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将星,照耀大周》里同样提到了显德七年正月初四发生在陈桥驿的这段故事,最初的版本里,赵匡胤的发言是这样的:
“诸位!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的国家今天已经拥有了有着两百三十万户人口(从《旧五代史?食货志》)居住的土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我们的同志在盛世即将到来的时候,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我们要有更大的勇气。”
读到此处,徒步郑重提醒斯诺:您写的这段演说,不像是开国皇帝对未来蓝图的勾画,反倒像是在追悼会上的致辞,恐怕不合适吧?斯诺深以为然,于是重新组织了赵匡胤的发言,成就了一篇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演讲,史称“国王的演讲”,又名“我有一个请求”。
于是斯诺让赵匡胤重新跨上战马,他望着天边冉冉升起的朝阳,下意识地眯了一下眼睛。赵匡胤重新低头看了看面前的一张张充满期待的年轻的或年老的脸庞,抬头看了看赵普、赵光义、高怀德等人在远处轻轻地微笑,挥舞了一下拳头,开始了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说。
“300年前,一位伟大的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今天我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集合。这一辉煌的盛世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民众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乱世纷争的漫漫长夜。
“然而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却必须正视中原大地仍在遭受战火肆虐这一悲惨的事实。50多年来,我们的祖父、我们的父辈在战火里挣扎,我们都是自己故土家园上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让无数生灵涂炭的世道加以终结。
“周太祖、周世宗为我们开拓了清平祥和、国泰民安的局面,但是年轻的他们却在匆忙中离我们远去,没有来得及见证另一个盛世的到来。今天,我对你们说,诸位,我们将共同奋斗,尽管未来会有很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仍然坚信:
“有一天,这个国家将强大起来,一切不如意的现状都将得到改变。南边,西边,北边众多的敌人,都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将一一平定。每一个峡谷将升高,每一座山丘和高峰被削低,崎岖粗糙的地方改造成平原,弯弯曲曲的地方变得笔直,上苍的荣耀得以展露,诸位,我们将举目共睹。
“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信念,带着这个信念我们将回到汴梁,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山中开采出一块希望之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我们国家的刺耳的不和谐音,转变成一曲优美动听的兄弟情谊交响曲。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因为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将重塑辉煌。
“我有一个请求:符太后、柴少主,都是我们的领导,我们今天在此的各位都曾北面而事,返回京城之后,对他们不得有任何的不尊重。
“我有一个请求:朝廷上下的众位大臣,他们都曾与我比肩而立,是我的战友和知己,返回京城之后,对他们不得有任何不礼貌的冲击。
“我有一个请求:朝廷府库内的财产、京城百姓家的私有财产,都是他们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而得,返回京城之后,不得侵掠一丝一毫。
“请诸位遵照我的话行动,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你们能做到吗?”
(《宋史?太祖本纪》:“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赵匡胤听见一个整齐而响亮的回答:“诺!”
一番激动人心的陈词下来,赵匡胤似乎有点气喘。但是众人接下来此起彼伏的叫好声让他心生满意,于是整顿军队,率几万人马一起奔开封而去。这个场景多少有点眼熟,仔细一回忆,原来跟十年前郭威从滑州率军回京的场面如此雷同,他山之石,如今攻玉矣。
至于那些需要抗击的辽汉军队,他们也许还是例行抢劫,就像今天外交部的例行记者招待会,结束了自己会回去的。先不管了,回京城办正事要紧。
大军出动之前,赵匡胤先派了一个人回去通知自己尚在开封城内的家人,此人正是楚昭辅。
多年以后,清人查慎行有诗曰: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
清人岳穆泉亦有疑问:
“皇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面对这种疑问,徒步表示回答起来很有压力,因为没人让你相信这都是偶然事件啊——如果一定要,只能给你一个若干年后陆游提供的解释:“黄袍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第十一章 君临天下
除了派楚昭辅向家人通报,赵匡胤还派了潘美向朝廷送信,告诉他们殿前都点检已经造反了。说到这里,请容许徒步再稍微显摆下,这个潘美,拜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塑造的潘仁美一角所赐,已经成了老百姓心目中宋初第一大奸臣,坏得像干面包一样掉渣。自从儿子潘豹在擂台上被杨七郎撕了之后,就对杨家处处使坏,不久箭射杨七郎,逼死老令公。金沙滩上又让“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代了赵德芳,三郎马踩如泥酱”,接下来是把杨四郎赶到辽国去当筑路工人,把杨五郎赶去深山里面当和尚,害得老杨家除了六郎之外男人死光,只剩佘太君、杨排风、穆桂英一帮女将,上演了《大宋的女人们》系列故事。当年听评书至此,徒步恨得牙痒痒,惊叹世界上再大的教堂都难以装下这厮的罪恶——事实上,从潘美此时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到最终平定南汉,渡江战南唐,他一辈子立下的功业,比老杨家祖孙三代加起来还多。
单说潘美提了脑袋去告诉周臣们这么大一个噩耗,能让他们听完了故事还将脑袋留在自己的脖子上,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两边送信的都去了,加上协助韩通把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又是赵匡胤的哥们,等大军到了城下,只消喊一声“三弟五弟开门”,这两位弟弟就会像芝麻一样把门打开,入城的赵匡胤即可径奔皇宫而去,往龙椅上一坐,接受众人朝拜,造反完毕。
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多半应该像很多年前那个著名的预言诗——《木兰辞》里写的那样:
阿母闻儿来,出郭相扶将。
阿妹闻兄来,扔掉擀面杖。
小弟闻哥来,城门大开喜洋洋。
开他皇宫门,躺在龙椅上。
脱掉战时袍,换上黄袍装。
百官皆下拜,口里称吾皇。
出门看赵普,赵普也惊忙。
同行四五年,不知匡胤扮皇帝这么像!
哈哈,皆大欢喜。
史书上记载了两拨送信的人看到的收件人的不同反应。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听到儿子做了皇帝的消息,高兴得脸色通红,喊了一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赵匡胤妹妹的表现倒是未见描写,但在我的理解里,应该是马上扔掉擀面杖,擦了擦脸上的油烟,拿水湿一下刘海——毕竟马上做公主了,不能马虎——从厨房里面出来,笑容灿烂,心想昨天那一棒子,打得真是值啊!
早朝未毕就收到兵变消息的大臣们,可就没人感叹“点检素有大志”了,众人马上变得如同大年初一惊闻联军进犯边境的消息一样慌了手脚,宰相范质紧紧抓住王溥的手,忍不住泪流满面:“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松开时,王溥手臂抓痕明显,几乎出血。王溥无言以对。
相比于知识分子们的手忙脚乱,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此时表现出了军人的镇静,他迅速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那就是——协助他把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的军队已经靠不住了,别说指望他们抵挡赵匡胤,说不定此时已经杀奔皇宫来了。于是迅速回家,打算组织自己的家丁拼死抵抗。可是很遗憾,在回家的路上,他碰到了率小股部队先头闯入京城的王彦升。
需要说明的是,史书上对韩通的评价是“性刚而寡谋,言多忤物,肆威虐”,被人称为“韩瞠眼”。他有一个聪慧的儿子韩微,颇有智略,不过因为小时得病,身体虚弱而且驼背,人称“橐驼儿”。这个虽然驼背但是心明眼亮的年轻人老早就觉得赵匡胤胸怀异心,劝父亲加以提防,但寡谋的韩通认为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能搅起什么风浪呢,置之不理。三天前的正月初一晚上,赵匡胤去韩家辞行,韩微再次劝父亲当机立断,斩杀赵匡胤,可是韩通仍然犹豫了一下,这次犹豫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今天就碰到王彦升了。
王彦升二话不说,拍马就追,《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的描述是他“跃马逐之,至其第,第门不及掩,遂杀之,并其妻子”。被杀的儿子里面包括足智多谋的韩微,忠诚的韩通一家成了这次政变中唯一的流血牺牲品。
在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里,早朝上听到兵变消息之后,大臣纷纷抱头大哭,甚至商量着如何投降赵匡胤。只有韩通跳出来,阻止了各种阴险的论调,喊了一句:“制止叛乱,无不从流血而成!显德未闻有因平叛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韩通始!”然后回家准备兵器去了。
当然,韩通这话里面有两处错误,日后被谭嗣同拿来再喊的时候,后者做了修改,才显得更有生气一点。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