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219章


哎,原来发发牢骚也有同党。
这样王琚再没有资格巡视了,他被贬为泽州刺史,彻底远离了权力中心。
多年后,王琚被李林甫诬陷,在流放的路上被勒令自杀,死非其罪,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死得冤。
又过了数年,李隆基追赠了他的官职,算是给他翻了案。
从刘幽求到钟绍京,从钟绍京到王琚,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君无常心,皇帝的恩宠,历来都是中国古代的四大不靠谱之一。
都有哪四大不靠谱呢?春寒、秋暖、老健、恩宠。
春寒:春天的寒冷是不靠谱的,因为夏天即将来临;秋暖:秋天的温暖是不靠谱的,因为冬天即将来临;老健:老来的健康是不靠谱的,因为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是个未知数;恩宠:君王的恩宠是不靠谱的,因为它如同热带雨林上空的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刘幽求、钟绍京、王琚,同意请举手!
第七章 更改年号
救时宰相管理的学问公元713年十二月一日,李隆基宣布改年号为开元。
开元这个年号是有讲究的,意味着李隆基想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李隆基改元之后,便开始发力。
与他一起发力的,是他新任命的宰相姚崇。
而与姚崇搭班子的呢,不再是刘幽求和张说这些人,而是一个叫卢怀慎的人。
卢怀慎,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能力低下的道德先生。
正是从这时候起,唐朝的宰相制度悄悄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唐朝的宰相实行群相制,宰相不只一个,而是一群;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姚崇的宰相班子里只有两人,除了他就是卢怀慎,姚崇是主力,卢怀慎是非主力,主力和非主力搭班子的格局由此成为惯例。
宰相班子一建立,姚崇便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国家的治理上,他的从政经验丰富,一般的事务都难不倒他。
不过,不久之后,他却在李隆基面前找不到北了。
这天姚崇拿着一份名单来找李隆基,这份涉及到中下级官员前途的名单他早已经拟定好了,此番来找李隆基,也就是走一个程序汇报一下。
就是这个汇报,让姚崇找不到北了。
姚崇说:陛下,这里有一份关于中下级官员的委任名单,我给您汇报一下。
李隆基没有理他,抬头看着屋顶。
姚崇以为李隆基没听见,又说了一遍。
李隆基依然没有理他,继续看屋顶。
姚崇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又重复了一遍。
李隆基继续把他当空气,继续看屋顶。
姚崇蒙了,汗顿时流了下来:这皇帝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莫非对我不满?姚崇眼看李隆基不搭理自己,便屏住呼吸,行了礼,退了出去。
回办公室的路上,姚崇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呢?皇帝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什么时候得罪他了?姚崇走后,一直站在李隆基身边的宦官高力士说话了:陛下,您最近才亲自处理国家大事,自然应该当场给大臣们做出指示。
刚才姚崇向您请示,您却不说话,这恐怕不是虚心纳谏的做派。
这时李隆基说话了:我任用姚崇当宰相,国家大事他自然应该跟我商量,但任命中下级官员这样的小事就不用再麻烦我了吧,他身为宰相,全权处理就可以了!刚才装聋作哑是这个意思啊,明白了!就在姚崇还百思不解的时候,高力士来了,他把李隆基的话原原本本地转述了一遍,姚崇茅塞顿开。
高,实在是高!姚崇连忙向高力士道谢,心里更是充满了对李隆基的感激。
由这个事件来看,李隆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管理高手,他知道什么叫抓大放小,就凭这一点,他就比诸葛亮强。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司马懿问诸葛亮派来的使节:你们丞相忙吗?使节说:忙啊,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刑罚他都要亲自过问。
司马懿又问:他吃饭的胃口如何?使节说:吃的很少。
使节走后,司马懿说:诸葛亮命不久矣!这就是诸葛亮和李隆基的差距:诸葛亮连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过问,李隆基却连中下级官员的任命都不过问;结果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身后蜀汉迅速灭国,李隆基则把大唐王朝带到了开元盛世,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
其实善于抓大放小的名人还有很多,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有一句名言:如果连我都要用枪,红军就危险了。
他不是用枪的人,他是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人,正是他的抓大放小,才有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管理是一门学问,很深很深的学问。
下车伊始得到李隆基的支持后,姚崇干劲十足,很快就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查处全国的假和尚、假尼姑。
从唐中宗李显执政之后,皇亲国戚争相建造寺庙,以为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祈福。
在建造寺庙的同时,还剃度了一些平民为僧。
这些平民并非真的想剃度,而是冲着和尚可以免税的优惠政策才去的。
不仅皇亲国戚钻了政策的漏洞,一些富户也钻这个漏洞:精壮男子本来有义务向国家交租赋,结果人家迅速剃度成了和尚,光头就成了免税的证明。
经过调查,姚崇发现,这股歪风必须要制止,不然长此以往,和尚、尼姑遍地都是,交税的人却没了。
李隆基迅速批准了姚崇的奏疏,全国上下立刻展开了清查假和尚、假尼姑的行动,只要发现并非真心想出家的,一律勒令还俗。
最后一盘点,全国一共清理出了一万两千名假和尚、假尼姑,数量相当惊人。
第一招收到效果后,姚崇很快就做了第二件大事。
这件事有点难度,涉及的人位置有些高。
因为对方是薛王李业。
薛王李业的舅舅叫王仙童,这是一个恶霸,仗着身后有薛王李业撑腰,大肆侵吞他人财产,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王仙童的劣迹被御史上报给了李隆基,然而御史的奏疏刚到,薛王李业就来说情了。
面对手足兄弟的亲自出马,李隆基有些为难:如果不给李业面子,势必会让李业难堪;但是给了李业面子,王仙童这样的恶霸就会逍遥法外。
李隆基思来想去,还是把皮球踢给了姚崇和卢怀慎:你们去查查吧,如果情况属实便严惩不贷,如果不属实就要治御史的罪。
如果是一位顺杆爬的宰相,或许此时就会做个顺水人情,把御史治罪了事,然而姚崇不是,他不会顺杆爬,他尊重的是事实。
很快,姚崇就递交了自己的调查报告:王仙童的罪状明明白白,御史大夫所言不虚,应该治王仙童的罪!薛王李业哑口无言,只能眼睁睁看着姚崇将舅舅治罪。
自此,皇亲国戚的行为收敛了不少——连薛王李业都没有面子给,何况他人呢?做人还是低调一些吧。
姚崇的第二件大事惩办了王仙童,但也因此得罪了薛王李业。
这还不算完,不久他又做了第三件大事,这次得罪的申王李成义。
李成义的事儿其实很小,只是想帮自己府里的阎楚珪升一下官。
阎楚珪原来是从九品的王府录事,李成义想把他升为正八品的王府参谋。
对于一个亲王来说,将自己的属下从九品升至正八品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况且李隆基也答应了李成义的请求。
没想到,事情到了姚崇那里,就行不通了。
姚崇抓住了一个漏洞:关于这次升官,李隆基没有下达手令。
按照李隆基先前的旨意,如果是王公和驸马托付的事情,皇帝批准后应该给宰相下一道手令,没有手令,一律不办。
现在姚崇就抓住了这个漏洞,他上奏李隆基:陛下说过,没有手令一律不能办。
姚崇预计到李隆基可能会补发手令,他接着说道:臣窃以为量才为用,授予官职是有关部门的事情。
陛下如果因为是亲属宠臣就授予官职,恐怕有些不妥。
臣分析过最近的一些情况,认为这样会破坏国家的法度!姚崇把所有的路都堵死了。
结果,阎楚珪愣是没能升官,因为有一个坚持原则的姚崇在那里等着。
三件大事办完,一个贤相的模样便跃然纸上。
不过姚崇之所以能青史留名,靠的还是随后的蝗灾。
蝗虫事件公元715年,姚崇遇到了难题。
崤山以东,蝗虫泛滥。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被神话了,蝗灾也被神话,很多人固执地认为,这是上天发怒,向人间示警。
这样一来,蝗虫就不是蝗虫了,而是上天向人间示警的使者,于是多数老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在田间地头焚香祷告,跪求蝗虫嘴下留情,吃两口就赶紧打道回府,晚了就坐不上公共汽车了。
祷告有用吗?老百姓认为有用,姚崇却坚定地认为没用,因为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面对蝗灾,姚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火速往各地派出御史,敦促各地消灭蝗虫,保护庄稼。
这个在今天看来很简单同时又无比正确的决定,居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反对者认为:蝗虫太多了,灭也灭不掉,倒不如别得罪它们,毕竟人家可是上天派来向人间示警的天使。
反对最起劲的是汴州刺史倪若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