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通史

第38章


与此同时,在色雷斯和安纳托利亚各地,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穆斯林自发武装组织,以“保卫权益”作为其共同口号,统称安纳托利亚和鲁梅利亚保卫权益协会。阻止夙敌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利用协约国军队占领之机统治安纳托利亚,是安纳托利亚和鲁梅利亚保卫权益协会的政治目标。
  1918—1923年是土耳其历史上的英雄时代,也是土耳其人争取民族独立的抗争时代。土耳其人的家园面临被肢解的危急局面,土耳其人与西方列强之间的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深刻的民族矛盾导致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安纳托利亚高原成为土耳其国家重建和民族复兴的政治舞台。
  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又译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1881—1938年)出生于马其顿省首府萨洛尼卡的一个下级官僚家庭,1905年毕业于伊斯坦布尔军官学校,授上尉军衔,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时期开始涉足政治领域,1911年参加奥斯曼帝国抵御意大利军队入侵利比亚的战争,1912年出任奥斯曼帝国驻保加利亚使馆武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任师长和军团司令,晋升将军并获得帕夏的称号,先后在色雷斯、高加索南部和叙利亚战场服役,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凯末尔于1919年3月受苏丹政府指派前往安纳托利亚黑海沿岸整肃军队,随后投身于土耳其人的民族独立战争,成为土耳其人的民族英雄。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
  1919年5月,凯末尔在黑海南岸城市萨姆松召开东部各省保卫主权大会,拒绝接受丧权辱国的穆德洛斯停战协定,谴责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出卖国家利益和沦为协约国的傀儡,进而与西方列强支持的伊斯坦布尔苏丹政府分庭抗礼。同年7月,凯末尔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城市埃尔祖鲁姆发出倡议,呼吁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9月,凯末尔在安纳托利亚中部城市锡瓦斯召开安纳托利亚与鲁梅利亚主权保卫大会,宣布在安卡拉筹建新的民族政府,作为土耳其的唯一合法政府,取代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帝国苏丹政府。
  1919年12月,奥斯曼帝国举行新一届的议会选举。1920年1月,奥斯曼帝国议会通过国民公约,明确支持凯末尔在埃尔祖鲁姆发出的倡议。同年4月,协约国军队占领伊斯坦布尔,苏丹宣布解散帝国议会,帝国议会的议员纷纷从伊斯坦布尔逃往安卡拉,加入凯末尔主持召开的大国民议会。此后,安纳托利亚内陆城市安卡拉取代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大本营和政治中心。
  二、从《色佛尔条约》到《洛桑条约》
  1920年4月,协约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一方,邀请奥斯曼帝国苏丹政府的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同年8月,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苏丹政府的代表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署条约,是为《色佛尔条约》(Treaty of Sèvres)。《色佛尔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地区由协约国共管,奥斯曼帝国放弃对于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地区、亚美尼亚、塞浦路斯以及爱琴海诸岛屿的主权,废除征兵制,兵员总数不得超过45 000人且不得拥有海空军,财政和关税接受协约国财政委员会的监督,财政岁入须优先支付战争赔款。《色佛尔条约》的签署标志着土耳其人濒临亡国的边缘,凯末尔领导的安卡拉政府拒绝承认《色佛尔条约》,进而拒绝承认伊斯坦布尔苏丹政府的合法地位。《色佛尔条约》签署之日即1920年8月10日,后来被土耳其共和国定为国耻日。
  1919年5月,希腊军队乘坐英法军舰在安纳托利亚西部爱琴海沿岸的港口城市伊兹密尔登陆。1920年6月,希腊军队从伊兹密尔出发,向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挺进,试图占领安纳托利亚高原西部,建立环爱琴海的希腊东正教帝国。与此同时,希腊军队在色雷斯发起攻势,占领埃迪尔内。1921年7月,希腊军队占领屈塔希亚,攻入安卡拉以西50公里的萨卡利亚河流域。同年9月,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军队挫败希腊军队的攻势,初步扭转了战场的局势,交战双方形成僵持状态。随后,凯末尔被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授予加齐的称号,晋升元帅。1922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凯末尔的指挥下发动反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希腊军队手中夺回屈塔希亚、布尔萨和伊兹密尔,收复安纳托利亚西部和色雷斯东部,迫使协约国接受停战协议,同意废除《色佛尔条约》,继而于11月在瑞士的洛桑与安卡拉政府重新举行和谈。
  土耳其军队进入伊兹密尔
  1922年凯末尔在西部战线视察恰伊
  1923年7月,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与西方列强及希腊签署《洛桑条约》(Treaty of Lausanne),取代《色佛尔条约》,明确划定土耳其与希腊、法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英国委任统治地伊拉克之间的边界线,取消西方列强在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战争赔款和治外法权。《洛桑条约》签署后,协约国军队撤出伊斯坦布尔和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地区。如果说《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强加给奥斯曼帝国的不平等条约的话,那么《洛桑条约》则体现了谈判双方之间的平等地位。《洛桑条约》的签署,标志着土耳其作为主权国家的诞生。
  三、从大国民议会到1924年宪法
  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主持召开大国民议会。安卡拉的大国民议会创建于奥斯曼帝国的政治框架之外,由此形成安卡拉大国民议会与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议会分庭抗礼的政治格局。一方面,安卡拉的大国民议会不同于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帝国议会,兼有立法和行政的广泛权力;另一方面,大国民议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括来自伊斯坦布尔的106名奥斯曼帝国议会议员和安纳托利亚内陆腹地选举产生的232名议员。凯末尔当选为大国民议会主席;根据凯末尔的提议,大国民议会选举11名议员组成内阁政府。
  1921年1月,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国取代奥斯曼帝国,成为新的国名。9月,大国民议会通过基本法23款,作为土耳其国的临时宪法。1921年临时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国家元首的正式称谓,以求避免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的政治分歧。1922年11月,大国民议会宣布,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勾结西方列强,出卖国家利益,犯有叛国罪。穆罕默德六世畏罪潜逃,流亡马耳他,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Abdülmecid II,1922—1924年在位)继任苏丹。1923年10月,大国民议会颁布法律,废除苏丹制,允许奥斯曼王室以哈里发的名义保留有限的宗教权力。随后,大国民议会举行选举,凯末尔获得议会287名议员中158名议员的支持,当选土耳其国总统,伊斯梅特·伊诺努(Mustafa ?smet ?n?nü)出任内阁总理,定都安卡拉。
  穆罕默德六世出逃
  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
  1924年3月,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除哈里发制度,驱逐末代哈里发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和苏丹家族成员出境。同年4月,大国民议会颁布新宪法即1924年宪法,废除奥斯曼帝国于宪政时代颁布的1876年宪法和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期间颁布的1909年宪法,正式宣布土耳其国实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大国民议会作为土耳其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兼有立法和行政的双重职能,土耳其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为土耳其语,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为安卡拉,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共和国的国教。
  1924年宪法规定,议会实行一院制,议员通过选举产生,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4年,总统任命内阁总理,统率三军,议会通过的法律须经总统批准方可生效,总统有权在10天内要求议会重新审定已经通过的法律;内阁对议会负责,政府无权解散议会;每2万人选举议员一名,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具有选举权,年满30岁的男性公民具有被选举权;议员不得兼任政府职务和军队职务;司法独立;所有公民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1928年,大国民议会修改宪法,删除伊斯兰教作为土耳其共和国国教的内容。1930年,土耳其妇女获得地方议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4年,土耳其妇女获得大国民议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1935年举行的大国民议会选举中,18名女性当选为大国民议会的议员。
  四、凯末尔时代的威权体制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仿佛是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后历史进程的重演,经过短暂的动荡混乱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逐渐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威权的国家体制。与奥斯曼帝国颁布的1876年宪法和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期间颁布的1909年宪法相比,1924年颁布的土耳其共和国宪法强调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合一,总统取代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极权政治在共和政体的形式下进一步强化,一党制的政党制度成为凯末尔时代极权政治的逻辑延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