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第45章


[12]这一段可靠而实在的披露,提示我们司马迁口风紧、人实在,不编故事,不过,他好奇心重、耳朵长,喜欢听故事。《史记》中的种种故事,需要寻找来源和版本。
追查杨喜,他的祖上无迹可寻,他的后代却是绵绵不绝,千古留名。原来,自从杨喜因为斩杀项羽封为赤泉侯以后,杨家从此发迹,世世列侯,代代官宦,成为两汉以来最有名的世家大族,东汉时期四世三公的杨震一族,开创了隋王朝的杨坚一家,都是这个家族的后裔。
杨喜的第五代孙叫做杨敞,活跃于汉昭帝时期,深受执掌政权的大将军霍光的赏识,长期在大将军幕府担任长史,也就是秘书长。杨敞后来先后出任大司农(财政部长)和御史大夫(副首相),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丞相,被封为安平侯。
杨敞担任丞相的第二年,汉昭帝去世,年仅二十二岁,没有后代。霍光从诸侯王中选取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继承了皇位。刘贺继承皇位以后,行为淫乱不轨,危及国家的安定,霍光深为忧虑,与亲信大臣们密谋废黜刘贺,另立新皇帝。这件事情,可谓是汉朝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不仅事关帝国的命运,也关系到参与者的身家性命。据史书上说,霍光主持制定了废黜昌邑王的方案后,由大司农田延年到丞相府向杨敞通报。杨敞生性谨慎怕事,听了通报后,吓得汗流浃背,说不出话来,只是啊啊啊地一味连声恭应。
会面途中,田延年上厕所离开,这个时候,一直在厢房旁听的杨敞夫人走了出来,急迫地对杨敞说道:“这是国家的大事情,如今大将军的方案已经决定,让大臣来通报君侯而已。君侯如果不迅速响应,果断地表示与大将军同心协力,而是犹豫不决,必定首先被诛杀清除。”
夫人的话,点醒了杨敞,促使他拿定了主意。当田延年从厕所归来时,杨敞与夫人一道,积极回应田延年的通报,表示坚决支持霍光废黜昌邑王的方案,主动参与其事。昌邑王被废黜以后,霍光拥立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即位,是为汉宣帝。杨敞因为拥立宣帝的功劳,不但保住了丞相的地位,而且得到了三千五百户人家的新增封赏[13]。
在这次事件当中,杨敞胆小怕事,优柔寡断,杨夫人深明大义,果断决绝,夫妇二人的识见个性恰成鲜明的对照。这位在事关杨氏家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站出来拿主意的杰出女性,与司马迁关系甚深,《史记》项羽之死的精彩篇章,也与她有分割不开的关系。
原来,杨敞夫人是司马迁之女,杨敞是司马迁的女婿。司马迁没有儿子,他倾其一生所著的《史记》,完成后只抄写了两部传世,副本一部收藏于汉朝政府的图书馆,正本一部收藏于家中,去世后由女儿带到丈夫杨敞府中保存下来。杨敞与杨夫人所生的儿子叫杨恽,是宣帝时期难得的博学才俊,他喜好历史,熟读《史记》,有外祖父司马迁的遗风[14]。
杨敞大概生于武帝元光年间,他在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前105)结婚,娶司马迁之女为妻,年纪在25岁左右。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他比杨敞大十三岁左右。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后元年间,他去世的时候,大概有六十岁了,女婿杨敞大约四十七岁。司马迁与杨敞的交往,从元封年间两家联姻算,到后元年间为止,有二十年以上。两家的往来,可谓是久远而密切。
对于杨家来说,杨喜追杀项羽,是家族发迹的起点,也是杨家最引以为自豪的伟业。汉政府封赏杨喜为赤泉侯,颁发有丹书铁券,用红笔将封状写在铁板上,与相关的档案文书一道,作永久性的保存。丹书铁券,是一分为二的合符,一半保存在汉朝宗庙,另一半保存在杨家,世世代代流传。丹书铁券结尾处有这样几行文字:“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思是说,即使黄河干涸变成衣带,泰山崩塌变为砺石,封赐之国仍将永存,绵绵不绝传给子孙[15]。
这就是历史,王朝的历史,侯国的历史,家族的历史,又一部《史记》。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面,这份杨家发迹的丹书铁券,供奉在杨家祠堂的中央,杨喜手抚丹书铁券,向儿孙们讲述受封的由来,讲述当年的事情。杨喜去世以后,儿子继承了侯位,他同样手抚丹书铁券,向自己的儿孙讲述老爷子当年的辉煌事迹。儿子去世以后孙子接替,孙子去世以后曾孙接替,一代一代继续将故事讲述下去。
杨喜的故事,一直讲述到第五代孙杨敞。杨敞将这些故事讲给夫人听,当然,他也将这些故事讲给老丈人司马迁听。司马迁是汉政府的太史令,他正为写《史记》网罗天下的放失旧闻,收集世间的传言故事。言者也许无心,听者定然有意。在与女婿的酒席宴间,司马迁听得津津有味,事后将这些鲜活的历史记录下来,写进书中。
杨喜的一生中,最光彩、最值得回忆、最值得大讲特讲的事情,毫无疑问就是参加垓下之战,追击到乌江斩杀项羽的战绩,这是他得以受封的功勋啊!在东城被项王吓得人马受惊,倒退数里,在乌江岸边目睹项王最后的雄武,听到项王最后的呼声,他都亲历现场,自然讲述得活灵活现,虎虎有生气。当然,在杨喜的讲述中,耳闻目睹之外,被俘楚军的口供转述,战友间的传闻流言,都可能混杂其中,都可能被添油加醋。不过,无论如何,杨喜的口述都是当事人的证言,第一手的史料,经过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加工编撰,写成了第一流的史学篇章,堪称古代口述史的经典[16]。
五 楚父秦母昌平君
在杨喜讲述的项羽之死的故事当中,战友吕马童最为神秘。
故事中说,项羽在血战烟尘中认出了吕马童,高声问道:“来人可是旧友吕马童?”吕马童不敢正视项羽,侧身手指项羽对身边的战友说道:“这就是项王。”项羽又一声高呼:“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我的头。我成全你!”于是拔剑自刎[17]。
精彩历史中的又一个细节,引出又一个疑问:这位吕马童,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被项羽称为旧友,他与项羽究竟有什么故旧关系?
追查吕马童的历史,他是秦帝国的内史好畤县人,本是旧秦军郎中骑将,皇帝近卫武官团的高级将校。秦将吕马童不但地位比杨喜高,加入刘邦军团的时间也比杨喜早一年。后来的经历与杨喜类似,编入灌婴所统领的骑兵部队,随同韩信征战齐国,曾经以司马的官职出击楚国将领龙且的军队,垓下之战后奉命追击,在乌江岸边与杨喜等人共同斩杀项羽,受封为中水侯。以上简历,就是史书中所留下的有关吕马童的全部信息。在这些残存的信息中,找不到吕马童与项羽直接交往的踪迹。
项羽自幼跟随叔父项梁,由项梁一手抚养成人。项梁的交游,常常就是项羽的交游。秦帝国时期,项梁曾经到过关中,犯法入狱,被关在栎阳县的监狱里。后来,项氏家族通过关系,请蕲县的司法部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县的狱掾司马欣求情,项梁得以释放。曹咎是蕲县人,属于楚人,后来从军跟随项梁,成为项氏楚军的大司马。司马欣是栎阳人,属于秦人,后来策动章邯投降项羽,被封为塞王,首都就定在栎阳。从这件事情当中,项梁、项羽和项氏家族与秦地秦人的往来,已经浮现出一些隐约的踪迹。这些隐约踪迹所透露出来的关系,是楚人与秦人的交情。
继续往前追溯,项氏家族是楚国的名门贵族,世世代代为楚军将领。项梁的父亲、项羽的祖父项燕曾经出任楚军大将。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军大将王翦攻破楚国首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项燕拥立昌平君熊启继承王位,在淮北继续抗击秦军。
昌平君熊启是一位神秘的历史人物,根据史书的记载,他在历史上只有两次光辉的亮相,一次是在秦国,他与吕不韦一道受命领兵平定嫪毐之乱,扶持年满二十二岁的秦王嬴政亲政掌权;还有一次是在楚国,就是他与项燕联手反秦,被拥立为末代楚王的事情。这两次光辉的亮相,乍一看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矛盾重重扯不到一起。
昌平君平定嫪毐之乱,在秦王政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昌平君被拥立为楚王反秦,是在秦王政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23年,其间整整隔了十五年。十五年前,他是秦国的政要,在咸阳扶持秦王嬴政亲政。十五年后,他成了嬴政的敌人,在淮北被项燕拥立为楚王。这位朝秦暮楚,活跃在秦楚两国政权中枢的昌平君,究竟是什么人?他与秦王嬴政、与楚将项燕究竟有什么关系?在他的身后,是否隐藏着秦楚两国之间不为人知的秘密?
1975年,考古学家们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多座秦国的墓葬,其中有一座编号为11号的墓,是秦王政时代的一位地方官员的墓葬,从这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竹简,竹简中有一份关于墓主生平的履历书,用编年纪事的形式写成,被称为《大事记》[18]。在这份《大事记》中,昌平君的大名赫然出现:
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处其处,有死士属。
“廿一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韩王,末代韩王韩安。秦王政十七年,秦军攻陷了韩国首都新郑,韩王韩安被俘虏,韩国灭亡,被俘的韩王安被迁徙到陈县(河南淮阳)软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