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王朝

29.淝水争端


虽然群臣大多表示绝对不能打响这一仗,但是苻坚觉得自己兵强马壮,相比于司马曜来说,坐在建康地区的王位上更具有稳固性,所以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苻坚开始自己的慢慢胡作路。
    说实话,王猛和后来的这些群臣的建议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苻坚是一个摩羯座,金牛座的王猛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暴脾气,但是他的欲望实在是太强了,所以王猛在世的时候还能抑制住他,但是王猛死后,苻坚的性子就得到最大化的自由。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至七月,桓冲率众十万反攻襄阳,分遣刘波等攻沔北诸城,杨亮攻蜀,郭铨攻武当。秦国苻睿、慕容垂众五万救襄阳,张崇救武当,张蚝、姚苌救涪城。这是桓冲在淝水之战前夕为了减轻建康压力而采取的一次大规模策应行动,使苻坚南侵之师疲于奔命。谢玄部下广陵相刘牢之亦于此时遣宣城内史胡彬率众向寿阳,以为攻襄阳的桓冲军声援,显示出大敌当前时东晋内部桓、谢两大门阀的团结。
    但与此同时,桓冲推荐王荟出任江州刺史,谢安则推出谢輶来当江州刺史,两方冲突又起,最后谢氏让步,司马曜以桓冲自领江州刺史。这反映出门阀之间的潜在矛盾,为同仇敌忾的表象下增添了不和谐音符。
    太元八年(383年)八月,秦国天王苻坚下诏大举攻晋,试图统一中国,淝水之战终于爆发。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绵延数千里,水陆齐进,仅运粮船只就有万艘。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的来历。
    东晋北上抗击秦军的总共兵力才8万,在宰相谢安的主持下,以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北府兵为主力,前往迎战。当时秦军前锋苻坚之弟苻融率30万大军首先到达颍口,秦军初战告捷,攻占寿阳,又截断了东晋派来救援的胡彬军的退路,将其团团包围在硖石。苻坚接到捷报大喜,他留大军于项城,带轻骑八千赶到寿阳,又派在襄阳俘获的东晋将领朱序去劝降晋军。
    朱序则心怀故国,将秦军部署和盘托出,并建议趁秦军未完全集结,迅速出击。谢石本来是打算坚守不战,听了朱序的话后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主动出击。十一月,谢玄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强渡洛涧,去攻击对手的5万人马,大获全胜,斩秦国梁成等10将。
    洛涧之战令晋军信心倍增,谢石继续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谢玄见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又不容许晋军旷日持久地打消耗战,便派使者去秦营,要求秦军把阵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块地方,好让双方一决胜负。苻坚认为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结果秦军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脚大乱。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发动猛攻。朱序这时在阵后乘势喊叫:“秦军败了!秦军败了!”
    军队就怕臭虫捣乱,朱序这个臭虫绝对是晋王朝请来的救兵(那两个字我还真不好说出口),他这一咋呼,秦国的军队觉得自己真的失败了,所以慌忙的后退,这样就给了谢玄谢石等人攻击的机会。
    秦军有很多是强征入伍的,而且由多个民族组成,可谓同床异梦,人心本来就不稳,朱序这一喊,以为真的败了,越发慌乱,争相逃命,几十万军队就像山崩了一样丢盔弃甲的大溃逃。谢玄等乘胜追击,直至青冈(今寿阳西30里)。此时,苻融战死,苻坚中了流矢,单骑北逃,朱序乘乱投奔晋营,东晋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淝水之战结束了,但是这种胜利并不仅仅是士族门阀的胜利,而是苻坚的愚蠢带给了金王朝的胜利。苻坚在位的十几年,是秦国最鼎盛的十几年,而秦国鼎盛的背后又产生了许多的隐患。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历史典故和成语。如“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直脍炙人口。
    淝水之战后,东晋趁北方大乱之机,收复了巴蜀及山东河南大片失地,一直打到黄河北面的邺城。后来由于翟魏、西燕、后燕等胡族政权的反攻加上东晋朝廷的内斗,东晋在淝水战后所收复的淮北土地至司马曜末年又大部丧失。
    虽然胜利了,但是谢安的政治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他毕竟是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了,所以在385年辞官归隐,并在归隐之后不久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谢安死后,其弟弟又摇摇晃晃的成了一段时间,最终在389年交出了所有的权力,历史展开了新的一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请看下讲:一个玩笑产生的血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