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玩家赵匡胤

第8章


  接着是严重干涉郭威的人事任免权,凡是王峻不喜欢的大小官吏都要强行让郭威罢免,有一次甚至强行要求皇帝罢免宰相范质和李谷,正在吃饭的郭威为了听这事,被叨扰得三次吐下嘴里的饭。“郭公吐哺”之后不爽了:“只许王峻买地,不许郭威搭棚”已经很过分了,如今竟要染指人事决定权,那我这皇帝岂不是要下岗?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比较严重了,偶尔撒泼达不到目的的王峻竟然以罢工相威胁,不来上班了。忍无可忍的郭威于广顺三年(953)二月间,将王峻软禁起来,后来给予其“降级留用、贬为商州司马,以观后效”的处分。
  不过郭威的麻烦还没有完,第一个王气球刚处理完,另一个王气球也进了真空罐了,他叫王殷。乾祐三年,正是这位兄弟捧着刘承祐的杀人密诏从澶州赶到邺都通报郭威,才演出了一幕修改诏书,群雄激愤的大戏。
  建国后王殷以宰相身份坐镇邺都,是名副其实的“河北王”。对比王峻的弄权,王殷在河北经常打着各种旗号捞钱,这郭威都能容忍。然而王殷胆子越来越大,每次朝见郭威的时候,都带着几百个侍卫,病中的郭威经常担惊受怕,万一王殷在朝堂上翻脸,自己可能就玩完了。
  为了给继承人柴荣留下一个好局面,郭威狠下心来,于广顺三年腊月底,趁王殷再次上朝的时候,伏兵殿中,一举将王殷拿下,流放登州(今山东蓬莱)。但王殷刚出汴梁城,就被郭威发扬送佛到西的慈悲风格,派人在城外找个好地方给砍了,随后诛杀其子。
  做完这一切,郭威长舒了一口气,然后发现自己终于是撑不下去了。
  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情不断恶化,甚至在拜祭太庙时,都要别人扶着,最后只得让皇子晋王柴荣代替自己行礼。回宫后,这位脖颈上刺着一只小雀,因而外号叫做“郭雀儿”的皇帝,将自己的养子叫到跟前,说出了自己的遗愿清单:
  “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市价雇用),不计近远,不得差配(强行役使)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着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
  柴荣含泪答应,四月,将郭威葬于新郑,陵曰嵩陵,庙号太祖,谥曰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的埋葬之地,后来形成一个村庄,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村名叫做“郭村”,后更名“虢村”。
  功业如此,夫复何求?
  纳兰行者有《江城子?郭威》词赞曰:
  王侯将相宁有种?
  一人呼,万人应。
  小雀展翅,长空化鲲鹏。
  面南背北统六合,
  安社稷,都开封。
  三载仁政治国策,
  民为重,君为轻。
  功过休谈,不言人自明。
  百姓千家遥祭处,
  纸衣墓,瓦椁冢。
  
第六章 高平之战
  公元954年,距离赵匡胤离家出走已经7年。当初老和尚“遇郭乃安,历周始显”的偈语,似乎已经实现,又似乎仍然遥遥无期——论官职,他已经从禁军小头目升到了开封府马直军使,算是柴荣手下的红人了,可这算是“乃安”“始显”吗?如今功业未建,声名小到近乎没有,假如现在死去,除了赵弘殷夫妇,说不定连哭的人都不太会有——这不是赵匡胤想要的生活。
  显德元年正月十七,郭威去世,柴荣很伤心,赵匡胤很难过,周朝上下很多人都很悲痛,然而刘崇很高兴。
  刘崇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高兴过了。从3年前的正月十五建国至今,尤其是从上次在晋州被王峻打得又冷又饿而狼狈回国至今,两三年下来他就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经常梦到郭威率兵杀奔太原而来,醒来满头大汗。说实在的,山西这么一小片做节度使都显局促的地盘,却要拿来建设一个国家,好比只有两颗葡萄,却要做出一个水果拼盘;虽然刘崇已经很努力地创造名目,老百姓也已经很努力地缴税,可国库里面仍然时常空空荡荡,连皇太子刘承钧都经常委屈地来到他面前:“爹,我饿啊!”
  可是没办法,南面的周朝国力日渐昌盛,打不得;北面的辽国骑兵更是骁勇善战,不敢打(伺候不好的话还来抢你呢)。于是刘崇只好同样委屈地告诉儿子:“我也饿啊。”
  可是现在消息传来,彪悍的郭威竟然死掉了,这不是老天给我的翻身的机会吗!高兴的刘崇写了一篇《论郭威的死掉》,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他在文中说:
  “听说,大周朝的皇帝郭威死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死的郭威,无耻地玩弄我们父子的感情,夺走了我们该得的一切,正是他让我们汉朝遭受着今天如此众多的苦难。
  “这几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这郭威的死掉。……现在,他居然真的死了,则普天之下的汉朝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当初,我们被逼到河东的角落里,郭威躲在东京的庙堂上。现在却只有这把老骨头独自沉睡了,莫非当初他率兵攻汉的时候,竟没有想到自己是终究要死掉的吗?”
  写完檄文的刘崇掷笔长叹:“老天有眼呀,报仇雪恨的时间到了!”于是立即重新发兵三万,举北汉全国之力攻打新丧国君的周朝,务必一击致命,喊出的口号是:“驱除柴虏,恢复大汉;抢回土地,还我河山。”当刘崇听到士气高昂的军队整齐划一地喊出如此响亮的口号时,他仿佛看到自己的子民从此再也不用在只产煤不产粮的土地上苦苦耕耘了,灿烂的笑容绽放在英俊的脸上,潇洒的胡须配上眼中对于未来的无限向往,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图。(史载:刘崇不光人长得高大帅气,长长的胡须也很有型,颇有关公神韵。)
  为了以防万一,刘崇再次请到了骁勇的外援,那就是辽国的一万骑兵,由辽国武定节度使杨衮率领,归刘崇指挥。
  二月,军队集结完毕,刘崇先去李骧夫妇的祠堂前祭拜一番,然后亲率四万兵马,浩浩荡荡奔开封而来,旌旗到处,遮天蔽日。
  对比刘崇的幸福生活,柴荣最近比较烦。
  首先,郭威死了,柴荣很伤心。从七岁时被过继给这位姑父开始,柴荣就在内心里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父亲,从此跟随姑父,从白手起家南征北战,到功名初显全家被屠,再到郭威称帝自己开封府尹,直到如今郭威长眠、自己君临天下——哪件事不是和姑父息息相关?而如今国家始定,夷寇未平,柴荣不禁哭诉:“正是姑父您大展宏图施展拳脚的时候,怎么能说去就去了呢?”
  其次,新上任却不能服众,皇帝柴荣很郁闷。还记得刘知远留给刘承祐的顾命大臣杨邠和史弘肇在大堂上禁止新皇帝开口议政的先例吗?如今的柴荣虽然已经33岁,治理邺都的政绩也差强人意,然而最要命的是军功稀少,在冯道等70岁老头的眼里,基本上还是个愣头青。跟刘承祐与刘知远的关系相比,柴荣甚至都不是郭威的亲生儿子,一想至此,柴荣连脑袋都是晕的。
  但现在既然北汉已经打过来了,总得有个应对之策。于是周世宗柴荣主持了一个座谈会,论题就是《论当前形势下是否应该出兵抗汉以及应该如何抗汉的问题》,参加者主要是郭威留下来的一干老臣,包括四代元老冯道、中书侍郎王溥、宰相范质等人。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很快达成共识,当然应该出兵,而且不但要出兵打击,还要打出风格,打出水平,最好把趁火打劫的刘崇和他的四万军队赶回山西的黑煤窑里面干苦力,日日皮鞭伺候,一反抗就打。
  然而大家在第二个议题上产生了分歧,柴荣认为自己应该像唐太宗一样亲率大军北上拒敌,一来皇帝亲征,军队战斗力必定倍增;二来有战功做铺垫,日后在朝野更有威信。
  像牛皮糖一样以黏性强而著称的高人冯道,却在此时与柴荣唱起了对台戏,观其一生,与所事皇帝公然对抗也是绝无仅有的事。听完柴荣的唐太宗论,冯道用左眼瞟了一下柴荣说:“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唐太宗?”柴荣心中恼火,说:“以我的兵力的强大,打败刘崇必定像大山压碎鸡蛋。”冯道又用右眼瞟了一下柴荣说:“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大山?”群臣掩口侧目,都等着看柴荣的笑话。
  柴荣还想讲讲道理,于是告诉冯道:“昨夜我仰望星空……”话刚出口就被打断,陛下,除了仰望星空,您还要脚踏实地,四万大军当前,吟几句诗是吓不走敌人的。
  柴荣本以为亲征的决心一出,满朝文武必定齐声赞扬“皇上圣明”,然后来一句“爱卿平身”,接着诏书一发,点将出兵——很明显写作至此的徒步是清朝辫子戏看多了——可没想到满朝大臣,只有王溥站出来鼓励柴荣出征。当然得到支持的柴荣还是很高兴,于是告诉冯道一干人等:“朕已经决定亲征,您老人家去给太祖修陵墓先吧!”
  三月初三,抗汉战争部署完毕,发布大周新任皇帝周世宗柴荣一号令:
  命天雄节度使符彦卿、镇宁节度使郭崇率兵自磁州固镇(今河北武安西)向西北插入辽州(今山西左云、右玉)断后;
  命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保义节度使韩通率兵自晋州向东趋潞州(今山西长治)侧击;
  命河阳节度使刘词率军殿后,为主战场之后援;
  遣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义成节度使白重赞、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李重进、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宣徽使向训率前锋先趋泽州(今山西晋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