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玩家赵匡胤

第12章


“毁大悲佛像铸钱,世宗亲秉钺洞其膺。”旁边的围观者中,就有赵匡胤。
  老大英勇至此,百姓还有何话可说?二话不说,烧吧。
  司马光著书至此也不禁感慨:
  “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
  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需要说明的是,显德二年发生的毁佛一事,让后周世宗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并称灭佛“三武一宗”,同时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世宗因此背上骂名。然而试想,当全国近16%的人口都变成没有产出、只有消耗的和尚、尼姑,若不采取强力措施,这个国家前途何在?你能设想15亿中国人里面有2.3亿都是公务员,日日消耗着你所缴的种类繁多的税费,做的事情却仅限于念经、焚香?
  毁佛之后,国家钱币充足,国库丰盈,劳动力增加,加上各种优惠的农业政策,后周朝的农业生产开始大有发展。对外征伐,连战皆捷;对内安民,国富民强,柴荣的第二个“十年养百姓”的计划尚未开始实施,一个“显德盛世”似乎即将就要拉开大幕,而盛世的缔造者周世宗柴荣,也将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盛名。
  可惜天命难违,时不我待。就在柴荣北伐大辽连下三关,准备进军幽州,千秋大业指日可待之时突然病倒,随后班师回京。
  显德六年(959)六月,五代最英明的皇帝之一,39岁的周世宗柴荣心含遗恨而去,带着他“十年开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蓝图,从历史的天空黯然滑落,六个月后,政权易主,柴氏江山改为姓赵。
  纳兰行者读书至此,悲不能已,垂泪而作《满庭芳?柴荣》:
  谁解心思,为君不易,望朝中尽风雨。
  励精图治,豪气震危局。
  辽汉汹汹犯境,且看我,披挂出师。
  高平外,英雄本色,一举溃强敌。
  须臾征后蜀,拆佛铸币,遣散僧尼。
  渡江战南唐,所向披靡。
  奈何命运乖舛,三十愿,竟随风去。
  流星落,千古一帝,追慕久叹息。
  
第八章 将星,照耀大周
  写完柴荣,却发现主角赵匡胤已经很久没露面了——倒不是赵匡胤最近比较闲,事实上,高平之战后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这几年很忙。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骑马。扩建开封时,柴荣想不出一个很好的确定城市外环的办法,于是让其骑马出城飞奔一圈,以所圈之地作为新的开封城的市区。这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圈地运动——辛文悦老师若是知道此事,说不定会后悔没有教给赵匡胤足够的数学知识让他骑马圈出一个圆形,因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比正方形大出27%——因为根据柴荣修建的开封城的情况来看,赵匡胤和马的运动轨迹就是一个正方形。
  他做的第二件事情还是骑马。
  徒步翻阅史料,发现当年柴荣南征北战的时候曾带着一个来自美国名叫挨得夹?斯诺的随军记者,六年下来,他以亲身经历写出一本叫做《将星,照耀大周》的传世之作,书中有一位铠仗鲜明、素以红缨装饰战马、身披白袍冲锋陷阵的将军,屡屡冲杀在队伍的最前方。
  没错,此人正是赵匡胤。
  显德元年,高平之战之后的太原之战,周军进攻无果,赵匡胤带人直奔城门,并以火焚之。不过城内马上万箭齐发射向起火的城门,赵左臂中箭,血流如注。
  初征南唐,涡口之战,赵匡胤身着艳装,诱唐兵深入,以五千骑击杀唐兵万人,在淮南战场初露峥嵘,也形成了他奇装异服上战场的特殊嗜好。
  清流关之战,赵匡胤再以奇兵,以少胜多攻破唐兵把守的滁州,除掉了唐兵援寿州之主力,两军对垒时,赵匡胤奋勇而出直击敌人将领,“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令人胆战心惊。
  六合之战,赵匡胤以两千精兵击溃李景达率领的数万唐兵,“斩首万余级”。
  于是,与柴荣的大名一样,赵匡胤已经成了各位皇帝和将领心中挥不去的噩梦,只要看到这个衣着鲜艳的将军杀来,敌军无不望风而逃。
  各大战事中,清流关一役给柴荣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宋史通俗演义》作者蔡东藩也说:“太祖事周以后,所立功绩,莫如高平、清流关二役。……此宋太祖肇基之始。”高平之战时赵匡胤的功劳,前文已有述及;清流关一战,乃是柴荣亲率大军攻打滁州之时,赵匡胤以少胜多的另一场著名战役,有当年谢玄兄弟淝水之战遗风。于是徒步特意翻阅《将星,照耀大周》,希望能从中找到此段描写。
  欧阳修《醉翁亭记》曰:“环滁皆山也。”这个滁,就是滁州。
  作为在滁州待过很久的太守,欧阳修的描述应该是没错的,那就是滁州多山。而且我们知道,山多之处,山间必有峡谷,而且山高,峡谷就深——清流关就是这么一个在很高的清流山中间夹起来的很深的峡谷、进入滁州的必经之路。在这个必经之路上,有皇甫晖、姚凤所率领的三万大军。当赵匡胤穿着五彩的军服,率领数千人在赵普的带领下抄小路走到皇甫军阵前时,守军大吃一惊,他们的对话不见诸宋史,以下是徒步从挨得夹?斯诺《将星,照耀大周》一书中找到的关于清流关之战的记载,考虑到挨得夹?斯诺是美国人,此书从外语转译回来,阅读也许相当别扭:
  世宗显德三年的春天,赵匡胤的使者来到皇甫军将领的帐前,傲然说道:“我,尊贵的大周皇帝的代表、《少年天子杀人事件》的导演、高平之战的胜利者,前来转达大周朝皇帝的旨意。你们这些野蛮人,挡住周朝文明的阳光,我命令你马上离开,交出地方和城池,不然就是我们的敌人,在城破之后,不会受到周朝皇帝的宽恕。”
  在听完手下将领的费力转述后,皇甫晖稍作沉思,爬上城墙对赵匡胤喊道:“尊贵的皇帝的代表,光芒万丈的赵将军,您的服饰就像太阳一样明亮,我们都是为国家尽忠的军人,你我之间没有冤仇。请停止进攻,等我率领英勇的唐军列队完毕,我们就开始交战。上帝啊,原谅我们的粗鲁,我们中的很多人,将永远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其实皇甫晖心里骂的是:野蛮的周朝人,众神的怒火将烧毁你们的国家,你们也将被愤怒的闪电劈成碎片……
  接下来的故事在《宋史?太祖本纪》上的记载是:“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将星,照耀大周》中的描写更加冗长,此处就不再引用了。
  战场上的赫赫战功让这颗周朝的将星大放异彩,很快赵匡胤就从殿前都虞侯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了军队系统中高级别将领之一。
  那个阳光溢满屋子的午后,他阔别自己的妻子兄弟踏上未知旅途,从一个小兵成长为国家禁军的高级将领,赵匡胤花去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此时赵匡胤的心中才真正地体会到大鹏即将展翅翱翔的激情,这个29岁的年轻人,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腾飞。于是这时开始他将已经17岁的弟弟赵光义随时带在身边,接受了战火洗礼的赵光义很快成为兄长的得力助手——当然,此时他还叫做赵匡义,为了行文方便,统一采用前一种称呼。
  除赵光义外,在战场上进退自如的赵匡胤,战场之外的时间里身边的其他人才也开始变多了。
  显德三年,永兴节度使刘词去世,他的原班人马,包括王仁赡、楚昭辅等人,经过柴荣的许可,皆被收至赵匡胤麾下。高平之战时,率援军在路上见到恶意造谣的樊爱能、何徽而不受其蛊惑,仍然马不停蹄赶往战场的刘词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良将麾下所率,也必是精英之辈。除此之外,以善于理财闻名的开封教书匠沈义伦、长于军事的潞州人李处耘,也都先后投到赵匡胤帐下。
  在此前后,周朝还出现了一个不太著名的结义故事,时人称之“兄弟会”,不过因为人多,历史上名气不大,这就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参加者都是后周军队中级以上军官。史籍上查不出此兄弟会的具体章程,《将星,照耀大周》里面也未见记载,只知道这十个人的排序如下——不是按姓氏笔画来的——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从事黑社会活动,大佬过多必不利于青史流传,对比几百年的“桃园三结义” 就能证明这一点,后者的知名度可要高出很多。很多情况下,三会比十看起来好看。比如当你听到领导在台上说“我接下来简单讲三个方面”的时候,也许心里窃喜马上要结束了,但如果听领导说“我接下来简单讲十个问题”时,大部分的人都会晕过去。
  征南唐期间,赵匡胤本人也开始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除了每日演练“太祖长拳”,他还捧起书本开始读书,这一定让当年的辛文悦老师感到吃惊,因为这个斗草、斗蟋蟀的年轻人终于开窍了。这一点类似当下的徒步,经过数年工作磨砺之后,也突然变得有点追求了。
  总之,赵匡胤开始读书了——这使柴荣很奇怪,问他:“你作为一个武将,不好好练枪使棒,怎么居然读起书来?”
  这话如果徒步来回答,答案就是:因为我发现,没文化,真可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