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通史

第21章


他的代表作是一本讲述4个阶段的世界通史。第一阶段介绍世界地理概况,并讲述从人类始祖亚当到耶稣基督时期的历史;第二阶段勾勒从7世纪前后先知穆罕默德到1258年蒙古军队消灭阿拔斯王朝期间的历史,即古典伊斯兰史;第三阶段阐释从上古到奥斯曼王朝崛起期间的突厥史;第四阶段考察从奥斯曼帝国建立到1597年穆罕默德三世统治初年期间的奥斯曼帝国史。
  西盖特瓦尔战役
  穆斯塔法·塞拉尼基的代表作是《塞拉尼基的历史》(Tarih-i Selaniki),记载从1563年苏莱曼一世统治末年到1599年穆罕默德三世统治中期的奥斯曼帝国史,其中涉及1595—1599年穆罕默德三世统治前期的部分最具史料价值,对历史学家穆斯塔法·奈玛·艾芬迪后来撰写《土耳其帝国编年史》极有裨益。
  在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卡蒂普·切勒比与穆斯塔法·奈玛·艾芬迪是史学研究的佼佼者,可谓史学空域的双子星座。
  卡蒂普·切勒比(Katip ?elebi,1609—1657年),全名穆斯塔法·伊本·阿卜杜拉(Mustafa bin Abdullah),别称哈只·赫勒法(Haji Khalifa,因其曾朝觐圣城并在穆罕默德四世时期担任办事员而得名),是17世纪前期一位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其史学著述的影响力经久不衰。卡蒂普·切勒比年轻时随父远征巴格达和埃尔祖鲁姆,开始对旅行、地理和藏书产生浓厚兴趣。在旅行期间他竭尽所能收集整理书籍和手稿,并写成名著《概论——对书籍和科学名称的思考》(Kashf al-?unūn ‘an asāmī al-kutub wa-al-funūn),介绍当时伊斯兰世界著名学者的生平和成就,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将1 500多本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著作的名称和内容详细记录下来,从而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厚遗产。卡蒂普·切勒比的史学成就同样显著。他写成《概要》(Fezleke)一书,详述1591—1655年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他的《大事年表》(Takvim al-Tevarih)讲述从安拉创世纪到1648年期间的世界历史,其中涉及诸多显赫王朝的时间起迄,并且列出奥斯曼帝国苏丹、大维齐尔与其他高官的姓名和在任时间;他的《土耳其海战史》(Tuhfat ul-Kibar fi Asfar al-Bihar)描述地中海及其诸岛屿,1651年以前奥斯曼帝国的历次大海战,以及帝国海军的武器装备和英雄人物。
  卡蒂普·切勒比论述世界地理著作的地图插图
  穆斯塔法·奈玛·艾芬迪(Mustafa Naima Efendi,1655—1716年),奥斯曼帝国第一位宫廷编年史官(vakanuvis),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名著《土耳其帝国编年史》(Ravzat al-Huseyin fi Hulasat Ahbar al-Hafikayn)不仅包括17世纪末18世纪初苏丹的起居注和其他大事年表,而且记录1591—1660年的帝国历史。在讲述1591—1660年的帝国历史时,他参考前人撰写的编年史和帝国档案,结合本人的特殊体验,强调在史学研究中既要求真又要分析。求真,既不为统治者溢美,又对史料去伪存真,尤其是不轻信流言,历史学家“不能描述虚构的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谨慎地发掘问题的真相,而不要管这种真相究竟是什么”,“如果不了解任何特定问题的真相,那么历史学家必须亲身请教那些熟知此事的人”。分析,是在还原史实的基础上力求分析事件的原因。《土耳其帝国编年史》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该书序言中,奈玛从分析1699年《卡罗维兹和约》的利弊入手,借鉴伊本·赫勒敦与卡蒂普·切勒比的观点,分析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的原因,进而提出改革举措。
  17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屡遭惨败。168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兵败维也纳城下,匈牙利和贝尔格莱德脱离奥斯曼帝国;威尼斯人夺取希腊,俄国军队攻克位于黑海北岸的亚速。169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被迫签订《卡罗维兹和约》,承认波兰拥有乌克兰南部、奥地利统治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威尼斯占据希腊南部、俄罗斯控制德涅斯特河以北地区。奈玛认为,1699年奥斯曼帝国与基督教国家签署《卡罗维兹和约》,类似于628年先知穆罕默德与麦加偶像崇拜者签订《候德比耶和约》。《候德比耶和约》是628年先知穆罕默德与麦加古莱西人代表苏海勒·阿姆尔在麦加以南16公里处的侯德比耶签订的和约,由阿里执笔。和约规定:双方休战10年;休战期间,穆斯林不得庇护擅自投奔麦地那的麦加人,而背叛先知穆罕默德的人却可留居麦加;先知穆罕默德放弃该次朝觐撤回麦地那,古莱西人保证在翌年朝觐期间撤出麦加3日,以便穆斯林在克尔白履行宗教义务。《侯德比耶和约》的订立,尽管没有使先知穆罕默德达到在该年朝觐克尔白的目的,但是毕竟标志着麦加的古莱西人对于先知穆罕默德及其宗教的初步承认,从而为先知穆罕默德以胜利者的身份重返故乡铺平道路。《侯德比耶和约》的订立可谓穆斯林克复麦加的重要起点,《古兰经》曾称此事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一种明显的胜利”(《古兰经》,48:1)。629年先知穆罕默德率领2 000余名穆斯林自麦地那出发,驱赶作为祭牲的60峰骆驼,前往麦加。古莱西人按照《侯德比耶和约》的规定,预先撤至麦加郊外。麦地那对于麦加的胜利已是大势所趋。630年先知穆罕默德讨伐麦加古莱西人并克复麦加。先知穆罕默德来到克尔白神殿,绕行7周,触摸玄石,命令穆斯林捣毁神殿内所有的供奉之物,仅保留玄石作为圣物。先知穆罕默德向众人高呼:“真理已经来临,虚妄已经消灭;虚妄确是易灭的。”(《古兰经》,17:81)伊斯兰教在先知穆罕默德的故乡取得了彻底胜利,古莱西人顽固恪守的多神崇拜从此荡然无存。奈玛认为,两个和约都是为了休养生息而暂时退却,并非腐败无能的辱国之举。
  不过,奈玛也不得不承认,《卡罗维兹和约》的签署毕竟说明奥斯曼帝国正在走向衰落。为什么会衰落呢?他开始借鉴伊本·赫勒敦在《历史大全》中提出的历史循环论。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1332—1406年)全名阿布·栽德·阿卜杜勒·拉赫曼·伊本·穆罕默德·伊本·赫勒敦·哈德拉米(Abū Zayd ‘Abdu r-Ra?mān bin Mu?ammad bin Khaldūn Al-?adrami),是伊斯兰世界历史哲学的开创者,系西班牙阿拉伯人的后裔,长期生活于马格里布地区。伊本·赫勒敦所著《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历史的殷鉴和原委》(简称《历史大全》,Muqaddimah)共计7册,分绪论、正文和附录3部分。《绪论》是全书精华,集中表述其历史哲学观点。《历史大全》上起远古祖先,下至当代,包括阿拉伯人、柏柏尔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诸民族的历史。伊本·赫勒敦的《历史大全》并未局限于叙述历史现象,而是着重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游牧世界与定居社会、部落制度与国家秩序、物质生产与文化生活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强调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伊本·赫勒敦认为,宗教是推动人类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关键因素,每个民族的历史均表现为诞生、成长、鼎盛、衰败和灭亡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伊本·赫勒敦在历史哲学方面独树一帜,被后人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奈玛认为,国家的确类似人体,会经历建国、巩固、承平、过渡和消亡5个时期,自168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兵败维也纳城下起,奥斯曼帝国已进入过渡期。接着,他开始引述卡蒂普·切勒比的体液平衡论,将国家的武装力量、知识阶层、其他阶层、农村阶层四大阶层比作人体的四种体液,分别对应黏液、血液、黄色胆汁和黑色胆汁,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与四种体液的比例密切相关,而国家的衰亡与否仰赖四大阶层特别是武装力量与农村阶层之间的平衡状态。最后,他把伊本·赫勒敦的历史循环论与卡蒂普·切勒比的体液平衡论结合起来,并加以发挥,认为武装力量、知识阶层、其他阶层、农村阶层四大阶层的关系变化,导致国家出现建国、巩固、承平、过渡和消亡5个阶段。
  伊本·赫勒敦
  如何救亡呢?奈玛在上述论证基础上提出五条原则:减少花费,平衡收支,这主要是照顾农村阶层;准时发放津贴和薪金,平息百姓的怨怒,这主要是照顾知识阶层和其他阶层;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抵抗外敌并维护治安,这主要针对武装力量;公正对待各省;苏丹应恩威并济,使臣民既爱又怕;后两项原则涉及四大阶层。
  传统社会的历史学备受政治形势变化和统治阶层好恶的影响,18世纪的帝国史学便是如此。当时,苏丹素质明显下降,大维齐尔迅速更迭,社会开始动荡,统治阶层对历史学的兴趣大大降低,因此帝国宫廷编年史家往往开始记流水账,缺乏创新冲动和独立意志,几乎乏善可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