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赵匡胤也是这么回答的。他还加了一句,没文化,跟在陛下身边,经常会担心让您觉得丢脸啊。
网罗了很多人才并已深受众人爱戴的赵匡胤,在随后一场战役里就得到了回报,从中也可以看到赵匡胤作为统帅的个人魅力:攻打寿州之时,周唐两军隔河战斗,久攻不下,赵匡胤打算率军乘小木筏强渡攻城。此时对岸突然利箭齐发,密集如雨,那时候的赵匡胤既没有盾牌也没有黄蓉的软猬甲,眼看就要被射穿,一个小兵马上冲上来伏在他身上,为他挡住一箭。这个叫张琼的小兵,只是腿上中了一下,就立即昏了过去。
在很多故事里面,重量级的人物都是最后才出场的,出场之时,要么陪衬的人物都已经死光,要么铺垫的人物已经走投无路。现在,北宋的重量级人物赵普也在前述诸多人物之后,隆重出场了。他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陪衬的人物远远没有死光,但是有些人的确已经走投无路。
赵普,男,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闻名于世的足智多谋的宋朝宰相,活跃宋初政坛30余年,于宰相一职三起三落,参与制订了北宋初年多个重大决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赵普出场的时候,快走投无路的是赵匡胤。
此时他正以“90后”喜欢的装束风格,奉柴荣之命率数千人马攻打皇甫晖和姚凤领着三万人把守的清流关。服饰明亮,心情黯淡的赵匡胤被困在清流关的天堑之前,很多人觉得,只要这几千人不是奥特曼,被打得灰头灰脸退回来几乎是没有悬念的事,徒步也是这么想的。
就在此时,有人来报,附近村中有一幽州(今北京)人,姓赵名普,此人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必有破敌之策,将军何不拜访一下。于是赵匡胤率小兵两名,军士甲、军士乙,进村见过赵先生。
徒步以为,挨得夹?斯诺不光精通英文,而且善写文言,真博学之士也。因为接下来的故事,在《将星,照耀大周》里是这么记载的: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太祖曰:“有劳仙童转报:赵匡胤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在草堂上昼寝未醒。”太祖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吩咐甲乙二人,只在门首等着。太祖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太祖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
军士甲、乙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太祖犹然侍立。军士甲大怒,谓乙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殿前都指挥使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军士乙再三劝住。太祖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太祖曰:“且勿惊动。”
又立了一个时辰,赵普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赵普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殿前都指挥使在此,立候多时。”赵普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做了如此之多的铺垫之后,赵匡胤终于见到了被人隆重推荐的赵普,随后两人在屋内交谈良久,终于定下一条大计。双方都认为,此计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只要依计而行,皇甫晖必将大败,而且滁州城也将唾手可得。
在我的理解里,密谋许久的将军和教书匠,一定是研究出了一个集合三十六计最精华的部分于一体的计策,譬如声东击西,在滁州城安置几个内线放出城破的谣言,引诱皇甫晖出兵救援,然后在清流关一举将其击败;或是妙施反间计,结合美人计,引诱皇甫晖与姚凤不和,然后趁两位大将持刀剑互斫之时突然发兵,一举将其击败;或是准备一匹巨大的空心木马,装上周军,再想个办法越过清流关送至唐军阵前,半夜里杀声四起,皇甫晖逃命不及跳进深涧丧命,那么这个故事就可以叫做“清流关木马”……
很遗憾,这些高明的计策两人都没有研究出来,赵普向赵匡胤陈述的妙计是这样的:“将军,附近有一条素来无人行走的小路,从清流山背后直通滁州城,只要我们从这里偷偷地进去,打枪地不要,就可以干掉皇甫晖军。”
当然,故事的最终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赵匡胤大破皇甫晖三万人马,太祖亲自手刃皇甫晖、姚凤二将,大获全胜。
此后还发生了两件事,让赵匡胤对赵普另眼相看。其一是赵匡胤破滁州后,欲斩盗贼百余名,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者,请求审讯。结果,其中十之八九都是被诬良为盗的。赵匡胤深服赵普行事有先见之明,且处事周密持重。不久,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染病不起,赵普朝夕进献药饵,服侍其饮食起居,赵父甚是感动,把赵普视为同宗。赵匡胤也认为他忠智两全,视其如手足,使其不离左右。
从此赵普在赵匡胤心中的地位,就开始变得如同赵匡胤在柴荣心中的地位,成长为赵的左膀右臂。
你将和我并肩作战,共同开创一片千秋伟业!
第九章 最后的远征
有一位下棋的朋友,某日跟我说,现在水平进步了,从前让我马的现在被我让马,从前让我炮的现在被我让炮,从前让我车的现在被我让车,从前让我车、马、炮的现在死了——于是我已经是绝世高手了。
很快,赵匡胤发现自己也成了这样的绝世高手。
因为不但他从官职上超越了从前的领导,而且让他车、马、炮的很快就要死了。
首先是赵匡胤颇为忌惮的王朴死了。
显德六年(959)三月,已经从当初向柴荣递交《开边策》时候的比部郎中升至枢密使的王朴,下班之后去拜访前任宰相李谷,交谈正欢时,王朴突然昏倒,仆地而死。
《三枪拍案惊奇》中对令人神往的男主角的评价是“懂外语、有能力、很神秘”,这一直是徒步毕生的追求,可惜多年尚未做到。然而当我读到王朴简历的时候,发现这个评语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首先,王朴虽然长得帅,但处理政事能力过硬(这关联词用的),甚至得到柴荣“你办事,我放心”的高级评语,于是周世宗两次亲征淮南期间,王朴都被派为东京副留守,给前线的柴荣以巨大的支持。此外,当初扩大京城,开广街道,使开封从一个破破烂烂的城市变成一个国际化新城,也多有王朴的功劳,王朴规划开封城,设计独到,运筹合理。
更重要的是,王朴不但是一个军事家(提出《开边策》的军事理论)、政治家(首都副市长)、城市规划师,还是一个很出色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显德三年(956),王朴奉旨校订历法,根据木星(岁星)轨道的周期变化,与司天监共撰《钦天历》,令徒步大感吃惊的是其中竟用到了九服晷影函数(正切函数),我不能确定王朴除了正切函数,还懂不懂例如正弦反割之类的函数,如果懂的话,甚至可以来参加咱们的高考上个名校。
最后,王朴甚至还是一个音乐家。显德六年(959),他考正乐律,定七声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调重现于当时,留传于世,写成《律准》一书。
真是一个人才啊。这位后汉乾祐三年(950)荣获状元的宰相王朴,代表了大周朝最高的科学水平、最严谨的治学态度、最费解的三角函数。正因如此,当王朴去世的时候,周世宗听到噩耗,“即时幸其第,及枢前,以所执玉钺卓地而恸者数四”,后来仿照唐太宗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举,将王朴画像祀于宫中功臣阁。
所以王朴在各位大臣中极有威信,史称“大臣、藩镇皆惮之”,赵匡胤也不例外。及至他登基后,一天路过功臣阁见到王朴的画像,竟肃立不动,整理衣衫,肃然鞠躬,告诉随从:“倘此人在,朕不得着此袍。”
接着是柴荣死了。
显德元年(954)之后的五年里一征后蜀,三攻南唐皆大获全胜之后,显德六年初,柴荣正式对辽用兵,打算收回被石敬瑭作为礼物孝敬给小自己11岁的父亲耶律德光的燕云十六州,把辽国人赶回本土去放羊。
如果有一个故事,它的开头很传奇,它的中间很传奇,它的结尾很传奇,然而这个故事是个悲剧,那么你可以讲“从前有个人,遇到一个鬼,鬼被吓死了”,但更合适的故事,应该是“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地理位置是现今天津、北京、部分河北和部分山西,具体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河北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从地图上看,这一大片区域是中国抵抗北方异族侵略至关重要的战略防御地带,好比上下坡时候的缓冲带。辽国得到这一地后,自己的疆域便扩展到长城沿线,从此中原地带就赤裸裸地暴露在他们的马蹄之下。
燕云十六州所有的故事,源于20年前一个清冷的雨夜,那时候的辽国,还称作契丹——如果挨得夹?斯诺那时候到达契丹,他会在飘落细雨的草原上,于夜幕下看到两个……纠结的男人。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