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通史

第73章


另据资料统计,1963—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其中农业产值年均增长2.6%,而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4%;1971—197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其中农业产值年均增长4.3%,而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1%。出口工业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例,1960年为13%,1975年上升为35%。1962—1978年,钢铁年产量从45万吨增至295万吨,拖拉机年产量从2 600台增至15 000台,汽车年产量从3 100辆增至79 000辆,水泥年产量从232万吨增至1 529万吨,玻璃年产量从2.2万吨增至16万吨,化肥年产量从16万吨增至262万吨,毛纺织品年产量从2 100万米增至5 600万米,棉纺织品年产量从53 300万米增至133 700万米。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的深层背景,是人口的增长所导致的工业品市场需求的扩大。在进口替代的经济框架下,政府主导工业投资,工业分布呈不平衡的状态,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伊斯坦布尔地区以及伊兹密尔和阿达纳,工业化进程主要依托国有企业,国内工业品市场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工业品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进口工业品受到严格的限制,国内工业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经济发展表现为明显的内向性和封闭性。另一方面,土耳其的能源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的石油进口。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于土耳其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严重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初,土耳其的通货膨胀率为20%,1979年上升至90%。1979年,土耳其政府以减少进口限制、削减发放补助金、提高物价和削减政府开支作为条件,从国际货币基金会和世界银行获得18亿美元的贷款。进入20世纪80年代,土耳其政府放弃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鼓励私人投资,扩大市场经济,建立自由贸易区,强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外向型的经济模式逐渐成熟。
  1980年1月,德米雷尔政府宣布新的经济改革纲领,放弃内向型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降低进口关税,实施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制定外向型和市场调节的经济战略,是为土耳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转折点。
  1980年9月军方发动政变后,在致力于打击极端派别、平息政治暴力和恢复社会秩序的同时,着手扭转日趋恶化的经济形势。军方在政变之前支持德米雷尔政府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解散德米雷尔政府后延续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任命厄扎尔(Ozal)作为副总理,主管经济事务。在军方政变后的一年内,厄扎尔推行的经济复兴计划初见成效,通货膨胀率从140%下降为35%,政府财政收支渐趋平衡。
  1983年厄扎尔当选总理后,加大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力度,贬值货币,提升利率,冻结工资,鼓励私人投资,吸引国外投资,鼓励出口,放宽进出口贸易和货币限制,提高出口竞争力,旨在缓解贸易赤字、改善财政收支状况和抑制通货膨胀。与此同时,政府致力于改造国有企业,推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程。1981年,土耳其共有大型国有企业38家,其中16家盈利,22家亏损。自1984年起,政府取消国有企业享有的优惠和补贴政策,实行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公平竞争,向民间发售国有企业的证券和股票,取消私人投资限制,扩大私人投资领域。
  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并未削减固定资本的政府投资。据统计,1974年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为730亿里拉,其中政府投资占47.9%,民间投资占52.1%。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80年代的固定资本投资比例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比例大体持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 547亿里拉,其中政府投资占58.1%,民间投资占41.9%。1988年,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为255 240亿里拉,其中政府投资占47.5%,民间投资占52.5%。政府投资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交通和能源,私人投资在房地产领域大幅上升。尽管如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1990年,国有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4.6%,私人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5.4%;国有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占工人总数的24.4%,私人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占工人总数的75.6%;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1.3%,私人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8.7%。1993年,国有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3.8%,私人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6.2%;国有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占工人总数的21.8%,私人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占工人总数的78.2%;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5.6%,私人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4.4%。
  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加速了土耳其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1983年为3.3%,1985年为5.1%,1987年为7.5%,1989年为1.9%。相比之下,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速度,除1991年和1994年外,普遍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1990年为9.4%,1991年为0.3%,1992年为6.4%,1993年为8.1%,1994年为―6.1%,1995年为8%,1996年为7.1%,1997年为8%。另一方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导致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出口贸易增长幅度,1981年增长62%,1982年增长22%,1983年增长停滞,1984年增长25%,1985年增长12%,1986年增长6.3%,1987年增长36.7%。出口商品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1977—1979年仅为3.8%,1983—1986年上升为13.6%。1981—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1%。相比之下,1980—1987年,出口额年均增长22%;1979—1988年,出口额从23亿美元增至117亿美元。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出口商品结构经历明显的变化;工业品出口额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构成20世纪80年代外向型经济长足发展的突出现象。1980年,土耳其出口商品总额为29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例高达64.7%,工业品仅占出口商品总额的26.9%。1990年,土耳其出口商品总额增至13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为25.5%,工业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为67.9%。1997年,土耳其出口商品总额达到262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仅为20.8%,工业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4.9%。
  新经济政策的后果是经济领域的剧烈波动,贫富分化加剧,由此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深刻的政治影响,是为伊斯兰主义在土耳其政坛异军突起的历史背景。1988—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2.6%,其中1988年达到9.1%,1994年下降为5.4%。通货膨胀率,20世纪80年代初低于40%,1987年上升为70%,1992年达到120.7%。1987年,20%的富人拥有49.9%的收入;1994年,20%的富人拥有54.9%的收入。
  六、城市化进程
  1927年,土耳其共和国的乡村人口共计1 140万人,规模超过万人的城市人口共计220万人,规模超过万人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6.4%。1950年,乡村人口共计1 710万人,规模超过万人的城市人口共计390万人,规模超过万人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8.5%。其间,乡村人口年均增长1.7%,城市人口年均增长2.4%;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大体持平,城市化水平低于同时期的中东国家埃及和伊朗。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土耳其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50年的2 100万人增至1970年的3 485万人,1990年达到5 610万人。流通领域的活跃和市场经济的成长密切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的转型导致人口分布的相应变化,工业化和农业市场化的长足进步加速了土耳其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产生了城市对于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导致乡村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城市化可谓两者的合力叠加的结果。
  1950—1970年,土耳其出现了空前的人口流动浪潮,大量人口离开乡村,涌入城市,城市规模由此迅速扩大。尽管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和大幅度增加农业投资,20世纪50年代仍然出现乡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明显趋势,约150万人离开土地,其中60万人移入4个最大的城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