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通史

第4章


圣索菲亚教堂作为君士坦丁堡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期间,最初系供奉古希腊智慧之神索菲亚,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527—565年在位)即位后于532—537年改建为基督教堂,平面采用希腊式的十字形结构,占地面积约8 000平方米,中厅圆顶直径33米,高55米,规模宏大,结构极其复杂,内饰精美的马赛克镶嵌壁画,堪称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典范,是拜占庭帝国历代君主举行加冕礼的所在,建筑规模位居中世纪基督教堂之首,被誉为基督教世界令人向往的十大教堂之一。
  圣索菲亚教堂
  拜占庭帝国自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起,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历经12个王朝,93个皇帝先后在位。以君士坦丁堡作为都城的拜占庭帝国也称东罗马帝国,中国古代史书称之为大秦。君士坦丁一世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在帝国境内具有合法地位,325年主持召开尼西亚主教会议,制定基督教的官方法规,确认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学体系,临终前接受洗礼,成为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在以罗马作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延续罗马帝国的历史长达千年之久。其间,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处于波动的状态,而安纳托利亚、色雷斯和希腊半岛无疑构成帝国疆域的核心区域。查士丁尼一世当政期间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拜占庭帝国的版图几乎囊括整个地中海世界。查士丁尼一世死后,拜占庭帝国的疆域逐渐缩小,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西部分别落入日耳曼人的分支东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和汪达尔王国手中。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兴起后,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穆阿威叶、苏莱曼和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曾经先后3次大举出兵,围攻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均无功而返。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部教会改称希腊正教,即东正教,西部教会改称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作为东正教牧首的驻地而成为基督教世界东部的宗教中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期间,来自西欧天主教世界的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进而在安纳托利亚西北部和巴尔干半岛南部建立拉丁帝国,下辖帖撒罗尼迦王国、阿卡亚公国和雅典公国,仅尼西亚、伊庇鲁斯和特拉布宗等个别地区处于拜占庭帝国残余势力的管辖之下。1261年,拉丁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复国。巴列奥略王朝(Palaeologan Dynasty,1261—1453年)时期,拜占庭帝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荣耀,苟延残喘,疆域版图仅存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带、尼西亚、色雷斯和马其顿一隅。
  作者点评:
  安纳托利亚作为当今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区域,尽管地处亚洲大陆的西北端,却与欧洲具有极其密切的历史渊源。早在近4 000年前,文明的曙光就冉冉升起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印欧语系的分支赫梯人建立的诸多城邦,开辟了安纳托利亚古代文明的先河。古希腊人的移民浪潮和罗马人的军事扩张,给安纳托利亚注入了地中海世界的文明元素。拜占庭帝国时代,君士坦丁堡犹如镶嵌在地中海世界的璀璨明珠,成为欧洲基督教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二章 突厥人的西迁
  一、伊斯兰教传入中亚
  土耳其人(Turks)并非安纳托利亚的土著居民,也非古代赫梯人的后裔。土耳其人属于突厥人的分支,位于亚洲大陆腹地的中亚是突厥人的古老家园。
  突厥人最初生活在蒙古草原西部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处于游牧状态,追逐水草,居无定所。公元初年,继匈奴人衰落之后,突厥人逐渐自北向南迁徙,进入吐鲁番盆地以北的博格达山区。公元5世纪,突厥人迫于柔然人的压力,迁徙到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公元6世纪中叶,突厥人击败柔然人,建立所谓的突厥帝国,是为最初的突厥国家。此后,突厥帝国联合波斯萨珊王朝,灭亡中亚大国嚈哒,其活动范围扩展到咸海以东的广大地区。6世纪末,突厥帝国分裂,形成东西两大汗国,分别领有蒙古草原和中亚的巴克特里亚、费尔干纳、粟特、花剌子模诸地。
  位于亚洲大陆腹地的中亚,原本生活着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诸多族群。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族群经历了突厥化的过程,逐渐演变为突厥人的不同分支。突厥斯坦一词原为波斯语,意为“突厥人之地”,最早出现于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撰写的地理书之中,泛指咸海以东至帕米尔高原西侧突厥人统治的辽阔区域。
  突厥人原本信奉原始宗教,盛行图腾崇拜。相传,突厥人是狼的后代,狼在突厥人的图腾崇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古学家曾经在一处突厥人的古代遗址中发现一条腰带,上面绣有一头母狼喂养4个突厥男孩的图形。公元8世纪的突厥碑铭,也刻有母狼喂养突厥男孩的画面。哈里发国家征服之前,中亚地区的诸多族群信奉佛教、拜火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景教(即聂斯托里派基督教)和萨满教。
  阿姆河(Amu Darya)系中亚地区重要的内陆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入咸海。阿姆河的左岸是波斯人的传统家园,而阿姆河的右岸则是突厥人的世界。倭马亚王朝(Umayyad Dynasty)时期,阿拉伯穆斯林将领古太白·穆斯林率军东进,于705年越过阿姆河,攻入巴克特里亚,占领阿姆河上游重镇巴勒黑。706—712年,古太白·穆斯林率军攻入粟特,占领阿姆河中游的两座重镇布哈拉和撒马尔罕,进而降服阿姆河下游花拉子模一带。713年,古太白·穆斯林的队伍深入锡尔河流域,攻占费尔干纳。古太白·穆斯林在阿姆河右岸的中亚地区焚毁佛教庙宇、拜火教神殿、景教教堂和萨满教神像,建造清真寺,迁入阿拉伯人,强迫土著人口改奉伊斯兰教,向拒绝改奉伊斯兰教的土著人口征收人丁税,初步奠定中亚伊斯兰教化的基础。此后,突厥人常将其儿童作为贡赋上缴哈里发国家,突厥人随之逐渐流入伊斯兰世界的腹地。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建立后,突厥士兵开始出现于哈里发国家的军队之中。817年,阿拔斯哈里发国家在平息伊拉克反叛势力的过程中,首次使用突厥士兵组成的外籍新军,战绩颇佳。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尔台绥姆当政期间,曾经购买7万名突厥奴隶充当战士。
  阿拔斯哈里发国家的藩属萨曼王朝(Samanid Dynasty,819—999年),系改奉伊斯兰教的古代波斯贵族后裔建立的伊斯兰政权,采用埃米尔的称号,领有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位于阿姆河中游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相继成为萨曼王朝的都城。河中地区位于咸海以南,是连接伊朗与中亚的天然通道,也是哈里发国家与突厥人交往的重要历史舞台,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则表现为频繁的战争、活跃的贸易、移民的浪潮和伊斯兰教的传播。萨曼王朝在其鼎盛阶段,屡屡征讨盘踞在中亚各地的突厥人,兵锋远至帕米尔高原西侧的怛罗斯,迫使喀喇汗国的都城向东迁至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在怛罗斯的清真寺,聚礼的穆斯林祝福着巴格达的阿拔斯哈里发和萨曼王朝的埃米尔。萨曼王朝以伊斯兰教作为国教,尊奉逊尼派,实行伊斯兰教法。萨曼王朝统治时期,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萨曼王朝的统治者奖掖伊斯兰教文化,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可谓群贤毕至,英才云集,宛若象征中亚伊斯兰教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名垂青史的穆斯林学者,包括医学家拉齐和伊本·西那、哲学家法拉比和比鲁尼、诗人费尔多西和鲁达基,皆曾在萨曼王朝统治者的庇护下从事学术活动。
  喀喇汗国(Qarakhanid Dynasty)也称黑汗王朝(840—1212年),位于中亚和新疆西部,兴起于9世纪中叶,分为东西两支,东支都于巴拉沙衮,西支都于怛罗斯。喀喇汗国的突厥人原本并非穆斯林,信奉萨满教、拜火教以及摩尼教和佛教。10世纪初,喀喇汗国西支的可汗萨图克·博格拉汗(Satuq Boghra Khan)皈依伊斯兰教,成为首位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可汗,自称苏丹。
  萨图克·博格拉汗之子巴依塔什当政期间,20万帐(即20万户)突厥人皈依伊斯兰教。喀喇汗国鼎盛阶段,领有东起新疆库车、西至咸海的中亚辽阔区域。在喀喇汗国统治下的中亚,突厥游牧族群经历了定居化和伊斯兰教化的转变过程。萨曼王朝的影响和苏非教团的传教活动,是喀喇汗国和突厥人得以迅速实现伊斯兰教化的重要原因。
  962年,突厥将领阿勒普特金(Alp Tigin,又译阿尔普特勤)占据加兹尼城(位于今喀布尔西南150公里处),自立为埃米尔,建立加兹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又译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976年阿勒普特金死后,其婿苏卜克特金(Sabuktigin,又译苏布克特勤)承袭加兹尼王朝的统治权力,拓展疆域,攻占锡斯坦,夺取喀布尔和白沙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