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吧南洋

第28章


同时,进一步加强第三代、第四代的思想教育和联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好优良品德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发扬父辈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共同走进祖国的新时代! 
  在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作为南侨机工的后人,我们要发扬先辈们在困难面前勇于向前的顽强精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第四代人就能挑重担、做国家的栋梁。只有这样,才不会愧对英烈们,才能让那用一千八百多名南侨机工抗日战士鲜血染红的旗帜,永远在祖国的西南群山高高飘扬! 
  后辈们,你们血管流动的鲜血里,有着南侨机工的基因。南侨机工们一生的企盼,就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富强。你们要为此而努力奋斗,不管落在第几代人,到那时,父辈们一定会在鲜花丛中微笑! 
  一段历史造就一代人,一代人谱写一段历史。前人创造历史,后代评价历史。南侨机工抗日的伟大壮举,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天沧桑地沧桑,历史如河水滔滔不绝。数十年弹指一挥间,惟有天地与业绩并存,历史永存! 
  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的壮举,是华侨一次最直接、最集中、最有组织、影响极为深远的爱国主义行动。今天,我们追忆南侨机工这段光荣历史,有助于我们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新认识华侨、了解华侨、更好地联系华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统一而共同努力奋斗。 
  让我们再次共同高歌《告别南洋》: 
  再会吧,南洋! 
  你海波绿,海云长, 
  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们民族的血汗, 
  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 
  再会吧,南洋! 
  你椰子肥,豆蔻香, 
  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 
  但在帝国主义的剥削下, 
  千百万被压迫者都闹着饥荒。 
  再会吧,南洋! 
  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 
  血流着黑龙江。 
  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 
  再会吧,南洋! 
  再会吧,南洋! 
  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祝愿健在的南侨机工们身体健康长寿!安息吧,敬爱的爸爸和故去的南侨机工勇士们,永远地安息吧!南洋华侨机工的后代们永远怀念你们。我们不会忘记过去,一定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富强继续努力! 
  为八百多名海南籍南侨机工告别南洋、回国抗战的英雄壮举而自豪!为3193名南洋南侨机工的爱国献身精神而骄傲!南侨机工永远是华侨抗日救亡的丰碑! 
  华侨为保卫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而作出的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赤子功勋耀千古,南洋华侨抗日机工永垂不朽! 
  为伟大的抗日战争而牺牲的华侨先烈们永垂不朽!     
  下篇   
  南侨机工回国史略(1)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后方运输事宜的西南物资运输总经理处主任宋子良先生,通过该处驻新加坡分处主任陈质平致函身在新埠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请求其在南洋华侨中代为招募各种熟练技术工人,尤其是后方运输线上急需的驾驶人员。这些应国内抗战需要招募的工人就是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南侨机工 。 
  自1938年秋开始,南侨机工分期分批从南洋返回祖国 。在1941年6月 郑琦所拟《华侨机工状况》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回国机工数目的记述:“本处之有华侨机工,起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抗战开始,南洋侨胞激于爱国热情,多有自愿回国服务。当时槟城机器行会曾遣送侨工两批返粤,其中一批三十二人,即服务本处(指西南运输处),同时本处既感于侨胞之热诚,且正需用驾驶、修车及电工等技术人才,特请托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代在南洋招募此种侨胞回国服务,于是马来亚各地华侨,闻风而起,分九批至新加坡请求参加,为国效力。遂于二十七年十月遣送第一批,以后继续办理,至二十八年冬,计共遣送十批,约二千九百名——第一批80名,第二批206名,第三批596名,第四批155名,第五批534名,第六批394名,第七批117名,第八批320名,第九批509名。时该殖民政府禁止南侨筹赈总会继续办理,第十批遣送事发生阻碍,而热心者仍暗自活动,潜回祖国,故是批只得十二名,十批合计为二千八百九十名。又有暹罗华侨多人原于抗战以前自动回国服务,及抗战后自费回国,由海外各地帮会专函介绍来处,请予考核收容者,约计百名。总计此三千华侨,均先后在本处司机训练所及运输人员训练所分组训练,毕业后皆分派在本处各运输队及厂站等担任驾驶或技工等工作。”① 
  当时机工由南洋回归的路线主要有两条:其一,从新加坡乘船至越南西贡然后改乘火车至云南昆明,当时滇越铁路尚未中断;其二,滇缅公路抢筑通车后,一部分机工先乘船抵达缅甸仰光,再沿公路达昆明。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何机工要集中昆明?那是因为,他们主要的服务机构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西南运输总处,当时就驻昆明城东大绿水河,而该机构所设机工训练所亦设在昆明大西门外胜因寺昆明师专内,通过该训练所的军事训练,是每个归来的侨工所必须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全民抗战随即爆发。随着日军的疯狂进攻,国民党正面战场失利,中原及沿海大片国土沦丧,首都南京很快失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1937年10月,为增强实力,加速运输美苏等国外援军需物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广州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这一机构可称得上是当时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运输机构。国民政府对其十分重视,该处先后几位负责人都是蒋介石的亲信。首任主任曾养甫,继任为宋子良(宋子文之弟),最后一任为蒋介石的表弟俞飞鹏。因考虑利用香港口岸,西南运输总处最初设在广州;无奈战局急转直下,1938年9月总处移驻昆明,直到1942年,西南运输总处一直在昆明小东门内大绿水河租赁的房屋内办公。1938年9月至1942年初,特别是1940年6月滇越铁路停运后,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西南运输总处正是仰赖这条国际运输线——“抗战输血管”,才苦苦坚持了若干年。作为拥有3000余辆货运汽车的战时运输机构,西南运输总处负责输送的地域十分广大,东至沿海,西南达缅甸腊戍、仰光,南至越南同登,北入重庆、泸州。除公路运输,该处还利用广九、粤汉、滇越和仰光至腊戍间的国内外铁路,以及珠江、湘江、沅江、伊洛瓦底江等水运航线,构成庞大的联运网络。西南运输总处设有公路、水路、铁路三个运输组及运输研究、购料两个委员会,其分支机构遍布国内外,先后设有香港、河内、汉口、长沙、梧州、南宁、缅甸、昆明、贵阳、重庆等分处,衡阳、常德、柳州等支处。1938年秋,武汉沦陷,撤汉口分处而增设成都支处,南宁分处改为支处,缅甸分处改为仰光分处,增设新加坡、畹町分处,腊戍、八莫支处。1939年底香港分处因战局发展无实际存在意义而迁昆明与总处合并。 
  西运处是中国政府主要管理战时运输的大型国际运输机构,直辖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本身就是一个准军事组织,故而对机工实行军事化管理。实际上这种军事训练对机工将来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防空演习。现在还健在的一位老机工、云南南侨机工联谊会会长王亚六先生就曾经回忆道:遇敌机轰炸卧倒时胸部不能紧贴地面,否则就会因爆炸导致的地面强烈震动震坏心脏——这个知识就是通过训练所得到的。 
  军训之后,机工便被分派到各运输大队,正式投入抗战运输工作。他们主要分布在后方物资运输线上,包括滇缅公路 、川滇公路、滇黔公路(当时称京滇公路)。整个运输线实行分站运输,沿线设有若干站点,遮放、保山、下关、楚雄均设有分站,而昆明是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南侨机工的工作异常艰苦、危险。因而有三分之二近二千余名机工没能看到抗战的最后胜利,他们或因疾病、或因翻车、或遇敌机轰炸失去生命。档案中记载最早一位牺牲的机工名叫吴再春。1939年7月1日,一队由南洋华侨机工驾驶的车辆满载盟军援华的物资,从边境小镇遮放出发,沿蜿蜒的公路向下关驶去。不多时,天上下起了大雨,车队在这段通车不足一年的道路上走走停停,400余公里的里程走了10日才赶到下关。车队卸货后便即刻回赶,13日返至永平时,一位名叫吴再春的机工,因连续几天的辛劳,加之恶劣气候的影响,突然感到周身不适,怀疑得了“寒热病”。继续往前赶了100多公里后,车队来到保山,此时,吴的病已转成痢疾。队友们将其送往西运处保山的医院。这段日子患病的人员很多,医院人满为患,吴再春不能住院治疗,只得在打了一针之后,随车队回遮放再行入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