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223章


相关官员是干什么吃的!李隆基动了肝火,盛怒之下他准备将河南尹(洛阳特别市市长)、知顿使(护驾总监)全部免职,随行官员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里。
李隆基心情稍显平复时,宋璟来了,他是来劝李隆基的。
宋璟说:陛下刚刚开始巡幸,就罢了两位官员的官,恐怕全国各地其他地方会闻风而动,大修道路,这样老百姓恐怕就会不堪其苦了!这时的李隆基刚刚登基四年,心中还装着克制二字,一听到此举可能导致全国大兴土木,他顿时紧张了起来。
那可不行,会影响民生的。
李隆基压下了自己的火气,那就算了吧,你去通知那两位官员吧!宋璟又说话了:陛下怪罪他们,因为臣的建议又赦免他们,这样会使我代陛下受他们感恩。
还是让他们在朝堂上待罪,陛下当场赦免吧!此言一出,李隆基的心里无比舒服——宋璟太会办事了,这样的人办事,朕放心!好下属都是这样,把责任留给自己,把功劳留给上级!感谢你八辈祖宗拜相的宋璟兢兢业业地尽着自己的职守,他严守法度,大公无私,任人唯贤,选拔官员先看能力,不看背景,即使是李隆基中意的人选,如果能力不够,也只有靠边站的份儿!有能者用,有功者赏,宋璟说到做到。
然而,有一位立功者,却迟迟没有得到宋璟的奖赏,他在长安已经等了一年多了,等得心都快碎了。
立功的人叫郝灵荃,等待领赏时,身份是大武军(山西省代县北)子将。
郝灵荃立的不是一般的功:他的手中有一件大大的投名状,投名状是一颗人头,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的人头。
阿史那默啜可不是一般人,早在武则天建立周朝初期,他就不断骚扰,发展到后来,更是大规模入侵。
武则天恨不得举全国兵力都没有把他制服,实在是想死阿史那默啜了。
作为武则天的孙子,大唐王朝的皇帝,李隆基同样也想死阿史那默啜了,这东突厥可汗三番五次在边境为患,应该狠狠地打击一下。
令李隆基没想到的是,他朝思暮想的阿史那默啜居然不请自来了,当然,身体的大部分没来,只是头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起因是阿史那默啜的一场盛大征战。
开元四年六月二十九日,阿史那默啜率领东突厥大军向拔野古部落发起攻击,不出意料地大获全胜,阿史那默啜心情好到了极点。
得胜班师的阿史那默啜心情大好,便放松了戒备。
大军走到一片柳林时,他依然没有提高警惕——刚刚打败拔野古部落大军,此时还有谁敢跟他作对呢?阿史那默啜恨不得向天地大喊一声:还有谁?(此情此景可以参照电影《功夫》里冯小刚那句歇斯底里的高喊)就在这时,一位勇士冲了出来,电光火石一瞬间,手起刀落,不可一世的阿史那默啜顿时一刀两段了!他没有死于与拔野古部落的大战,却死于一位勇士的偷袭。
偷袭阿史那默啜的勇士出自拔野古部落,名叫颉质略。
他为自己的部落复了仇后,立刻抓起阿史那默啜的人头绝尘而去。
机缘巧合,颉质略碰到了正好到东突厥汗国办事的大武军子将郝灵荃。
两人一番商议,便决定拿着阿史那默啜的人头到长安请功。
一路上,郝灵荃不断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斩获大国敌酋首级,这可是奇功一件,放眼开国数十年,又有几人做到?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郝灵荃和颉质略来到了长安。
事情正朝着郝灵荃设想的那样发展,李隆基下令将阿史那默啜的人头悬挂在大街上,以显示大唐的军威,同时命令宰相研究对郝灵荃的奖赏。
这个时候,当朝的宰相是姚崇,他会如何反应呢?他不说赏,也不说不赏,奖赏的事情便这样搁置了下来。
姚崇罢相之后,宋璟继任,郝灵荃以为自己的好日子来了。
可好日子依然没来。
郝灵荃在等待中又熬了一年。
直到一年后,郝灵荃才等到了自己的奖赏:擢升为正五品郎将!这就是郝灵荃等了一年多等来的结果。
郝灵荃不仅失望,而且绝望,就这么一个正五品郎将让自己足足等了一年多,耗费了心力不说,也耗尽了体力。
在绝望和失落中,郝灵荃痛哭而死,弥留之际,他一定在反复念叨着:宋璟,我感谢你八辈祖宗,做鬼也不放过你!此情此景,郝灵荃值得可怜。
然而姚崇和宋璟却有自己的算盘,他们不是吝惜一个官职,而是不想开一个坏的先河。
在姚崇上任之前,他就向李隆基提出十戒,其中一戒就是不求边功,也就是要求皇帝不要热衷于对外战争,而是要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生产。
与姚崇一样,宋璟同样不主张开边,他不直接向李隆基提出,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践行,那就是不赏边臣。
尽管郝灵荃认为得到东突厥可汗人头是奇功一件,但宋璟偏偏不予重赏,不是吝啬,而是不想激发那些蠢蠢欲动的战争野心。
事实证明,李隆基之所以能成就开元盛世,与他的这一时期的克制有关,与姚崇的不求边功有关,与宋璟的不赏边臣更有莫大的关系!良臣本色宰相当了几个月,宋璟也开始整人了。
谁会是宋璟的目标呢?太常卿(祭祀部长)姜皎!太常卿姜皎不是寻常人等,他的祖父姜行本在贞观年间当过将作大匠(建设部部长),在东征高句丽时不幸中流箭身亡,令李世民哀痛不已,亲自写诗进行悼念,同时恩准姜行本陪葬昭陵(李世民的陵寝)。
姜皎便是出身于此等人家的官宦子弟,长大后当上了尚衣奉御(主管皇帝服装),在此期间与还是普通王爷的李隆基成为好友。
两人的友情一直延续,李隆基起兵诛杀窦怀贞时,姜皎便是主力人选之一,因为这个缘故,姜皎更得李隆基的宠爱。
有早年的友情打底,再加上跟随起兵有功,姜皎成为了李隆基面前的红人,其他官员根本无法跟他相提并论。
李隆基的后宫,姜皎经常出入,宫廷宴会时他的座位与皇后嫔妃并排相挨,这不是一般官员可以享受的待遇,这是超级宠臣才会有的待遇,和皇帝的家人无二。
除此之外,李隆基对姜皎的赏赐更是不可计数。
两人曾经在大殿上一起赏玩一棵嘉树,姜皎不由自主地说道:真漂亮!李隆基见状一摆手,喜欢就搬到你家去吧!恩宠便是如此不可抵挡。
与此同时,姜皎的哥哥姜晦也跟着沾光,升迁为吏部侍郎,兄弟二人成为朝中最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
而宋璟,就是要对这哥俩出手。
不久,宋璟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姜皎兄弟权力太大,恩宠太盛,恐怕无法保证他们两个的安全。
从表面上来看,宋璟这是为姜氏兄弟着想,实际上,这却是在不动声色地提醒李隆基。
政变起家的李隆基焉能不知恩宠太盛的结果?从武则天再到李显的朝中,他见惯了权臣的做派。
宋璟的奏疏,正好点醒了李隆基:朋友归朋友,社稷归社稷,不能因为友情而误了社稷,更重要的是不能给自己的江山埋下不安定的雷。
李隆基就此下了决心,他要把对姜皎的恩宠收回,然后把他从热得发烫的位置上赶下去,放到冷板凳上。
开元五年七月三日,李隆基免去姜晦吏部侍郎的职务,改任宗正卿,乍看起来是提拔,仔细一看,却是明升暗降。
吏部侍郎为正品、正司局级,宗正卿为从三品、副部级,但吏部侍郎是管官员选拔的,而宗正卿则是管皇族事务的,两者权力的含金量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姜皎,更加彻底,直接免去太常卿职务,发送回故乡安置,不过李隆基承诺,所有行政级别以及待遇保持不变。
对此李隆基还特别做了解释,这是在学习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优秀事迹:想当年,刘秀便是把南阳老友安置回故乡,然后一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此时的李隆基还不知道后世有个赵匡胤,不然的话,只需要五个字就行了:杯酒释兵权!这就是宋璟整人,完全不同于姚崇整人。
姚崇整刘幽求、张说、钟绍京,其实是公私兼顾:在公,李隆基需要让刘幽求这些人靠边站;在私,姚崇需要搬开这些老资格的绊脚石,自己才能大展拳脚。
宋璟不同,姜皎、姜晦并不是他的绊脚石,但他依然动手整了姜皎兄弟,他不是为了整人而整人,全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一心为公。
几个月后,宋璟得到了一件意外礼物:广州官民为他树立了一块遗爱碑。
遗爱碑便是用立碑的方式,彰显已经离任官员的功绩。
古往今来,很多官员为了这块碑想得夜不能寐,似乎一生中如果能够得到这样一块碑,此生足矣。
可以理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老百姓自发地为离任官员树遗爱碑,这就说明这位官员是很得人心的。
现在,遗爱碑出现在了广州,这是群众对宋璟的肯定。
出人意料的是,宋璟拒绝了,而且还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我在广州并没有特别的功德,现在树这块碑,都是因为我的职位,并且正受陛下恩宠,这是他们对我的阿谀奉承。
如果想破除这个风气,就从我身上开始!就这样,遗爱碑刚刚树立,就被宋璟下令推倒了。
相比于宋璟的拒绝,明朝的魏忠贤就要相形见绌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