想收集一些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请心理咨询师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些案例进行点评。这自然得到了母亲的支持,“然后沫思就开始收集,包括她接触的一些好朋友,她们高中生晚上一闭灯全讲爸爸妈妈,家长一般都不知道。”与此同时,李沫思还利用网络征集案例:“请你们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件,倾吐因他们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和烦恼,我要以不记名的方式编写出来告知天下父母。”沫思的呼吁得到了网友们积极的回应。 
  案例征集工作结束之后,李沫思从众多案例中挑选了40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整理,以孩子写给父母的信件的方式出现。随着案例收集整理工作的进行,沫思的心情由兴奋变成沉重,“当我展开一封封信件时,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这里,有的是三言两语,有的是长长的故事,有的是大声呼喊,有的是胆怯地诉说。每每看完一篇,我的心里就会产生隐隐的疼痛,我的眼里时常会噙着泪水,有的时候,甚至会忍不住伏案而泣,到完成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时,我已经遍体鳞伤。”在书的开篇,李沫思这样写道: 
  “她写完了以后,我和几个心理咨询师把信拿来,看这里反映了什么问题,青春期的什么问题,然后家长应该怎么做。”在点评案例的过程中,母亲看到了很多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过的错误,让她更加认识到了这本书的价值。 
  当所有的写作工作结束之后,李沫思为自己的心血之作取了一个酝酿已久的名字:《没人替我们成长》。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丁宝坤教授是这本书的序作者,当沫思拿着厚厚的书稿找到她时,她被书的名字深深打动了,“独立、自信、深刻而坦率,确实是孩子真实的声音。仔细想来,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家长,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都不可能代替孩子们的成长,无论我们的愿望多美好,期望多高,理性多伟大,路,还是要靠孩子们自己去行走。” 
  “独立、自信、坦率”,这何尝不是我们的主人公独特个性的写照。就这样,一本《没人替我们成长》出版了,用母亲的话说:“这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案例中所涉及的青春期的各种问题及心理咨询师的点评,使沫思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角色之间,她所遇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她从小就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 
  每个有活力的孩子都曾经梦想成为伟大的人物,李沫思也不例外,她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伟大的外交家,做世界公民。与很多人不同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它影响着李沫思人生中每一次重要的选择。 
  刚刚考入东北育才学校的时候,学校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决定哪些学生去日语特长班。日语特长班,顾名思义,就是把日语当作特长来学习,而其他科目仍然与其他班级相同并保持一样的进度。日语班学生的负担很重,而且进入日语特长班往往意味着要去日本留学而不能参加国内高考。考虑到学业的负担以及今后的发展,有些家长都想为孩子转班。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希望沫思报英语特长班,这一方面有利于高考,另一方面还可以强化英语,有利于将来去英语国家留学。但李沫思却坚持报日语特长班,她认为自己各方面基础比较好,有精力再学一门外语,一来能够向外交家的条件靠拢,二来增加了自己将来去名校留学的砝码。事实证明李沫思的选择是很有前瞻性的,此后她被耶鲁大学录取,也与她能够熟练掌握多门外语有着直接的关系。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8)   
  广泛的涉猎和外语的学习,拓宽了李沫思的视野,她从小就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象征美国光荣与梦想的世贸中心双子塔在全世界的注视中轰然倒塌。当时正读初中的李沫思和同学们一起,通过电视看到了那如好莱坞大片一般戏剧性的一幕,很多孩子发出兴奋的尖叫和呼喊,而她却悄悄地走出了教室,来到美国外教的办公室里,对外教说:“我对美国人遭遇这样的不幸感到非常难过。”听到沫思的话,美国老师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她说,作为一个美国人,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安全感。 
  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初中时代的李沫思能做出这样的反应,说明她从小就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 
  2003年,东北育才学校高三年级学生王丹叶被耶鲁大学录取,虽然别人并没很在意,但李沫思却记在了心上,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她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将来一定要上“耶鲁”。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日语特长班的学生可以选择转到高考班,参加国内高考,李沫思面临了人生中的又一次选择。是考国内名牌大学还是申请国外名校,究竟哪一条路更适合自己?母亲和女儿一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沫思爱好广泛,想像力强,有创新意识,语言能力强,有好的组织能力。国内名校录取以一张考卷定终身,沫思的优势无法完全体现出来。而美国大学的录取,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要考虑其他素质,大学鼓励个性发展,录取考虑班级的多样性,专业的选择是在选修多门课程之后,与指导教师商议决定”,这对于兴趣广泛、喜欢自由发展的李沫思来说无疑是非常适合的。 
  经过认真的考虑,李沫思决定留在日语班,申请国外大学。但是,如果申请不到奖学金,四年一百多万人民币的学习费用家里是很难承受的,要想出国读书,李沫思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这样的决定也许是孤注一掷的,但“耶鲁”是她的梦想,只要有希望,她就愿意去尝试。 
  备考国外大学的那段日子 
  目标确定之后,李沫思开始为自己制定计划并按步骤实施:上网查阅或邮寄资料,了解美国名校的录取要求及各个大学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准备标准化考试;创造机会和条件表现自己,为申请美国名校做准备;准备申请大学所需的材料。母亲说:“那一年是沫思进步最快的一年,是清点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一年。自己的目标,自己的选择,当然要自觉地付出辛苦和努力。” 
  在学校,李沫思抓住一切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2004年6月“中美高中生经济论坛”在育才学校召开,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李沫思以出色的英语语言能力在欢迎会上致欢迎词,并在经济论坛上做重要发言,还主持了文艺晚会并表演了长笛演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