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圣张良

第48章


然而,他不但不知报答,每次只要逃脱又翻脸无情,立刻背约,又带兵来攻打项王,这种不讲信义到如此程度的人,还值得信赖吗?”
    “那么,先生以为我应该怎么样呢?”
    “不错,将军受到汉王的重用,并且拼命地为他攻城掠地,但是你想过自己的结局吗?恐怕最终还是逃不脱汉王之手吧!”
    “先生以为我要怎么才能幸免呢?”
    “恕我说一句真话,将军之所以能保留性命至今天,有一个重要原因……”
    韩信俯身问道:“什么重要原因?”
    “这就是因为有项王在,汉王还不敢杀你!”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今天,将军占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你对刘项之间谁亲谁疏的主动权掌握在你的手里。不可小视!”
    “何以见得?”
    “将军像站在刘项中间,只要你向右投向汉王,则汉王必胜项王,你向左投向项王,则项王必胜汉王。”
    “如果我哪一边都不投呢?”
    “那么,如果今天项王被汉王消灭,或者汉王被项王消灭,那么明天就必然会轮到你!”
    “既然如此,先生认为我投向谁好呢?”
    “将军与项王过去还有过交往,算是故人了。何不弃汉王与项王和好呢?这样就左右都奈何你不得,岂不就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了吗?如果将军放弃了这样一个良机,而自以为应该属于汉而去攻打楚国,一个明智的人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吗?”
    韩信十分沉静,一点也不激动,他说:“我深谢先生的指点,先生的说法不无道理,见解也十分深刻。我思前想后地比较了一番,是这样认为的……”
    武涉认为他的游说已经打动了韩信,十分高兴地说:“愿听将军的明断。”
    “好,那我就直说了吧!我过去曾在项王下边做过一个小臣,当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我对他说的话他根本不听,为他出的主意,他也不会采用,所以我毅然离开了项王,投奔了汉王。我归汉以后又怎么样呢?汉王筑坛拜将,授我以上将军印,让我统帅数万大军。他脱下他的衣裳给我穿,将他吃的饭食让我吃,对我言听计从,因此才有了我韩信的今天。对于如此深深信赖我的人,背叛他就太不仁不义了。因此哪怕丢脑袋我也是决不会改变的,请先生代我向项王致以深深的谢意!”
    买卖不成仁义在,韩信有礼节地送走了武涉。
    蒯通见武涉未能说动韩信,他知道韩信的内心存在着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但蒯通觉得对于韩信来说,目前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时机,可以说天下局势系于韩信一身,失却它就太可惜了。
    因此他下决心要以一种奇特方式说动他。
    他与韩信闲聊时故意对他说道:“我曾经遇到一位奇士,传授给我相人之法。”
    韩信前程未卜,心情抑郁,便颇感兴趣地问道:“先生是怎么样相人的呢?”
    蒯通便乘机而入:“相人有三句话:贵与贱看骨法,喜与忧看脸色,成与败看决断,用这三点去推究一个人,往往万无一失。”
    韩信高兴地说:“不错,那么请先生为我看看如何?”
    蒯通欣然从命:“请排除左右的干扰!”
    左右去后,韩信迫不及待地问:“我的面相如何?先生快请讲!”
    蒯通说:“说实话,如果看将军之面,不过封侯而已,而且还多难。但是如果看将军之背……”
    他欲擒故纵,不肯往下说。
    韩信急切地问:“看背又怎么样?”
    “将军之背,则贵不可言!”
    蒯通故意把“背”字说得特别重,似乎另有深意。
    韩信想弄个明白,何为贵不可言?
    蒯通答曰,天机不可泄漏,一笑了之。
    他又故弄玄虚地审视良久之后,才继续说道:“在天下刚开始举义反秦时,所有的英雄豪杰都互相联络、齐声响应。那时,天下各路英雄风云际会,如鱼鳞杂沓、火星飞溅,那个时候大家考虑的只是怎样才能推翻秦朝。”
    韩信不解地问道:“先生替我面相,怎么又扯到灭秦的事上去了呢?”
    “将军请耐心地听下去,”蒯通又继续说下去:“如今楚汉相争,使天下数不清的人肝脑涂地,尸横遍野。楚军从彭城南北转战、乘胜扫荡,威震天下!然而却长期困于京、索之间毫无进展。”
    韩信以一位杰出统帅的犀利目光赞同地说:“说实话,项王想要短期内取得绝对优势,是不可能的!”
    蒯通说:“那么,汉王又怎么样呢?他统率着数十万人马,依仗山河的险要,拒守巩、洛,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败荥阳、溃成皋、走宛、叶,他真正算得上是一个乏智少勇的人。目前,他的锐气为险塞所挫,而粮食又一天天匮乏,百姓怨声载道,真不知道依靠谁好!”
    韩信似乎已忘却相面之事,问道:“那么,先生以为这种局面将怎么收拾呢?”
    蒯通说:“我以为只有出一位圣贤,才能收拾这种局面。当今天下一个明摆着的事实,刘项二人的命运都系于将军,将军站在汉,那么汉就胜,站在楚就楚胜。今天,我愿披肝沥胆,诚心诚意地为将军献策,但恐怕将军不会采纳,还是不讲罢了!”
    “先生但讲无妨!”
    “如果将军能够采纳我的计策,就不如脱身楚汉之外,既不像武涉所言依附项王,也不像目前受制于汉王,干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这种情势下,楚汉谁也不敢先来攻打你。将军你赋有圣贤之才,又拥有众多甲兵,占据着富熟的齐地,再加上燕赵,从刘项难以控制的地方后发制人,顺从百姓渴望安宁的愿望,打为民请命的旗号西征,天下必然闻风而动响应将军,谁敢不听从你的号令?到时候将军可抑强扶弱以立诸侯,诸侯重新立起来以后,天下都会听从将军的指挥,都会感激将军的盛德。对于齐国来说,拥有胶、泗之地,而又有着各诸侯共同尊崇的盛德踞诸侯之上,而又对各诸侯安抚谦让,这样天下的君王们都会一到齐国朝拜。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天给你你不取得,就会反受其害;碰上了机遇你不行动,就反而给自己带来灾祸。’愿将军深思!”
    韩信仍然用前日对武涉说过的话对蒯通说:“汉王对我有知遇之恩。他让我乘坐他坐的车,乘坐过别人的车就应该与他共患难;他让我穿他穿的衣裳,穿过别人的衣就应该分担他的忧愁;他让我吃他吃的饭食,吃过别人的饭食就应该为他的事效命,我怎能见利而忘义呢?”
    蒯通仍不死心,继续向韩信进言:“将军自是忠心耿耿帮助汉王,想为他建立起万世基业,但我以为你打错了主意。将军最清楚陈余和张耳,他们原是最好的朋友,结为生死之交。他俩同在赵国,张耳做右丞相,陈余做大将军。后来秦兵围赵,张耳派部将张黡与陈泽去催促在外的陈余,却为秦兵所杀。从此二人之间产生猜疑而终于决裂。后来陈余攻张耳,张耳投奔汉王,终于借将军之兵灭杀陈余,叫他身首异处为天下笑。二人由朋友变为敌人,互相残杀,是因为灾难生于多欲,人心难测。如果将军认为汉王不会加害于你,这是一种误解。就像大夫种和范蠡,他们在越亡国之时,帮助勾践成为霸主,当立功成名之后结局如何呢?野兽灭尽就要烹杀猎狗了。我听说,一个人的勇胆和胆略超过了他的君王,性命就危险了;他的功劳超过了天下的人,就难以得到奖赏。如今将军的征战所向披靡,将军的谋略世上少有,拥有威胁君主的力量,赢得功盖天下的奇勋。你若归楚,楚人不会相信你;归汉,汉王害怕你,那么何处是你的归宿呢?我真是暗自为将军捏一把汗啊!”
    韩信仍不但不为他所动,还制止他说:“先生请不要再讲了,让我再好好想一想吧!”
    这个蒯通,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等了几天,他又去见韩信,继续劝说他道:
    “一个人只有听从别人的劝告,才能预先看到事变的征兆;善于谋划,才能抓住良好的时机。如果不采纳别人的意见,谋划有误而又能长久不发生灾祸的人,真是太少了!能够采纳别人意见的人,考虑问题就能不为流言所扰乱。一个人只安心做贱微的工作,必然会失掉进取心,安心微小官职的人,必然会失去高位。坚决果断是明智之举,犹疑不决往往会坏事的。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放不开,肯定会贻误事关天下的大计。心里明白应该这么干,而又不敢付诸于行动,这是很多事情干不成的原因。有这样一种说法,迟疑的猛虎,还不如一只小小的蜜蜂;裹足不前的千里马,还不如慢步的弩马;像孟贲这样的大力士犹豫不决,还不如办事认真的庸夫;尧舜虽然有超人之智,如果缄口不语,还不如打手势的哑巴聋子。这些话都说明贵在行动。建功立业,难于成功,容易失败。机会缘份,难于得到,更容易失去。错过了这个机会就不会再来,还是请将军仔细思考一下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