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大记录 玮娓道来

第44章


我根本不相信外界所谓“董文华销声匿迹”的传说,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是孤家寡人,都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和交际圈子,只要稍稍求证,便可粗略地获悉一个人的动态。况且据我所知,这几年中,尽管董文华老师在媒体面前公开亮相的频率确实少了,但她依旧是总政歌舞团最有威望,最有号召力的独唱演员,仍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演艺事业。可总有那么一些听风得雨的无端揣测、虚假爆料如影随形,离谱的程度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当然,这是无法避免的。 
  我认识董文华的一个朋友,在我表示了对董老师的最大尊敬和诚意之后,她终于答应帮忙联系一下。可董老师总政歌舞团的工作非常繁忙,不停地下部队慰问演出,中途还录制了两盘新专辑,又因劳累过度到南方休养,所以节目一推再推。我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她的康复,等待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董老师作为一个演员的艰辛和不易。明星,并不是一味地享受光环的。 
  后来,我跟她本人单独接洽上了,从此一通百通,一切顺利。我亲自做了一份详细的采访提纲传真给她,我们还连夜通了电话,商讨细节,修改流程,聊得非常深入,一直持续到凌晨。 
  访谈前漫长的两个月准备工作中,我亲身体验了很多事情,接触了很多人,感觉最深的便是一切相关人员,她的丈夫、姐姐、经纪人、朋友包括她本人,都是那么友好、那么谦虚、那么有涵养。这让我打心眼儿里特舒服,也是我一直坚持下来最主要的原因。 
  五 
  董文华老师在姐姐的陪同下来了,她上身穿一件桃红色秋装,下面连着一款黑色的毛绒裙子,显得喜气洋洋,既时尚又漂亮。我那天穿的衣服正好是草绿色,她姐姐打趣地说如此搭配还真有意思。印象最深的是董文华刚进演播室见到我,便用极端诧异的口气说:“原来这位主持人这么小啊!”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没想到她眼里这么小的主持人竟然得到了最特殊的优待,她立马就说:“今天我拿了很多带子过来,一会儿都送给你吧。”她拿出笔在每一张专辑封面上都写着:送给章玮小朋友惠存……我是唯一一个得到她礼物的现场工作人员,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节目前沟通得非常顺利,董文华老师一口的“东北腔”,她很幽默,也特爱笑,甚至在我面前模仿庞龙唱《两只蝴蝶》,待发现自己唱走调之后又哈哈大笑,怡然自得。眼前的这位邻家阿姨根本没有一点明星和大艺术家的架子,沟通是那么随意,那么自然,我决定在节目中称呼她为华姨。 
  等节目真正录制,而且是直播,刚开始那段时间,华姨反而显得不怎么善谈,她有点拘谨,状态偏紧,不是完全放得开,这不难理解,很多嘉宾对网络媒体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份警觉。华姨的语音比场下低了一点,语速不知不觉变慢了,还会不经意地重复一些话语,我甚至发现某些问题的答案她事先写在提纲上,待我提问时,她边看边说,似乎怕自己在众目睽睽下说错了什么,哪怕是一丁点的小错。看得出来,她有一定程度的顾虑,一定程度的隐忧,因为她身上承担的压力相当之大,有太多人因为不了解她进而不理解她,有太多锋利残忍的口舌之剑正对着她。事先达成协议很多敏感问题节目中均不提及,于是我同另外一名女主持人都如履薄冰,尽量以各种方法不让她把视线集中在电脑屏目上看网友们的留言,确实害怕那些丧失理智的谣言和中伤,我们不能让华姨在我们这里不快乐,我们决不能对不起她。   
  华姨,生日快乐(3)   
  我能从华姨那张漂亮的娃娃脸上读出一丝疲惫,几缕倦意。但在谈到她的作品、她的成绩,尤其是她的歌迷时,她才显得彻底释怀,笑容也比较灿烂、比较尽兴、比较舒展。当谈到她的一个歌迷为她把自己的名字都改了还帮她做了网站时以及其他众多粉丝无比热情的一桩桩例子后,她俨然成了全世界最幸福的女人。 
  那期节目引起了强大的反响,创收视率新高,已经超过了很多港台当红明星的专访。当我在电话里把这个消息告诉她时,她说:“小玮,看样子你华姨还是有点影响力吧?” 
  解读这短短一句话,能够捕捉到她的自信和对自己大姐大地位的主观维护心态。可见她是多么希望被尊重、被承认、被理解、被接纳啊。 
  一个星期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6新年音乐会”上,华姨以压轴的方式出场,是全体演员中最受欢迎和追捧的一个。她一上台,底下观众最狂热最亢奋,掌声最热烈最持久,歌迷竟然突破两道保安防线,冲到舞台上给她献花。 
  是的,华姨作为一名歌唱家,拥有歌唱之外其余任何方面的话语沉默权利。让作品说话,靠成绩发言,用艺术证明自己,这才是她的灵魂。事实上,她的影响力和公信度并没有因为一些漏洞百出、情况不明、真假未知、捕风捉影的无厘头谣言而打折,大多数真心喜欢她的人群还是具有辨析能力,还是信任她、支持她的。毕竟,一个艺术家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随随便便奠定的,那要经过几多风雨,几多春秋,几多岁月,几番轮回。 
  一位老山前线的老战士在节目结束后给我发来一条短信:不管董文华现在怎么样,我们所有参战的老兵们依然惦记着她,她的形象依然在我们记忆里闪着光彩,她的歌声依然在巍巍的老山回荡!请转告董文华,她永远是我们战士心目中——十五的月亮。 
  此时此刻,这样的肺腑之言,不啻群鸦蔽天中的一道闪电,多么纯粹、多么沉重、多么有力度、多么震撼人心啊。 
  这个坚强的女人,在爆炸式的传闻和负面消息缠绕着她的这五年间,其实并没有隐退,而是坚持下部队演出,到全国各地演出,还为观众奉献了四盘新专辑,各种工作进行得那么执着和有规律。 
  华姨,有我们这些支持者在,你就只管继续走下去吧。 
  华姨,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永远快乐。   
  嘿,杨叔儿!(1)   
  凡是我这个岁数的小年轻儿,回想回想打小看过的比较搞笑的东西,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英达胖子导演的《我爱我家》了。 
  这是一个标准的北京知识分子工薪阶层的家庭,一家人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发生着一大串儿、一大串儿的乐事儿,都是家常式的轻松诙谐,随时随刻能把人逗得捧腹大笑再抹眼泪儿。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特棒特带劲儿,此剧堪称中国室内情景喜剧经典之作,估计是“祖师爷”级的吧! 
  戏里头扮演宋丹丹丈夫“贾治国”一角儿的是著名演员杨立新。那个身为国家机关某干部的小男人,在家庭中的尴尬或有滋有味儿,以及由生活成全或玩味后的百态相,被他捣腾得活灵活现,已然成了众女性观众朋友们的开心果啦,就差被她们从电视里拉出来吃了。 
  也许是一种巧合,杨立新演艺事业的有滋有味源于《我爱我家》,可尴尬也从《我爱我家》起始。 
  他演得实在太像那回事儿了,贾治国太可爱、太深入人心了,这部喜剧简直太火爆了。所以,杨立新的形象“咯噔”一下,突然就被固定住了。其它剧组跟着找他的角色除了傻里傻气的缺心眼儿式搞笑人物,就是四只眼的知识分子,不出其三呀。很长一段时间,观众都以为他是一喜剧专业户,只能演这个。真是成也“贾治国”,败也“贾治国”啊! 
  如果当初杨立新能预料到最后结果,不知道他还会不会接《我爱我家》这部戏?看样子,人在关键时刻的确是蛮难选择的。闹心,相当闹心。 
  不过,北京观众却知根知底儿。杨某人究竟是怎样一个演员,他们心里最亮堂。全国观众开始熟悉杨立新仅仅通过《我爱我家》,可京城老百姓却比别人多了一个重要渠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界的金字招牌。牛! 
  其实,杨立新一直是北京人艺一名优秀的话剧演员,演了十几年话剧,小的大的老的少的穷的富的说话的不说话的挑大梁的串场儿的,从跑龙套到主演,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那也有点疲劳吧,怎么说那也叫一资历深。所以,针对有人因为他形象很正很传统而把其定义为“本色演员”时,他立马坐不住了,别介,咱可是“职业演员”,就负责塑造各式各样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好歹也是一纯爷们儿,况且,咱还有那么多光辉历史作证呢!这话听起来,还真在理。 
  杨立新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套用当地一俗语:我一辈子没招谁惹谁,自个儿的事儿自个儿消遣。对,他的风格就是这么规矩,老老实实演戏,安安稳稳做人,闲杂事不瞎掺和,有良民的厚道本分,有当演员的天赋材料,也有知识分子,文化人的书生气,给人总体感觉还是比较斯斯文文的。 
  要不,咱干脆喊他杨叔儿得了。 
  杨叔身上还有那么一股子耐劲儿,书面语叫“执着”。这年头儿,戏剧学院还没毕业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投身银屏和摄像机前,做梦都啃着指头流着口水当电影明星呢!可杨叔却勤勤恳恳,在话剧战线上摸爬滚打,抛汗珠,洒热血,耕耘了十多年。一个剧场一个剧场地钻,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换,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地背,一个角色一个角色地扎,一部戏一部戏地拿下,天天泡,日日磨,愣是熬“话剧粥”到现在,多不容易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