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玩家赵匡胤

第35章


  总是一人行幸处,彻宵闻奏管弦声。
  赵匡胤拿不出什么得手的作品,跟花蕊夫人唱和的时候只好拿自己当年千里走单骑之时在山沟沟里面看到日出之后灵感迸发而写出来的《咏初日》来凑数: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意象倒是恢弘,可行文直白,韵味全无,的确算不上一首好诗。花蕊夫人读了,深觉与孟昶“冰肌玉骨清无汗”相差太大,却怎好明说,只有不语。
  这一天二人再次唱和,赵匡胤问了一番花蕊夫人沿长江而下的观感,心潮澎湃、豪气勃发,打算现场填一首类似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大气磅礴的《临江仙》出来,却不料脱口而出竟然吟道“滚滚长江都是水”,再也续不下去,花蕊夫人掩口而笑。
  赵匡胤暗暗郁闷,心想这都是年轻时候不好好读书的下场,于是抽空翻书更勤,犹以文韬武略的唐太宗事迹,读得更是怎一个认真了得。
  这一天赵匡胤走近花蕊夫人身边,看到她正手拿一面铜镜,口中喃喃自语,赵匡胤心想,莫非你连白雪公主的故事都听过,还在念叨着“镜子啊,镜子,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走近一听,却是花蕊夫人在感叹:“拢开封才几个月,好像又肥了哟,得减减!”
  赵匡胤心中激动,想到苦学多日的唐太宗事迹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于是顾不上学一下这句没听过的四川话,也顾不上跟花蕊夫人沟通白雪公主的故事,走到花蕊夫人身边,说:“爱妃,这面简单的镜子后面可是有很多故事的,我给你讲讲吧。唐太宗在魏征死后,去吊唁痛哭的时候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看你现在拿着一面铜镜,也就是穿穿衣服;可对于我呢,就不一样了……”
  说着,赵匡胤接过镜子,打算照一下自己的脸,照完了镜子正面,赵匡胤又翻过去看了看镜子的背面,正打算开口,却是大吃一惊。
  因为镜子上面刻着“乾德四年铸”!
  要知道此时还是太祖乾德三年(965),赵匡胤没听过时空穿梭的理论,而且自己也无论如何不会提前穿越到第二年,以为自己看错,于是擦了擦眼睛,再仔细看了看铜镜上面的字,没错,的确是“乾德四年铸”。
  赵匡胤扔下镜子,转身就走,花蕊夫人阻拦不及,心想为什么太祖拿镜子照了照脸就逃走了呢,他脸上洗干净了啊!
  赵匡胤的脸是洗干净了,可是很快就有别人的脸要不干净了。
  吃惊不小的赵匡胤首先想到的是把事情原委告诉宰相赵普,问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怜的赵普头一晚上还在刚刚苦学《论语》里面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太祖问到这么高深的问题一下子傻眼了,不但“人不知”,而且自己也不知,于是只好装作“不愠”的君子,其实也是不敢愠,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接下来据说赵匡胤非常愤怒,做了一个很夸张的动作,就是拿起毛笔在赵普的脸上胡乱涂抹,气愤地说:“作为宰相却如此无知,看来宰相当用读书人。”赵普吓得一晚上都不敢洗脸,直到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脸上还都是墨汁。
  上述这段故事流传甚广,可惜徒步翻遍史书也没有找到出处,所以认为是后人臆造。虽然涂墨事件是假的,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却是真的。从赵普那里没有找到答案的赵匡胤喊来了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博学多才的窦仪自非学识甚寡的赵普所能比,马上给出了正确答案:“此必蜀物,蜀主(王衍)尝有此号。”(注:前蜀后主王衍918年登基,次年改元乾德,用至924年,时为乾德六年。所铸货币称“乾德元宝”,至今仍有所见。)
  听完窦仪一番解释的赵匡胤非常高兴,《宋史?太祖本纪》载“乃大喜曰:‘作相须读书人。’由是大重儒者” 。更有一说是“太祖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卿可谓具宰相之才’”,对窦仪的学识大加赞扬,并于事后问宰相赵普,把窦仪也提拔为宰相好不好。
  赵普此时可是听君一席话,自挂东南枝,一个人当宰相干得好好的,当然不愿意来一个人和自己分权,更何况窦仪为人耿直,日后恐对自己不利,于是回答:“窦学士文艺有余,经济不足。”轻飘飘一句就让太祖心里犯起了嘀咕。而闻听此语的窦仪自后也是郁郁不乐,竟于两年后病逝。
  一块铜镜引发出这么多故事,恐怕是花蕊夫人揽镜自娱时候所不曾想到的,早知如此,当初就该对着镜子问问“魔镜啊,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气量最小的男人”,说不定还能帮太祖送走一两个不合适的宰相。
  经历了魔镜事件,尤其是听到太祖发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感慨之后,赵普担心自己日后如果再像这次一样表现无知,宰相肯定就没得干了,说不定还得回乡下教书;赵匡胤也深感学识不够,于是经常到大宋图书馆取书来读,发誓将来再和花蕊夫人闲谈,一定要作出一首比“太阳初出光赫赫”这样的大白话好很多的诗出来。
  而赵匡胤到图书馆取书读完之后,往往喜欢第二天在朝堂上向大臣问起书中的内容,真不懂的地方固然是诚意咨询,假不懂的地方就当然是向大臣卖弄一番了。这个倒也可以理解,没文化的人都这样。
  但是赵匡胤惊奇地发现,他提出的问题,半桶水赵普多数情况下是张口结舌,画了多年葫芦的陶谷偶然也会语无伦次,甚至精于考证的窦仪有时也是一个字也答不上来,但只有史馆修撰卢多逊,每次面对赵匡胤的问题,不但对答如流,而且娓娓而谈,旁征博引,甚至幽默风趣,口吐莲花,只听得赵匡胤不时点头赞许,回答不出问题的赵普们更是折服不已。
  原来聪明强记、博涉经史却一心觊觎宰相之位的卢多逊就在图书馆里面上班,每天待赵匡胤借完书走后,都会向图书管理员打听所借书目,然后再把此书拿回家通宵阅读,第二天上朝被问起来焉有不明之理?徒步读大学期间好几门课学得云里雾里,到了期末考试时候老师会专门抽出时间画重点,于是接下来通宵达旦专挑画线部分背诵,居然也能答好试卷。卢多逊读书方式和当年专读重点的徒步有得一拼,此时看到卢多逊的举措,不禁感叹投机取巧原来也不光是学生们干的啊。
  不过还是因为与赵普不和,因此终太祖一朝,卢多逊都没能如愿当上宰相,这点日后还会逐渐讲到。
  有了文化并且喜欢时常在朝廷上考一下大臣们的赵匡胤发动了高层的读书热,这个爱好很快传遍全国,老百姓也爱上读书了。当然,当官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好老百姓,而老百姓读书的目的则当然是为了不做老百姓,然后来管老百姓。
  曾有人做过归纳,称iPhone用户三大爱好:游戏、拍照、发微博。Android用户三大爱好:刷机、重启、换电池。塞班用户三大爱好:摔手机、摔手机、摔手机。山寨用户三大爱好:凤凰传奇、凤凰传奇、凤凰传奇。
  而此时宋朝上下三大爱好:读书、读书、读书!
  老百姓如此热心,当皇帝的岂能让他们失望。于是赵匡胤也不含糊,大力满足他们不当老百姓的愿望,科举考试做了很多变革。
  五代时候当然也有科举的。
  那时候各家皇帝虽然天天都是过着紧张节奏的生活,有的整天忙着亲热儿媳妇所以晚上战战兢兢躲着儿子(后梁太祖朱温),有的担心爹爹不高兴了杀过来于是白天战战兢兢躲着父亲(后晋高祖石敬瑭),甚至还有的担心自己衣食无着而日夜都战战兢兢(后晋出帝石重贵)。但科举考试倒是一直没落下,自后梁开平二年(908)开科取士,至后周显德六年(959),除后梁、后晋时曾停举数次外,“至于朝代更易,干戈攘抢之岁,贡举未尝废也”(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七》)。每科进士少至4人,多则达到25人,50余年一共产生状元12人。
  但也因为改朝换代太勤,所以读书人经过多年寒窗苦读,虽然考到了进士甚至状元,但很快也就在战乱中销声匿迹,12名状元中,除了后汉乾祐元年(948)状元王溥、乾祐三年(950)状元王朴在历史上名声响亮之外,其他状元多数默默无闻。
  王溥在世宗即位后,力挺柴荣御驾亲征参加高平之战,后任宰相,最终还因为陈桥兵变后手臂被范质抓出几道血痕而青史留名;王朴亦是在世宗朝官至宰相(前文
第九章《最后的远征》曾提到这个状元宰相),连赵匡胤也要忌惮三分。
  其他的状元们默默无闻到了什么程度呢?徒步决定虚构一个故事来描述一下——宋真宗朝赫赫有名的宰相、莱国公寇准的老爹寇湘,当年是后晋开运二年(945)状元,可惜中了状元之后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天坐着人力车在开封转悠,人力车夫问:“听说你是今年的状元?” 寇湘心想虽然现在资讯不发达,可居然随便一个车夫都认识我,可见咱这知名度着实不低,于是兴奋地点头称是,还问:“你怎么认识我的。”车夫遂说:“太巧了,我是长兴三年状元。”又指着路边一个卖烤地瓜的老头:“那位更惨,天成二年状元。”
  这当然是有点夸张了。
  赵匡胤决心改变读书人的出路,所以刚刚发表完《国王的演讲》,从陈桥驿赶回开封,就在建隆元年二月(960)举行了北宋第一场科举考试,录取了状元杨砺等19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