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道

第29章


改变一个人的经济状况与提高一个人的素养比相对容易。如果运气好,穷人完全可以一夜间暴富。每年的彩票就造就了不少的百万富翁。但让一个没有品位的人脱胎换骨为翩翩绅士却绝非一夜间能办到的事情。别说一夜,有时候穷尽一生都不见得够。这是因为,文化的变化有很强的滞后性,经济变化远快于文化的变化。 
  最典型的莫过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富起来的一批人。靠倒卖商品先富起来的那批人由于普遍缺乏文化素养,一度有钱几乎和“恶俗”划了等号。诸如旅游鞋配西服,太阳镜不撕商标、领带打在毛衣外面等等,可谓笑话一箩筐。如果说这些现象被时间淹没,已了无痕迹,那么,那个年代留下的建筑所折射出的时代烙印是磨不掉的。不信你看看北京长安街上的建筑,上个世纪50年代甚至60年代的,今天看来仍不落伍,惟独80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的建筑格调不高。比如,央视大厦、民航大楼、交通部大楼等,这些建筑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大量用瓷砖,这种小人乍富的装饰手法被一位法国朋友讥讽为“巨型公厕”。二是别管风格是否合适,都要“戴帽”——-造一个中式的屋顶。这些建筑特点与旅游鞋配西服一样,一言以蔽之:缺乏品位。 
  文化素养也不能简单等同于知识。有钱不一定有品位,有知识同样不一定有品位。比如,在某些领域很有知识,甚至读到了博士,可举止言谈依旧粗俗的大有人在。文化素养说白了是一种综合素质,是性情长期陶冶出来的综合产品。古人对君子的要求,学富五车还不够,还要精于琴棋书画,要来得笔墨丹青、抚得高山流水,甚至吃都要吃出品位,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今人恐怕不多。 
  苏东坡曾经感慨:“书到此生读已迟”,这话颇值得回味。其实一个人优雅品位的形成同样即有后天成分,也有先天因素。这里所谓先天,除了遗传更有家教因素。中国古代名门望族都有世代传承的家训,以规范后代的行为。欧洲贵族学校从小就非常注重礼仪教育,坐卧行走,甚至不同酒杯的端法都马虎不得,姿势不能错。正所谓“三代学会吃喝”,贵族不仅要从小培养,甚至是要经过几代才能陶冶出来的。 
  覃贤茂点评: 
  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有这样的说法。 
  文化素质的底蕴,对一个文明社会真正的发展,其作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关键是怎么样来培养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的层次。   
  优雅品位从何而来?(2)   
  我个人以为,当下现在,文化素质的教育培养,缺少一种前瞻性和引导性。 
  处于信息爆炸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或有人称之为后现代社会,流行的文化元素,实在太过肤浅,杂而不精。 
  最近中央台的百家讲坛,似乎重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重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但其利弊,却很难说。   
  为何共苦容易同甘难?(1)   
  靠智慧练就豁达,过程比较复杂。这需要先找到一把锁,锁住自己得寸进尺的贪欲。同时,还要找到一架梯子,让自己不平衡的心,安下来。这架梯子就是:纵比而不横比。(提要) 
  网友“千江月”引用了朱德庸的一段话:一个男人带着一颗诚挚的心去寻找女人。一个女人也带着一颗诚挚的心去寻找男人。他们彼此相遇,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因为他们忍不住比较了一下到底谁的心更诚挚。 
  这段话让我想到这样一个似乎古往今来都难以破解的宿命:共苦容易同甘难。你看,大到得了天下的皇帝与大臣,小到经过千辛万苦创业而获得财富的合作伙伴,多是创业时虽九死一生,但共苦的大有人在。相反,一旦大功告成,本来该享福了,昔日情同手足、生死与共的搭档,不少却反目成仇。 
  历史上,智如张良者,能功成身退,故得善终。蠢如韩信者,自侍功高,不知进退,结果丢了性命。这样的故事,翻翻历史,俯拾皆是。 
  为什么人类共苦容易而同甘难?原因各色各样。在我看来,共苦靠义气,同甘靠智慧是重要原因之一。 
  重义支撑共苦,不言自明。而且中国人重义,一个义字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不信问问自己,有谁会认为自己不讲义气?虽然一个人是否重义最终要靠别人评说。 
  的确,在每个中国人心里,义差不多和孝等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道德标准。所以,恐怕没有哪个中国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孝、不义。相反,我们常听到的一句凛然大话是,“即使你对我不仁,我也不能对你不义”。由此观之,在中国传统的五德“仁义礼智信”中,义可能是沦丧最少的。因此,义这一不太稀缺的道德基础,使得我们往往能够做到共苦。 
  同甘靠智慧则不同,因为支撑同甘的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聪明、小算计,而是大智慧。 
  今晚看电视,台湾的国民党籍立委邱毅明天将入狱,他在电视里不无感慨道:“国民党太需要傻子。”他的话有些酸楚,潜台词是大家都太聪明、太算计得失,没有谁像他一样“傻”,能舍得一身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 
  类似邱毅这样的“傻子”历史上还有一个,那就是谭嗣同。他一句“古今变法没有不流血的,流血先从嗣同始”的豪言壮语令人钦佩之余,也让人感慨:中国自古聪明人多而“傻子”太少。 
  不过,我们讲的能同甘的智慧不是这类长于算计的聪明。因为算得再精准,也难摆平人心的不平衡。相反,斤斤两两、缁铢必较,往往会冲淡创业过程里积蓄的情谊,严重的甚至会反目成仇。 
  如果一个人能看透尘世,明白富贵如浮云,并不真切,此乃高境界。有此境界者,你让他计较都难。 
  但是,毕竟有此境界者是少数。因此,到分红、分脏的时候,就要靠智慧。所谓智慧,其实就是一种识得进退,看淡得失的豁达。比如张良,论功劳,应不亚于萧何、韩信,但是论功行赏时,他选择了最贫瘠的土地,且及时退出权力中心。 
  靠智慧练就豁达,过程比较复杂。这需要先找到一把锁,锁住自己得寸进尺的贪欲。同时,还要找到一架梯子,让自己不平衡的心,安下来。这架梯子就是:纵比而不横比。 
  一担生意下来,别管他人拿多少,至少你的钱袋子比以前鼓,那就好了。2007-04-25 
  评论: 
  共苦时为了创造更多财富,奉献较多。 
  同甘时为了分享更多财富,私欲较多。 
  创造时得失不会过于计较,奉献之心。 
  分享时得失不能差池分毫,私欲之心。 
  奉献之心和私欲之心在不同阶段的平衡,也许真的只能靠人心的大智慧得以实现。 
  比较喜欢看博主写的一些人生思考,小女子有时深受启发。继续关注您……(尘) 
  共苦时目标也许只有一个,同甘时目标也许是 N 个。(尘)   
  为何共苦容易同甘难?(2)   
  覃贤茂点评: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中有这样的句子,来赞美朋友兄弟之间同甘共苦: 
  “同患难,生死曾与共;久周旋,性情如一出。” 
  这两句话我经常讲给义气相投的朋友们听。 
  萧然兄感叹为何共苦容易同甘难,我以为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甘共苦。 
  如金圣叹所说的那样,兄弟朋友之间真的曾经共过生死,性情一出,自然就不会有世俗凡人之态,生出许多斤斤计较蝇头微利的凡怨俗恨。 
  有太多的例子,同难而不能共甘,往往还是当初目标不能纯净。 
  如网友“尘”留言:共苦时目标往往只有一个,同甘时目标也放是N个。这也是一种情况。     
  第五章 慈行   
  他们为啥命大?(1)   
  任何偶然之后都潜伏着某种必然,只是我们过去的寻找方法有误。我们按照被固化的思维方式,从现实中去寻找必然,其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最后不得不重新用偶然来做挡箭牌:所有不合乎逻辑或无法解释的东西,统统归于“偶然”二字。(提要) 
  今天早晨看电视,说广东九江大桥被撞塌前,两个河南人大难不死的事情。 
  电视新闻里讲,因为当天大雾,年老的一个一上大桥就叮嘱开车的年轻人“慢点、慢点”。年轻人很听话,把车速放慢。眼看着旁边风驰电掣般开过五六辆车,细心的司机发现,开过去的车尾灯马上不见了,于是本能地刹了车。 
  车离断桥处只有几米远的地方停住。大难不死的两个人马上想到报警,并开始阻止后面的车辆。电视报道他们,也是意在褒扬他们的好心。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大学期间读的一篇小说,题目是《打错了》。 
  小说很短,而且总共不到2000字,其中却有90%还是重复的。小说讲一个人收拾东西出门,走到公共汽车站,刚好一辆失控的卡车从后面冲上便道,这个人被轧死了。 
  接着小说开始重复这个简单的故事。只是在出门前,多了一个几十个字的情节:电话铃响了。主人公接起电话,结果是一个打错的电话。 
  再下来完全又是重复,写到他走向公共汽车站,这里又有了变化,也是小说的结尾:他看到失控的卡车离他几步之遥,冲上便道,从后面把等车的人轧在轮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