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演讲集

第15章


他用了一串排比句。在修辞手法上,用了拟人。把时间流逝的状态写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写得让人身临其境、如在目前。真的能够令人产生恐慌,从而写出了“匆匆”的力量,写出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 
  第四段,“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承接上文“时间之流不可抗拒”的意思,进一步来写人与时间的关系。时间既然这么无情,这么冷漠,这么不可抗拒,那么我们怎么办呢?这里,朱自清写出了人与永恒的矛盾。在永恒面前,显出了人的渺小。“徘徊”二字值得注意。它写出人的无可奈何,人的永恒的困惑。一般的人想到这里,也就会止步了。因为反正干什么都是渺小的,都是没有意义的,都会在宇宙中被时间淹没得一丝不剩的。但是,朱自清没有止步于此。他最后一句说:“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一句话,由自愧转向了自励,自我激励。前面写出了时间流逝的不可抗拒,但是这里偏偏要抗拒。这才是生命的意义。人类文明,都是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产生的。人与自然抗争,与时间抗争,不是为了要战胜自然,战胜时间,而是因为抗争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如果一味地顺从自然,那我们就不应该生存,我们生下来就死去算了。这一段,是全文的思想核心。 
  最后的第五段,只有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一句基本上是重复第一段里的第二句,只更换了一个字“你”的位置。上文虽然强调了抗争,但抗争并不能消除对时间的困惑。所以这最后一段又回到对时间的质疑,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味道,全文以发问开始,又以发问结束,格外发人幽思。 
  回看全文,朱自清以小写大,以“小我”的感受,写出了“大我”的问题。表现了一种五四情怀。在五四时代,时间问题得到了比较普遍的重视。《匆匆》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这样的散文是超越时代的,也是超越国界的,今天读来依然令人震撼。 
  《匆匆》在艺术手法上也非常有特色。清新,亲切,流畅的口语与书面语巧妙结合,形象化的表现手段,体现出白话文的极大魅力。文章中有典型的白话文的标志:“的”,“了”,“啊”,“呢”,但也有“涔涔”,“潸潸”,“确乎”,“凝然”这样的文言词汇。白话文的魅力不是完全排斥文言文,而是吸收文言文中有用的精华,这样才会更上一层楼。朱自清创造了一种十分标准的散文语言,我们今天仍然把这样的语言作为写作的规范。 
  《匆匆》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如排比,设问,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手段运用得非常自然,产生了一定的情意化、风趣化的效果。比如第三段,把时间写得好象有几分淘气的样子。 
  这篇文章的优美之处还在于,结构和谐、感情自然而深婉、语言标准、富有音乐性和诗之美。比如第一段,抑扬顿挫,“去了”,“枯了”,“谢了”,音调是仄,平,仄。“再来”、“再青”、“再开”都是平,“不复返”则是仄,读起来有诗歌的感觉。这是整齐与流动的完美结合。多读这样的散文,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使人永葆青春,望大家多读这样的好文章。 
  好,《匆匆》这篇文章,今天就匆匆讲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度过了一段匆匆的时光,祝同学们在你们美好的一生中,对得起每一个“匆匆”。   
  艺术化的人生:朱光潜的《谈美》(1)   
  美学这东西来到中国,只有100多年的时间。这样讲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美学”,而是说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美学是到了晚清才从西方引进的。而中国古代其实拥有非常丰厚的美学传统,一经与来自西方的新知识结合,便产生了特色鲜明的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的早期大师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其中王国维的造诣最高,他力图打通中西美学,并结合现实人生经验来观照中国的文学艺术。王国维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杰作,其中《人间词话》可说是一部精彩的美学经典。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美学”作为一个现代学术和现代文化概念,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这时致力研究美学的主要有北京大学的朱光潜和宗白华教授等。其中朱光潜除了写有《文艺心理学》等学术专著外,还用了很大精力进行美学的普及工作,所以他的影响更大一些。这里介绍的《谈美》就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有人说:“作为普及性的、通俗性的学术著作,《谈美》仍然是一本经典,至今没有一本新的《谈美》来代替它。” 
  朱光潜,字孟实。1897年生于安徽桐城,1986年逝世于北京大学,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和宗白华都被尊称为“美学老人”。20世纪80年代,他们在未名湖畔散步的身姿,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师生永远怀念的风景。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在《开场话》里,朱光潜这样写道: 
  朋友: 
  从写《十二封信》给你之后,我已经歇三年没有和你通消息了。……听说我的青年朋友之中,有些人已遭惨死,有些人已因天灾人祸而废学,有些人已经拥有高官厚禄或是正在“忙”高官厚禄。这些消息使我比听到日本出兵东三省和轰炸淞沪时更伤心。……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 
  朱光潜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感?朱光潜没有用深奥的理论语言把问题讲得云山雾罩,他首先从一个很具体的事例入手:从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态度来谈。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它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它的生长结构,而画家则看到它的气质、风韵,也就是“美感”。这便是我们对待客观对象“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几种不同的态度。通过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对一棵古松的不同态度,朱光潜指出“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是无用的,但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高级在追求“无用”上。我们知道孔子说过颜回粗茶淡饭还能够“不改其乐”,这就是用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所以颜回也被尊为圣人。 
  可是为什么木材商和植物学家没有看到美呢?是他们绝对不具备“审美细胞”吗?朱光潜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解释这一现象。朱光潜指出人们在欣赏事物之时普遍具有一种“围城”心态。太关心利益和知识的时候,美就远了。“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距离太远和太近,都看不清楚。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艺术化的人生:朱光潜的《谈美》(2)   
  那么美是事物本身就具备的吗?朱光潜用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比喻讲了美学上的“移情作用”,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朱光潜把这种移情的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海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写到这里,朱光潜涉及到了一个美学中的难题,即美究竟是在客观还是在主观的问题。朱光潜说:“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的欣赏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以含情之眼观物,则物皆含情也。所谓“情人眼底出西施”,便是这个道理。 
  我们平时也经常说某人某物很漂亮,很“酷”。这些都属于“美”吗?朱光潜又通过“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比喻,区分了两种极易混淆的感觉——美感与快感。朱光潜指出“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